餐桌的真心话大冒险
2020-09-12常煜华
常煜华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餐桌上吃着吃着,忽然踩到了“地雷阵”,掉进了“埋伏圈”……
等等,你大概会一脸诧异:开玩笑吧,吃个饭还会有这样夸张的事?其实,这些打了引号的“地雷阵”“埋伏圈”,说的是食品安全方面的潜在风险;它们平时往往不在我们的视野中心,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来源,也是我们舌尖上的缤纷感知。同时,食品安全也是全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近期,结合今年的“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一场别开生面的食品安全科普展正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展出,趣味展览,超有料;互动展项,超好玩。让我们一起对其中的亮点一睹为快吧!
亮点一
“步步精心”的设计感
7 月23 日开幕的“餐桌的真心话大冒险—— 食品安全科普展”,由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科技馆联合主办,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承办,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最新关注角度,以互动体验的方式,为公众普及日常食品安全风险的防范知识和方法。
大家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不少困惑,如野生动物为什么不能吃、不好吃?冰箱里的食物怎么摆放才科学?食用油的挑选和储存,怎样才算做对了?饮食方面那些光怪陆离的谣言,需要有怎样的“火眼金睛”?……都可以来这个展览找到答案。
更有意思的是,整个展览运用了巧妙的构思,将这些大家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分为四大版块,分别起了富有场景感的标题,配合层次丰富的现场搭建,为我们开启了一场神奇的“真心话大冒险”之旅。
第一個版块是“野味地雷阵”,讲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人们普遍关注的禁食野生动物的话题。在这里,你将直观地看到一批易传播疾病的野生动物图片,以及它们所对应的那些可怕的传染病;你将清晰地读到我国已经出台的一些食用野生动物的禁止性条例;你将透彻地明白为什么野生动物不好吃、不能吃;你还将明确地了解到上海出台的《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和政府监管举措,从而知道现代人为了控制饮食风险,已经作了大量努力,万万不可因为“无知者无畏”的猎奇心理,去触碰野味这个危险的“地雷阵”。
为了让观众身临其境,现场特意布置成了“穿越地雷阵”的样子,在地面上贴上了3D 效果的“地雷阵”图案,每个图案上标明了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以及其所对应的野生动物传播者,如:SARS——传播者:菊头蝠、果子狸等;埃博拉——传播者:果蝠;艾滋病——传播者:灵长目动物;鼠疫——传播者:小型哺乳动物、跳蚤;流行性出血热——传播者:老鼠;禽流感——传播者:野生鸟类……是不是让你一下子有了“小心脚下,不要踩雷”的警惕心?
第二个版块是“冰箱小黑屋”,讲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冰箱。可能你会说:冰箱我们每天都在用,哪有不会用的道理?不过,看了这个版块,你可能会一下子发现,原来蕴藏在小小冰箱里的知识真不少,如果不将它们好好掌握,就会一直处在误区中而不自知。
在现场,一个真实的“小黑屋”,向观众展示了冰箱使用的种种误区,比如把冰箱当成保险箱、把空间全塞满、生熟不分家、区域随便放、存放腌腊食品、存放任何水果等。原来,久存于冰箱里的食物也是会吃出“冰箱性肠胃炎”的;冰箱内部也需要冷空气对流;腊肉、火腿等肉类腌制品不宜存放在冰箱中,因为冰箱湿度较大,容易使其变质并产生哈喇味;香蕉、芒果、木瓜、榴莲、荔枝等热带水果不耐低温,易“冻伤”,反而更易变质,所以这些食物不宜放在冰箱内……
怎么样,是不是长了不少知识?
更贴心的是,这个版块还用图示讲解的方式,让你一目了然地懂得不同的食物应该摆放在冰箱的哪个位置,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放。学会了这样的方法,以后你家的冰箱就会更加井井有条,更加健康安全。
第三个版块是“食用油埋伏圈”,展示了地沟油的危害和监管措施,并教大家如何正确地挑选和储存食用油。
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近年来各地政府与地沟油的“斗智斗勇”,还能看到将地沟油变废为宝的最新生物科技。除了展板,还有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着地沟油的“前世今生”,将人们所忧虑的这一食品安全问题用浅显易懂的形式讲透。
与我们的一日三餐更贴近的是食用油的使用。徜徉在展台间,你可以亲眼看到用玻璃瓶盛放的各个品种食用油的标本,有澄清透明的玉米油,有色泽金黄的葵花籽油,还有带点浅绿的橄榄油……一旁简洁的文字展示了它们的制取方式和营养价值,以及所适合的烹饪方法。而在“挑选食用油有哪些误区?”的栏目中,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压榨油”不一定比“浸出油”好,等级高或价格贵的油不一定营养更好。在“储存食用油要注意些什么?”的栏目中,你又会发现, 只要注意6 个储存技巧,就能享用到安全健康的食用油。
第四个版块是“谣言沼泽地”,选取了历年来与生活相关度较大、影响面较大的食品方面谣言,为人们一一辨析。观众可以翻开一个个塑料小模块,去看诸如“吃碘盐可以防辐射”“微波炉加热的食品会产生致癌物质”“樱桃番茄是一种转基因食品”“面条里含工业胶水”之类的谣言到底是怎么回事。同时,脚下还会走过一个又一个“沼泽地”形状的图案,时时提醒大家:谣言如沼泽,只有用科学来武装自己,才不会轻易陷入其中!
这么一圈走下来,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对禁食野生动物、正确使用冰箱、健康使用食用油、食品相关辟谣这四类紧贴市民饮食安全的内容留下生动可感的印象。
亮点二
富有趣味的互动装置
为了让大家对餐桌少一些困惑,多一份把握,科普展也需要丰富多样的形式。在这场展览中,富有趣味的形式也让食品安全知识更加入脑入心。
为了让展览传递更扎实、实用的科学知识,食品与生活杂志社提供了严谨的学术支持;为了让这些知识既准确又活泼易懂、适合亲子观摩,擅长少儿科普的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设计了总体形式并撰写文本。在实地布置中,也到处可见或幽默或可爱的元素,如向自己身上撒鸡精的穿山甲漫画、请求“拉我一把”的冰箱门……孩子们不但能看懂,还能时时会心一笑。
而遍布全场的可以“动手”的互动装置更是吸引了许多观众,停下脚步,摸一摸,玩一玩。
在“野味地雷阵”版块,现场特意摆放了一头牛的平面模型,为大家介绍牛肉的不同食用部位。我们平时吃的“上脑”“眼肉”“西冷”到底是哪儿的肉?“金钱腱”“板腱”“牛仔骨”又是哪个部位?“辣椒条”“大黄瓜条”“鲤鱼管”这些奇怪的名称又是什么东西?……这些你可能不甚了了的知识,在这里一览无遗。而在靠近观众的展台上,是一组可以拼贴的磁力贴,观众可以按照所学到的牛肉知识,一块一块地将磁力贴贴到牛模型上的正确位置,拼成一头完整的“牛”,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对这些知识印象深刻。
在“冰箱小黑屋”版块,“小黑屋”里的“冰箱门”一拉开,相关的知识就映入眼帘;顺着参观路线走出“小黑屋”后,即可看到一台42 英寸的触摸屏游戏机,观众可通过好玩的触摸游戏来体会冰箱的正确使用方式。再向前走几步,“肠识有意思”栏目扩展了肠道健康的知识,大家可以跟着展板上的图示为肠道做个活力健康操,也可以在电子屏幕上津津有味地看一段有害菌、中性菌和有益菌的大缠斗。
在“食用油埋伏圈”版块,转动小圆桌就可以轻松地了解到什么是地沟油、地沟油如何变废为宝等知识,还有有趣的动画片帮助观众加深了解。看着名声很“臭”的地沟油或加工成生物柴油,供汽车、船舶作燃料油,或供化工企业使用,或加工后用来生产肥皂等日化用品,被科学利用,相信那个“地沟油去哪里了”的问题你已经有了答案。
在“谣言沼泽地”版块,一排可以翻转的“大方块”非常引人注目。原来,这就是供观众们动手翻一翻的装置,方块的正面是一个个像模像样的谣言,也许就是你身边曾经大肆流传过的那些; 反面则是这条谣言的相应辨析,仔细读一读,让你拥有“火眼金睛”。
参观路线的最后,还有一面大大的涂鸦墙, 画满了各种食物的轮廓,小朋友们可以拿起画笔, 尽情地涂抹出自己对食物的理解。
亮点三
“热话题”里的“冷知识”
如果说,这次展览中的话题都是百姓关心的“热话题”,那么其中穿插的不少知识却属于“冷知识”,平时我们也许并不在意,或者压根不曾了解,却也和我们在饮食方面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例如,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人们过上普遍拥有冰箱的日子只有短短100 多年,而在之前的漫长岁月中,人类为保存食物动了许多脑筋,如晾晒、腌渍、封蜡、藏于地下、留在树上……由此也诞生了一些相应的食物品种和饮食文化。本次展览中,“冰箱小黑屋”版块就展示了这样的冷知识,同时也告诉大家现代冰箱是如何一步步被发明出来的。
再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或一些科普资料中,可能会出现病毒的“自然宿主”或“中间宿主”这样的说法,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在“野味地雷阵”版块,专门设置一块内容帮大家做了这个名詞解释:原来,“自然宿主”是可以长期和病毒和平共处而不发病的,病毒还可以在这些动物身上进化;“中间宿主”只是病毒从自然界跑到人间的“中转站”,这些动物本身也会发病。弄清了这样的知识点,对“野味”的危害机制可就更加心中有数了。
现场还有许多“冷知识”留待大家慢慢探索, 通过这些展示,我们会发现,餐桌虽小,却包含着很多学问。要想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有滋有味,还需要多掌握科学的道理,树立有益的饮食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次展览历经4 个多月的策划和筹备,将在上海自然博物馆B2 展厅展出3 个月(7 月23 日至10 月31 日),将成为我们关注食品安全、普及科学常识的新起点。相信通过观展,大家对“吃” 的学问会有更多了解,对“吃”的误区也会有更多警惕;餐桌的“真心话”,我们要更注意聆听; 饮食的“大冒险”,我们要远远地避开……愿大家都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分辨良莠,抵御谣言,为自己和家人打造美味又放心的餐桌,营造舒适又安心的生活。
最后,就以本次展览的序言来归纳它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的意义吧——
“无论在辽远的历史记忆里,抑或在切近的现代日常中,食物,总是人类无法离开的滋养之源。掀起餐桌的面纱,我们会发现,它可以简单到一粥一饭、青蔬淡茶,却蕴藏着浩瀚的学问;它可以复杂到千滋百味、上天入地,却依然有不容忽略的风险。
“2020 年,我们刚刚经历与来自野生动物世界的病毒的搏击,食品安全的警钟以一种比过往更为严肃的姿态敲响。探究食物那纷繁的奥秘, 聆听餐桌那无声的讲述,正是我们解析大自然与人类自身生命历程的方式之一。让科学认知的力量,守护我们品尝更悠长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