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维稳的智慧
2020-09-12清风慕竹
清风慕竹
在人们印象中,辛棄疾“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早年,他曾有过一次成功的维稳经历。
这件事发生在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安徽滁州经过战乱后早成废墟,民众居无定所,虽然几任滁州官员都做过努力,但收效甚微,百姓十分不满,甚至私下议论说,还不如投降金人。朝廷听说后大为不安,急令官员维稳。
面对民怨,辛弃疾大刀阔斧,雷厉风行,针对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他的办法是降低赋税,放水养鱼,招募流民,增加劳动力。训练民兵,教他们开荒种地。恰逢那一年风调雨顺,粮食大获丰收,温饱问题迎刃而解。除此之外,辛弃疾又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税收优惠,凡来滁州做生意的商贩,赋税按原来的十分之三征收;二是投资拉动,大搞城市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三是启动内需,将财政资金无偿贷给城市居民,让他们盖房,盘活房地产市场。短短几个月,滁州焕然一新,流亡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商旅云集于此,上下和谐,人们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百姓因此富裕起来,辛弃疾的维稳工作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认可。
公元1180年,江西因旱灾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粮价飞涨,一些不法奸商恶意屯粮,饥民暗里酝酿抢粮,社会动乱一触即发。在此危急关头,辛弃疾再次被委以重任,头衔是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然,落在他头上最重大的政治责任,还是维稳。
辛弃疾上任第二天,隆兴府的县镇大街上,官兵们忙着贴告示,告示只有八个字——闭粜者配,强籴者斩。凡是恶意屯粮的商人一律流放;凡是抢劫粮食的人一律处斩。八字告示一经张贴,那些四处涌动的暗流似乎一下子凝固下来。
接下来,辛弃疾召集社会各阶层代表开座谈会,议题就一个,推荐精明强干、有经商头脑的人。辛弃疾拿出公家财物,对他们说:“现在粮食短缺,价格很高,正是做生意的好时机,我把公家财物借给你们作本金,不收利息,但必须在一个月内买到粮食,而且只能在隆兴府内出售。”这些人一听,政府作保,白给钱使,立刻争先恐后地申请报名。没过多久,粮食变得供给有余,粮价也应声而落。百姓度过了饥荒,社会不稳定因素随之消除,隆兴府的社会秩序回归了正常。
朱熹对辛弃疾八字维稳方针十分赞赏,他说:“这便见得他有才。此八字若做两榜,便乱道。”意思说,辛弃疾把八个字写在一张告示上,各打五十大板,显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如果分开写在两张告示上,那就乱了道理。道理在哪儿呢?维护稳定,在面对两方的矛盾冲突时,只有不偏不倚,公正客观,说话才有威信,否则只会引火烧身,越维越乱。
当然,维稳不能只靠强制,维持表面的和平安定,解决问题才是最根本的,这正是辛弃疾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