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尔的绘画风格对中国美术院校教学的影响
2020-09-12邱涛
邱涛
摘 要:美术的发展是一个古老且漫长,又从未中断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艺术家们用各自不同的表现语言在艺术的海洋中探索,针对各自不同的艺术领域都做出了非凡的成就,创作出了一大批载入人类文明史册、被后世奉为经典的传世之作。一代油画大师安格尔的创作理念和油画作品对当代中国美术院校教学具有积极的启发指导作用,安格尔的油画作品甚至对观众的艺术心理建构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安格尔一生的艺术理想是追求至高无上的纯粹的经典美学,对经典美学的极致的崇拜,促使安格尔穷其一生的精力用画笔去展现他对经典美学的理解,进而创作出了拥有的圣洁无邪与高雅富贵之美的油画作品。他的油画作品与艺术理想一直影响着后世的画家与美术教育家, 成为西方美术史上将古典美学推向极致的典范,安格尔也被后世评论家称为新古典主义大师。
关键词:安格尔;学院派;新古典主义;美学;美术教育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年8月29日-1867年1月14日),出生于法国蒙托(Montauban)。安格尔是欧洲古典主义画派最后的代表。1780年,安格尔生于一个绘画世家,其父是美术学院院士,他自幼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9岁的小安格尔已经能够画出技艺精湛的素描,经常能用简练的线条画出家里客人们的肖像,且形神兼备。父亲看到了他身上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于是送他到几位名师的画室做学徒,因此他练就了坚实的绘画基本功。他曾经师从杜尔玆学习绘画,17岁时独闯巴黎,拜师雅克-路易·大卫门下。此时,拿破仑任命大卫担任宫廷首席画师。安格尔成为大卫的得意门生,大卫曾经即兴为他画过一幅肖像: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的安格尔有着一双睿智的眼睛以及灵活而纤细的双手。1806年,安格尔赴意大利考察学习,1834至1841年间,安格尔再次游历罗马,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古典大师们的作品,他非常崇拜拉斐尔。通过大卫和意大利古典大师们的言传身教,安格尔对古典美学法则的理解更为透彻,当拿破仑倒台,大卫逃至比利时之后,安格尔顺理成章地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掌门人,与浪漫主义画派相抗衡。
安格尔是举世闻名的油画大师、美学理论家和教育家,历经多年的创作实践,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给后世的晚辈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艺术遗产。他以极其精湛的古典技法在以人物作为创作主题的作品中着力表现对象圣洁的美,配合运用纯净的线条、柔美的姿态、皮肤及饰物的质感。同时,安格尔的艺术并没有被传统所束缚,具体表现在对客观对象的理解与尊重,注重色彩在画面中所起到作用并依据古典美的规律对人物进行适当的变形处理,使作品拥有迷人的浪漫主义的气质。他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深入观察与思考能力,强调绘画功底的重要作用,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被学院派奉为圣旨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安格尔的保守与固执也是古今第一人。他反对暴力革命,曾宣称自己不属于这个革命的时代;他强烈抵制其他学派的艺术形式,骂它们是“下等酒馆里的破烂货,懒汉的艺术”。
人类艺术文明的发展是亘古流长的过程, 在漫长的艺术史洪流中,精英艺术家们各显其能,运用各自不同的观念与艺术理想,在各自的领域成为翘楚,引领潮流。艺术家们运用自己的画笔创作出了一大批流芳百世经典的传世佳作。经典美学大师安格尔的艺术成就世所罕见,举世瞩目,为后世树立了新古典主义的美学典范。
“古典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哲学与文学领域,通常是指来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艺术风格与审美标准的确定,作为人类对美的界定的标准,包含有传统的、标准的、经典的含义。古典主义以及新古典主义的区别无非是指受当时的宗教、哲学、文学、美术、音乐等对不同领域风格样式的影响。它们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在于追求古典的完美与永恒的经典美,在于强调思维上的理性、逻辑上的秩序、表现上的纯美,表现形式上注重叙事结构的单纯、平衡与黄金比例的整体和谐;特点之二,即精神层面上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重点描绘崇高的理想、高贵的人格、平和静穆等的内敛气质。其直至17 世纪后才被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中。当然也是由于那个时期的官方美术学院的教学普遍认同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堪称人类美术经典美学之典范。因此,在18 世纪的法国率先出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绘画风格以及艺术精神。
在油画的表现形式上,安格尔显然更崇尚人类神性的挖掘与自然的表现。在安格尔看来,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神性,这种神性需要通过他的画笔呈现给观众,启发人类潜藏的智慧。安格尔认为,艺术是人性与神性沟通的纽带,所以艺术带着神性的光辉,是无比崇高而伟大的。安格尔一生的艺术追求,是一种对神性之美的无限的崇拜,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他的艺术风格是虔诚的严谨与理想的完美,因此安格尔运用画笔将女性人体的曲线、明暗关系进行了恰到好处的精心处理,同样达到了让人身临其境般的逼真,以及肤如凝脂般的迷人质感,营造一种神性的静穆、理想化的完美意境,犹如春雨般敲打着观众的心灵,安格尔亦成为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捍卫者亦是守护者。
安格尔的人物油画作品画面构图平衡与稳定得惊人,他画的每一根线条都充满着神性的张力,而且富有极强的弹性,色彩变化也极其微妙,圣洁,富贵,高雅,纯净,有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他坚守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以来的经典艺术的美学典范,更加注重吸收拉斐尔和提香的艺术思想中的唯美主义的重要观念,以“为艺术而艺术” 的献身精神,执着坚持对学院派古典唯美主义新的经验的探索与追求,兢兢业业,孜孜不倦,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新古典主义美学风格。
安格尔的创作观念和油画作品对现代艺术以及当代艺术具有积极的深刻的启发作用,这些油画作品甚至对观众的审美心理的建构也产生了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宫女》是安格尔应那不勒斯王国的王妃卡洛琳·摩拉也就是拿破仑的妹妹的订购而创作的,这幅画所追求的是表现女性完美的裸体形态。大宫女全裸着躯体轻盈而舒适地斜倚着靠垫,在柔软的被褥的衬托下,尽显宫女的温柔妩媚。安格尔对女性身躯的优美曲线的理解有着惊人的天赋,为了表现这种美,他精确地拉长了宫女的手臂和躯干。这种人为的夸张变形手法是行之有效的,使画面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效果。《大宫女》中描绘了具有强烈东方奇趣的土耳其闺房生活:一位全身裸露的宫女侧卧在豪华的闺床上,宫女背部完全暴露在观众面前,这种圣洁的美被若隐若现地表现出来,显得更加神秘莫测。世人反复讨论的话题是宫女的裸体。这个女人体被夸张变形了,脊柱多了三块脊骨,而正是这种“多了骨头”的变体大大强化了宫女裸体特有的神圣美感。宫女的手臂粗细一样也不符合解剖原理,却能和脊柱、腰身和谐统一,安格尔特意削弱了人体的立体感,这些元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古典韵律感,观众的视线被吸引到宫女玉洁冰清的神秘的气质上。与变形的人体不同,画面的背景采用了还原现实的手法。这种对真实的环境的描绘,增加了画面的梦幻感。整个画面的色彩表现大胆而严谨,使得宫女更加明艳动人。《大宫女》一经展出,立即遭到了众多评论家的批评。他们讽刺说:“安格尔先生画活人,就像几何学家画固体一样。……他把人体的各个局部忽而放大,忽而缩小。有时他感到沮丧,便不再加强这种可诅咒的立体感,开始使轮廓完善。这就叫舍本求末,用刀鞘代替宝剑来决斗。”然而安格尔的学生阿莫里·杜瓦尔解释说:“他(评论家)可能是对的,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也许正因为这段修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者。假如她的身体比例绝对的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的確,在对完美的追求中,造形与完美可能会产生分歧。面对这样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安格尔显示出极强的探索精神,具体的形需要给表现效果让位,《大宫女》中被拉长的背部、夸张的手臂无不显示出安格尔对美的大胆追求,达到理想美与真实绝妙的结合。这样的表现使安格尔享有盛誉。
作为19 世纪西方美术界经典美学的典范,安格尔的艺术风格被归纳到新古典主义学派。同时,他又不拘泥于传统古法,大胆创新并突破,例如,《大宫女》对宫女身体进行的大胆夸张变形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由此可见,他一生都在践行对完美主义艺术的最高格局的理解,配合以精湛的技巧和对经典美学的执着追求。在安格尔的艺术世界之中,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所呈现出的神性般的完美气质与形象,拥有天人般的神秘的气息,观众只要看见这些作品,就会不由自主被吸引。安格尔将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的大师拉斐尔奉为他崇拜的导师与偶像,同时,他又对鲁本斯和德拉克洛瓦的艺术观念表现得不屑一顾甚至是深恶痛绝,他不准任何人在他面前提及此两人,甚至他在追求探索的艺术道路上与他的导师大卫产生过严重的分歧。其对艺术创作的虔诚态度可见一斑。
新古典主义学派从浅表层面看是借鉴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语言、题材、形式、技术,事实上新古典主义所倡导是破除陈规陋习,建立艺术新风尚,根本上是为上流社会的感官享受提供服务的。在残酷的现实环境和理想的艺术世界中经历着新旧势力更替的安格尔能在古典主义学派之中另辟蹊径,成为一代宗师,究其原因:—方面,安格尔强烈反对当时的新画派彻底否定前辈艺术家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能在自己的油画创作实践的道路上严谨学习传统画法,同时大胆对艺术表现语言与技巧进行改革创新。他的油画作品一直追求着线条的精炼与张力、色彩的华美与高贵。安格尔总是能让作品中的人物极尽完美地呈现出高尚的节操、圣洁优美的灵魂世界。即使有如此的艺术成就,当时仍有一批青年画家激烈批评他的油画,徒有一副精美的躯壳,却弱化了真情实感的表达。
安格尔也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他穷其一生的经历,创办官方美术学院,建立完整的学院派体系,将所学倾囊传授给学生,成为后世成立美术学院的典范。他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各个领域的艺术家影响深刻,最终成为人类艺术史上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
参考文献:
[1]安格尔.安格尔艺术全集[M].朱伯雄,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