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课三研、连环跟进”

2020-09-12李永树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课堂教学

李永树

[摘  要] “一课三研、连环跟进”是我校为适应新课程要求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数学校本教研模式. 目的是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架起教師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提高实践反思能力,建立团结、合作、互助的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 课堂教学;连环跟进;校本教研

当下很多学校教研模式的主要流程分为备课、上课、说课和评课四个环节,老师在整个教研活动中表现出厌烦、乏味,难以找到参与和研究的亢奋点,热情不够,实效不高. 新的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元素,如何创建有利于激发教师研究积极性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模式,成为学校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 立足学校实际,我校数学组从2017年开始实施“一课三研、连环跟进”主题教研模式,提升了研究的效率,两位教师在区级和市级赛课中获得一等奖,已成为我校高效课堂研究的助推器——数学教师成长为专业的主抓手,学生拥有愉快有效学习的试验田.

模式的概述

“一课三研、连环跟进”主题教研模式主要是指对于同一个教学问题,设计三轮上课,连环研讨(如图1). 第一次研讨,主要包括确定选题、独立备课、同课异构,评课与反思;第二次研讨主要包括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二次上课、总结改进;第三次研讨主要是在前两次的基础上再次备课,修改完善,展示提高,提炼总结. 在活动中,通过连环跟进的备课、讲课、观课和议课,寻找教学的共同问题,比较多元的教学策略,体验新的教学形式,总结提炼教学中的困惑与规律等,开展专题研究. 这一模式呈现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个教学研讨的过程呈螺旋上升,对研究中产生的问题“追根问底”,在“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过程中,实现课堂教学研究的有效循环. 二是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强化教师的全员参与,强化教学研究过程的动态开放,构建从“个人——备课组——教研组——学校”四维互动的合作研修,关注教师在教研中的获得感.

模式的实践

我校数学教研组每学期组织开展两次“一课三研、连环跟进”主题教研活动. 活动中我们以课例研究为载体,让老师们在做中学、做中悟. 现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的研究为例阐述我校教研模式的操作路径.

1. 一研:选择主题、独立备课、同课异构、反思总结

研究始于问题. 如何探寻、发现和确定有效的数学研究问题,是教研活动的前提. 教研组在集众人智慧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我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方向,就是要聚焦课堂教学,聚焦不同课型的教法研究,包括概念课、运算课、习题讲评课、试卷评讲课等几种类型. 在“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课例教学中,先由四位老师独立备课,乙、丙、丁三位老师选取自己任教的一个班开展同课异构. 除上课教师外,其余教师全程听课,并按照要求做好观课记录,便于交流研讨.

通过上课和观课,先由上课者分别阐述教学设想,分享上课和观课的感受,备课组全体成员从学情分析、课堂引入、例题设计、学生参与、目标达成等视角展开第一次教学研讨,找出存在的问题,经过研讨将课题引入调整为古代典型数学问题“鸡兔同笼”,创建了生活化数学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渗透数学文化;在例题的设置上增强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如可将例题设计改为:①x+y=4,x-y=2;②x+2y=8,x+y=2;③3x+2y=8,x-y=2;④3x+2y=8,2x-3y=2. 注重学材再建,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教学中渗透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思想.

2. 二研:行为跟进、二次备课、上课议课、总结改进

在第一次研讨并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安排2位老师三天后在另一个班继续开课,实行同课同构,进行设计改良的行为跟进. 数学组全体教师有目的参与观课,进一步填写观课记录,每一位教师从1~2个角度重点进行分析,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需思考,重点从第一次课堂改进情况,教师的语言艺术,学生互动行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角度进行深度分析.

议课活动在活动主持人组织下再次进行,先由上课教师再次梳理两次上课的设计变化、新的思考、新的困惑和新的收获,数学组同仁按分工对各个板块进行深度剖析,既充分肯定上课教师的亮点,增强年青教师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又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由教研组确定出第三次上课的教师,再对教学设计进行梳理完善.

3. 三研:连环跟进、三次备课、上课展示、提炼总结

连环跟进是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连环跟进”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研模式■[1]. 在第二次讨论以后,针对再次上课教师梳理完善的新教案,教研组组织第三次教学研讨,对前两次的观课、议课情况及新教案的整改和准备实施的设想进行追问,跟踪反思,进一步明晰问题解决的策略,总结提升. 由第三次上课的老师修订完善,进行第三次上课,课后按同样的模式进行议课. 最后由教研组将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教案、课件、实录、评议分析量表等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形成最优上课教案、课件、教学反思、课堂实录,形成课例研究成果.

通过以上三次的上课、观课、议课,不同层面的老师得到了不同的收获,这是部分老师的教研反思,摘录如下:

乙:第二次上课比第一次上课思路更清晰,第三次上课比第二次上课更轻松、更自如、更有底气. 特别是第三次上课,通过课堂情境的构建,一开课就将学生引入了学习的磁场,随着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例题持续衍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课堂积极主动. 通过这样的教学研究过程,我感觉自身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把控等多个方面得到了提升,对教材的处理也有了新的思考.

丙:我设计的第一节课,主要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设计了很多的例题,但例题之间关联不大,讲得太多,教师主导了课堂. 通过组内研讨后,我听取了其他老师的建议,在引入设计上注重问题的产生,达到激趣的效果,同时在例题设计上也做了改变,第二节上课明显感觉效果好多了.

……

总结与反思

1. 促进了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

俗话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个团队才能走得更远.”[2]■ 传统的校本教研重视教师个体的作用,忽略了集体的力量,很难走出经验狭窄的空间. “一课三研、连环跟进”主题教研模式高度重视研究过程中团队合力的形成,以课例为研究的载体,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平台,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到课堂教学研究之中,每个人都是设计者,也是实践者,更是思考者. 通过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增强了教师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能力,也促使了我校由过去的学术封闭走向当下的自由开放,形成集体的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 注重了校本教研的主题聚焦

近三年来,我校先后进行了数学概念课、数学运算课、数学试卷讲评课的实践研究,在目标叙写、重难点设计、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学生参与情况、小组合作学习等角度深度聚焦,形成序列的研究主题,提升了我校数学校本教研的质量. 如課堂目标的叙写最初很多教师还存在问题,学习目标层次表达不清,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用语不够准确;目标的设计停留在教师教学维度,没有从学生角度进行定格和思考;目标设计空泛,不具备可检测性,导致课堂实施与课堂设计出现较大偏差. 如“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教师设计的可量化、可检测的目标是“让百分之九十的学生理解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具体策略,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能准确地计算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就比较准确.

3. 形成了积极的校本教研文化

“唤醒教师自觉的思考”是学校校本教研的价值追求. 杜威也曾说过“反思是自我反省的成长过程,也是自我探索与自我评价的成长”. 中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教育的反省[3]. “一课三研、连环跟进”主题教研模式的开展,使学校逐步成为一个包含生命力和成长的学习组织,同时完善了学校数学校本教研的制度. 引导老师课前反思学生学情,课中反思教学流程,课后反思教学得失,研讨中反思教学设计,形成善于反思的研究文化.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关爱、相互激励、相互切磋的文化氛围,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园地,而且成为教师积极学习、自主发展、自觉提高的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袁晖蓉. “连环跟进”教研模式的尝试与反思[J]. 教学与管理,2008(06).

[2]王云祥.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研究[J]. 教书育人,2017(16).

[3]王娟利. 数学教师专业成长“三部曲”[J].中学数学,2019(20).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课堂教学
利用网络教研激发校本教研活力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浅谈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策略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