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六书”在识字教学中的价值

2020-09-12郭香彩

考试周刊 2020年76期
关键词:六书识字教学作用

摘 要:六书是关于汉字的构造特点规律的理论,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识字教学意义颇大。文章围绕六书理论在识字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识字兴趣、促进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识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的作用进行研究,结合教学案例阐释了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六书;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作用

汉字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沟通交流和继承民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识字教学在是小学语文的基本任务之一。近年来识字教学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为了解决识字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们提倡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适当运用传统的六书理论,以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一、 “六书”的基本理论

“六书”是前人根据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归纳出来的六种条目。最早在《周礼·地官·保氏》里面出现过“六书”二字,但是并未作出描述。后西汉刘歆的《七略》中方有对“六书”的详细的描述,后来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这样写道:“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还有郑众的《周礼·保氏》:“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更加详细全面地还属《说文解字》,许慎在其中写道:“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一)象形和指事

象形源于图画文字,象征性强。象形,与实物的形状相像,依据实物之形画出来,“日”“月”就是这样的象形字。

指事字,即看见就可以认识,再观察就可以明白其中的意思,如“上”、“下”这样的字。

(二)会意和形声

会意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这样的:“会意者,比类合宜,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成的字形具有新的意义,即为会意字。会意字主要分为四种:同体会意、异体会意、组合解释会意以及反文倒文会意。

同体会意字指的是一个汉字由两个及其以上相同的象形字排列构成。如“林”字意思代表树木繁多的意思;异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象形字组成;组合解释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象形字组合会意的汉字构成;反文倒文会意字指的是将一个字倒写或者反写形成一个新字,表达一个新的意思。例如把“从”字反过来就是“比”字,意思也与原来不同。从古字字形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变化。

《说文解字》里边关于形声是这样描述的:“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简单来说,形声字是依据要表达的实际意思来进行造字的,它也是在汉字中数量占的最多的。更有《说文解字注》中有详细说明:“‘以事为名,为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二字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可,因取‘工‘可之声而成其名。其别于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这里就解釋了形声字和象形、指事字的差别。

(三)转注与假借

转注和假借均属用字之方法。

二、 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课程改革一直向前推进,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实行营造出了一种良好的氛围,小学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也获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现在小学的识字写字教学中大多只停留在汉字的机械识记层面,忽略了汉字背后的文化底蕴。识字写字教学目前也面临着很多难题,具体如下。

第一,教材上全部使用简化汉字,不能表现出汉字的历史文化根源和演变过程。同时,也没有系统地造字和用字学习,学生就是在单纯的课文中学习汉字,无法体会汉字的内在联系和文化意蕴。

第二,学生在汉字的学习过程当中,认为汉字只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对汉字缺乏乐趣,仅仅停留在认识、会写汉字,并没有深入体会汉字本身的文化内涵。

第三,汉字的教学测评手段单一。汉字评价体系主要从认、读、写、用四个方面进行,日常生活中,多数测评是通过教师听写默写的方法进行汉字学习检测。

第四,教学方式模式化。目前小学中的识字写字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在生字教学时大多数采用学读音、学笔画、汉字练习这样的三个步骤进行,学生在这种节奏中识字写字,然后在课文中进一步地学习生字和使用生字。

第五,语境单一导致学生理解受限。教师在识字教学中的汉字组词造句时,一般会以课本为标准,往往不注意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联系。如果教师过分依赖课文,会造成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过于片面,不利于日常交际的情况。

第六,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可以摆脱手写的束缚,在网络上通过拼音的输入进而打出汉字进行交流,所以提笔忘字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网络语言的兴起促使了大量的网络词的出现,但这些新兴的网络词汇对学生的识字写字造成混乱的现象。

三、 六书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中,明确指出:低年级,主要是让学生能主动认字,并且对汉字有兴趣,能掌握常用字1600个左右,中年级(3-4年级)是培养学生认字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认识的常用字能达到2500个左右,高年级(5-6年级)让学生能认识常用字3000个左右,并且能初步体会汉字书写的优美。由此得出,生字教学不只是学习认识汉字,还要培养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而在现实情况中,多年以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基本固定化。教师教学大多按照机械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汉字及其组合,这不仅没有关注汉字本身的性质特征,也于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识字负担。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那么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汉字的方法上应该有一些适当的改变。假如以六书理论为指导,这个问题将会得到有效地解决。

(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写道:使学生“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标准要求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对汉字的情感,就要求教师不光要教会认字和写字,还要能通过识字教学,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意义,培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热爱。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六书理论中的造字、用字之法应用到课堂的生字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好奇心之下认识汉字,既能对汉字的发展史有一定的理解,又能保持着继续学习汉字的乐趣。

汉字中许多文字保留了象形字的图画性质,教师应当注意到这一点,利用学生对图画的兴趣来进行识字教学。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课《口耳目》,教师可以先用课件展示出眼睛、嘴巴、耳朵和手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学会目、口、耳、手几个字。

识字教学结合六书中象形字的图画性质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利于学生识字。

汉字中的象形字所占比重并不大,指事字与会意字需要在汉字字形上加以分析。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课《金木水火土》,利用会意字教会学生“上、下”等字。

(二)有利于学生识记汉字的音形义

识字写字不只是学生发展语言的一种途径,也是交际、阅读、写作的基础,所以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这个过程应当把汉字本有的表意性与字音、字形、字义紧密结合,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性。

形声字在汉字总量中占有比重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它由两个部件组成,这两个部件分别表示意义和读音。表示意义的叫做形旁,表读音的是声旁。形声字的声符和读音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的。如果两个字的为相同的声旁,则表明它们的读音相同或者相似。形旁的作用有两点,一是提示其内在含义,一是区别相同声旁的字。根据形声字声旁多数表本音或相似音的特质,可以解决部分字的读音,同时对读错音这种情况起到了一定的避免作用。

汉字结构复杂,写字教学毫无疑问也是教学难点之一。由于汉字中有许多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如果理解有误就容易写错。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六书理论直接对字形进行了解,就可以避免错别字出现。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21课,结合字形字义,区别“令”和“今”字。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令”的甲骨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清楚了是一个跪着的人的形象,进一步地理解了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并且在最后强调了“令”字下面那一点不可掉,区分了它和“今”字的差别。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教师利用六书向学生讲解汉字的音形义,从而有助于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理解汉字的字义。

(三)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认为汉字只是一种书写工具,要关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适当利用“六书”理论在学生的识字过程中挖掘汉字背后的内涵,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案例如下。

教师在教学生“女”字时,可以先将此字的象形图片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古代女子大多不出门工作,在家里做家务、女红多呈现屈膝跪坐的姿势,所以“女”字的象形字为屈膝形。

这样的识字教学,学生能够追溯源头,不仅对汉字的演变和传统的文化会有一定的理解,而且会被汉字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吸引。这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无疑是有用的。

四、 结语

识字教学的方法不应该单一化、模式化。教师应该依据不同阶段来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師根据“六书”理论进行识字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加识字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继承传统文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需要综合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把握分寸,量力而行。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许慎.说文解字·叙[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阮元,等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作者简介:郭香彩,河南省南阳市,河南省南阳市第四小学。

猜你喜欢

六书识字教学作用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试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概念翻译的修辞选择——以“六书”名称英译为例
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六书故检字》撰者考——兼论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