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化”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2020-09-12陈丹

考试周刊 2020年76期
关键词:活动化问题策略

摘 要: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活动”以新课程宠儿的身份走进了德法课堂,“活动化”教学成为新一轮德法课改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然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盲目跟风、断章取义、拿来主义、弄虚作假、讲究排场等。针对这些假象、乱象,教师应矫枉过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真价值、真意义。

关键词:活动化;问题;策略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也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体验的机会,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发挥儿童的主体参与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能力,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然而在“活动化”德法课堂中,出现了许多“伪活动”现象,这些假象、乱象值得我们关注与反思。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一、 脱离实际,搞标新立异

大纲指出,德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内容,可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创造性地开发与使用。许多教师怕用德法书上的内容上不出新意,常常挖空心思另辟蹊径,寻找一些特别能吸引人或特别有震撼力的教学内容。

【案例描述】《正确认识广告》一课,为了强调虚假广告的危害,有教师将2019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儿子”来了》搬进课堂。10分钟的小品,笑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小品是进行极度夸张后的艺术呈现,与实际生活差距很大。“虚假广告”的危害虽然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没有与实际生活对接,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脱离实际,一味地寻求教学内容的新颖;标新立异,一味地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是教师一厢情愿的个人主义。如上案例,教师选择生活中因虚假广告受骗的事例会更好。

二、 花里胡哨,做表面文章

德法课程活动化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精神领会不深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不纯熟,往往造成“为活动而活动”“为热闹而热闹”的状况,花里胡哨,做表面文章。

【案例描述】《低碳生活每一天》尾声,教师和学生来了一场5分钟“变废为宝时装秀”。“时装”设计独特,做工精美,动感的音乐加上纯熟的表演,听者眼前一亮。但“时装”是专业人员设计的,猫步是反复排练的。如果是艺术节,无可厚非,德法课搞得这样兴师动众就不恰当了。

有人问,“走秀”这样的形式德法课可不可以用?可以!关键要看教师怎么用。首先,“时装”应是学生新手制作;其次,不需要事先排练;再次,應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实践体验,总结“变废为宝”意义。活动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教师偏离了正确的航向,常常为活动表面的好看费尽心机,却没有在内容和意义上凝心聚力。纸做的花瓶,终究经不住考验。

三、 盲目跟风,搞形式主义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为了践行课程活动化理念,让课堂展现出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灵动”与“精彩”,老师们挖空心思想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交流几乎成了当下德法课的“标配”,好像不搞小组合作学习,不搞小组交流就变成填鸭式教学似的。

【案例描述】《可爱的家乡人》一课,各组学生拿着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上台交流汇报。孩子们众说纷纭,从古代圣贤言子到两代帝师翁同龢,从道德模范常德盛到普通的清洁工。网上资料又多又杂,生僻字很多,有的学生字读也读不完。每组汇报3分钟,你说我说,大半节课就过去了。

由于教师缺乏预设,缺乏对课前调查的指导和对材料整理分析的指导,看似学生上上下下、忙忙碌碌成了课堂的主人,实则课堂内容涣散,“小组合作学习”和“小组交流”流于形式。只注重面的铺开,做不到点的落实和深入;只注重外在的形式,不注重有效地指导和生成,这样的活动就是形式主义。

四、 烦琐复杂,使场面失控

活动需要设计规则,准备器材。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许多老师在活动器材和PPT上大做文章。器材先进完备,道具精美体面,PPT时尚大气。上课带上一两箱器材道具不足为奇,为了找一张精美的图片花上一两个小时不足为奇。

【案例描述】《垃圾分类》是教师结合“环保”主题设计的一堂活动性德法课:给垃圾桶取名、设计身份证,现场知识竞答,垃圾成员戴头饰表演,现场采访链接,“变废为宝时装秀”……活动设计新颖巧妙,但效果并不理想。活动中状况百出,教师因无法控制场面,焦躁不安。

教师,何苦自己为难自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课前,将重心花在活动准备上,自然会削弱对教材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课上,规则多,器材多,课件太精美复杂,教师的关注点便不再是学生。教师变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带着沉重的枷锁上路,自然不轻松,也难达成好效果。

“活动化”德法课堂中,这些“伪科学”现象频频出现,使得教师对“活动”心生向往又忧虑重重。那么,怎么做,才能提高德法课“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让“伪活动”变成“真活动”呢?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现提出以下五大策略。

策略一:拓展时空,走进“真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所以,活动化教学要注重实践,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真生活。

【案例描述】《温暖老人心》一课前,教师设计了一份特殊的采访记录单“爷爷奶奶的那些事”,要求学生采访爷爷奶奶,记录爷爷奶奶的生日、属相、年龄、爱好、身体状况、简历、身体状况,了解爷爷奶奶生活中最艰辛的历程、工作中最骄傲的事。记录爷爷奶奶关心照顾自己的生活小事。

通过采访,爷爷奶奶的过去,像一幅百米长卷在孩子们面前铺展开来。孩子们了解到:爷爷奶奶都曾拥有精彩的人生,他们为社会、为家庭付出了一切,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热爱的人。“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能为课堂提供最具体生动的材料,建立起教材、活动与儿童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扩展教学时空,引导孩子走进“真生活”。

策略二:小处入手,落实“真价值”

找准活动的切入点,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最为关键的步骤。切入点把握得好,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目标就落实得好;切入点模糊,活动不可能有序或深入,教学目标的达成就会大打折扣。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小处入手,落实活动的真价值。

【案例描述】“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第一要求,德法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爱国呢?一位教师从人民币入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人民币上有中国的伟大领袖,有祖国的壮丽河山,有不同民族的文字,民间还流传着周恩来总理《18元8角8分》的人民币故事,人民币的变迁也体现了国家的发展。由此看来,热爱人民币就是爱国家。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教师以“人民币”为切入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在一件具体的小事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其他德法活动中,我们同样可以借助某个载体,如一张照片、一个快递、一首歌、一个苹果、一条围巾……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落实德法活动的“真价值”。

策略三:道而弗牵,突出“真主体”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要引导学生,但绝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绝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绝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案例描述】《正确认识广告》一课,在充分了解虚假广告危害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展开“辩论”——广告惹出这么多麻烦,还需要广告吗?双方队员分组讨论,整理要点推荐代表上台辩论。虽然是四年级孩子,也没经过排练,但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煞有介事,广告的“利”与“弊”在论辩中愈加清晰明朗。

活动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参与程度。德法教师,必须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打破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弱化自己的权威形象,努力从台前走向幕后,多用“请……”“……好吗?”等句子,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现,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内心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策略四:删繁就简,重视“真体验”

德法活动的简约说到底是要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与生成。除了活动内容的简约、活动环节的简化,还包括活动方法的简便、活动器材的简朴、课件操作的简易等。

【案例描述】《跟着唐僧去西游》一课,整堂课,教师设计了一个场景“聊天室”(模仿谈话类节目),教师邀请不同的学生走进“聊天室”,聊的话题只有两个“你喜欢印度吗?为什么?”学生结合预习和课前搜集的资料,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理由。有的为印度大文豪泰戈尔折服,有的为印度独特的建筑沉醉,有的为印度电影叫好……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五、 结语

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具有实效性、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力求给儿童创造更大的空间,获得更优发展。只有让学生“动”起来,德法课才能“活”起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老师爱标新立异,结果使教学脱离实际;有些活动搞得花里胡哨、烦琐复杂,结果严重偏离教学目标;有些活动断章取义、弄虚作假,连教师自己都失去控制。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这些“假象”“乱象”,还德法课一片澄明的天空,使活动真正发挥其意义和價值。

当然,实施道法课程活动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正确的教学策略,拓展教学时空,懂得从小处入手,注重启发引导,返璞归真,走进“真生活”,落实“真价值”,突出“真主体”,重视“真体验”。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具有不可预测性,而也正是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资源,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智慧和策略及时捕捉、运用。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陈丹,江苏省常熟市,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

猜你喜欢

活动化问题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活动化的设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构建活动化的低年级语文课堂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