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
2020-09-12甘大涛
甘大涛
(贵阳市南明区人民医院,贵州贵阳 550002)
脑梗塞又称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指由于脑部血液循环受阻,脑组织缺氧缺血而引起的局部性脑组织缺血性软化或坏死[1]。据国内流行病学统计[2],脑梗塞发病率为718 ~759/10 万,死亡率为118 ~142/10 万,且还在不断上升。脑梗塞发病率与死亡率会跟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45 岁以上人群升高幅度明显较高,尤其是65 岁以上人群,75 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45 ~54 岁人群的6 ~8 倍。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主要遵守脑保护、降低纤、改善脑供血原则[3]。阿司匹林属于抗血小板凝聚药,具有较强抗血栓效果,可防控动脉血栓的出现。氯吡格雷属二磷酸腺苷抗结剂,可抑制二磷酸腺苷和抗体结合,进而避免血小板聚集现象的发生。以上两种药物在脑梗塞治疗中较为常用,但单独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近些年来,临床上开始将两种药物进行联合应用。鉴于此,为验证在脑梗塞治疗中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联合实践价值,回顾性分析南明区人民医院75 例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如 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贵阳市南明区人民医院于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收治的75 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参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参照组38 例,男性22 例,女性16 例,年龄56 ~84岁,平均年龄(70.13±2.34)岁;病程1 ~24 h,平均病程(12.15±0.83)h。试验组37 例,男性23 例,女性14 例,年龄55 ~83 岁,平均年龄(70.04±2.46)岁;病程1 ~24 h,平均病程(12.26±0.7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指南2018》[4]内的有关诊断标准相符合,经常规检查确诊;②患者临床资料完善。
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与本研究无关的严重性疾病者,如:心脏病、恶性肿瘤等;②对研究药物过敏者;③沟通障碍、认知障碍及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改善脑供血与微循环、吸氧、扩容等常规治疗措施,在此条件下,参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沈阳康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331,规格50 mg×100 s/瓶)治疗,100 mg/次,1 次/d。
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410,规格:75 mg×7 s/盒)治疗,75 mg/次,1 次/d。
两组均连续治疗1 月。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依据临床疗效判定标准[5],可将治疗效果分成优良差3 个等级;优:治疗后,患者头痛、头晕、头昏、恶心等临床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脑神经功能缺损(NHSS)评分降至90%以上;良:患者临床症状减轻,NHSS 评分降至50%~90%;差:患者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无较大变化或存在恶化趋势,NHSS 评分降低小于50%。治疗优良率=优率+良率。
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水平,包括: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采集患者治疗前后3 ~5 mL 静脉血,在3 000 r/min 条件下离心约10 min,分离血清,通过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上海中庸检验设备有限公司,型号:MEN-C),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
③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包括: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 反应蛋白(CRP)。收集患者治疗前后3 mL 静脉血,3 000 r/min 速度下离心10 min,取上层清液,通过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IL-6、IL-8、CRP水 平。
④观察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应用NHSS,评估患者脑神经功能缺损状况。NHSS 分值为0 ~42 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分别行t、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与参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流变学有关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相较于参照组,试验组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显著较低(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血学有关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血学有关指标对比(±s)
组别 n 全血黏度(mPa.s) 血小板聚集率(%) 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38 4.51±1.12 4.18±1.19 82.94±12.16 69.23±7.24 2.11±0.14 1.85±0.10试验组 37 4.50±1.24 3.15±1.12 83.12±11.85 55.23±7.02 2.06±0.17 1.16±0.12 t 0.038 3.986 0.067 8.870 1.436 27.937 P 0.485 0.000 0.473 0.000 0.078 0.000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IL-6、IL-8、CRP 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相比于参照组,试验组患者血IL-6、IL-8、CRP 水平明显较低(P <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N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NHSS 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NHSS 评分对比(±s,分)
表4 两组患者NHSS 评分对比(±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平均差参照组 38 15.86±2.94 10.51±0.74 4.61±0.67试验组 37 16.03±2.81 8.43±0.53 7.82±0.72 t 0.264 14.453 20.642 P 0.396 0.000 0.000
表3 两组治患者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s)
表3 两组治患者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s)
组别 n IL-6(ng/mL-1) IL-8(pg/mL-1) CRP(mg/m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 38 12.61±3.02 9.46±2.34 91.05±17.93 88.24±8.15 10.39±2.25 8.65±2.37试验组 37 12.68±2.86 6.15±1.78 90.82±18.14 61.63±9.42 10.43±2.18 5.16±1.15 t 0.106 7.120 0.057 13.511 0.081 8.379 P 0.458 0.000 0.477 0.000 0.468 0.000
3 讨论
脑梗塞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占所有脑卒中的80%,高发于老年人群,其发病机理为血液动力学改变、血管壁病变等,具有较高发病、致死率,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问题[6]。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头痛、意识障碍,可发生大面积梗死,引发偏盲偏瘫,严重者可出现昏迷、脑疝、四肢瘫。因此,临床上加强对该病的重视,积极寻找一种有效治疗方案,以减轻该病危害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阿司匹林是治疗脑梗塞的常用药物,属于抗血小板凝聚药,可对血小板释放反应起到抑制作用,并能阻止5-羧色胺(5-HT)、二磷酸腺苷(ADP)的释放。阿司匹林可进入血小板,刺激环氧酶处的氨基酸残基,帮助其乙酰化,进而使其活性丧失,抑制过氧化物的形成。阿司匹林与蛋白的结合率较低,可抑制血小板内磷脂酶、环加氧酶的合成,进而降低血小板活性,防控血小板聚集的发生,间接起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经口服给药后,该药可快速被小肠吸收,6 h 内便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迅速分布于各组织。但该药抗血栓效果欠佳,单独用于治疗脑梗塞所发挥的疗效微乎及微。
氯吡格雷属于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选择性地抑制ADP 与其受体的结合,协助前列环素的合成,防控血小板凝聚与纤维蛋白结合位点暴露,从而改善患者脑部血供状况,减轻其神经损伤。另外,氯吡格雷不会对环氧化酶活性产生影响,但可通过阻止ADP 诱发的血小板膜糖蛋白变化,阻断其和纤维蛋白的结合,进而抑制肾上腺素、凝血酶及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可对形成血栓的不同靶点进行作用,各自起到较好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但是两者单独应用于治疗脑梗塞的效果欠佳。因此,可将两者进行联合应用,以提高临床治疗工作质量。在本研究中,试验组治疗优良率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联合应用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更佳,值得临床实践。
脑梗塞发生后,血小板会率先被胶原蛋白与糖蛋白复合体的结合物激活,从而产生过多5-HT、ADP 等凝血酶因子[7]。与此同时,于环氧化酶作用下,花生四烯酶和血栓酶会发生反应生成血栓素A2,对血小板正反馈中具有重要影响[8]。此时,应及时予以患者抗血栓治疗,以免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本研究中,经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后的试验组血液流变学状况明显优于单一予以阿司匹林的参照组,这说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疗法改善患者血流流学的效果更为显著。
IL -6、IL-8 是参与炎症因子的重要细胞因子,当该因子水平升高时,会对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致使患者脑血循环异常状况加重。CRP 是反映人体炎症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脑梗塞发生后,其在机体内的表达出现显著增高现象。而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小板活性,来对机体炎症反应起到调控作用;氯吡格雷可通过预防血小板聚集,防控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促使其机体免疫反应较快恢复;两者联合应用,则能明显增加炎症控制作用。研究中,试验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与参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可见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疗法的实施能减轻患者炎症反应。试验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与参照组相比明显较好,原因在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作用,能促进患者脑部梗塞区域血流量的改善,控制该区域内炎症反应,从而避免缺血、炎症等因素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受到进一步损伤。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结合氯吡格雷疗法用于脑梗塞患者治疗中,可强化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减轻其炎症反应,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