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下云南与东盟茶叶贸易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9-11宋昌昊

福建茶叶 2020年8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云南省云南

宋昌昊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1 引言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提出八年来,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五通”为主要发力点,成为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区域合作平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直接投资,累计与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在新形势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正式启动,同时,科技的发展进一步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让“一带一路”成为“数字丝绸之路”。贸易联通不断向纵深发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2万列,通达欧洲18个国家的57个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印发实施①数据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中国在保障自身抗击疫情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国际上体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云南省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联系的桥头堡。2019年云南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3.51亿美元,占云南对外投资的70%,缅甸和越南是云南进出口最多的国家[1]。云南省在新的发展机遇下进一步对外开放,2019年8月2日,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在文化、经济、农业领域与东盟国家不断深化务实合作。《云南省参与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实施方案(2020—2030年)》中确定了共商共建,成果共享;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带动,重点突破;生态优先,持续发展的四项原则,为下一阶段云南省对外开放与投资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农业领域,云南省主要农业经济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等特色优质产业更是独树一帜,云南省农业发展优势明显,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创汇47.82亿美元,同比增29%②数据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网站:https://nync.yn.gov.cn/,云南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明显,全省85%的县、市区均产茶,规模化种植茶场的比例位于全国前列,茶产业对全省的经济发展和供给侧结构产业调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形式下,云南省积极促进茶叶产业对外开放与合作,积极建设各类茶叶产业园区,2020年1月昆明市发布《昆明市要素交易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推进茶叶、花卉、咖啡、橡胶、玉石珠宝、食糖、中药材、高原特色农产品、水产品、有色金属等10个要素交易中心建设,吸引国内外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昆明深度汇聚。推进云南茶叶贸易流通正在成为引领云南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

2 云南与东盟茶叶贸易现状

2.1 茶叶贸易现状

中国与东盟在农业领域合作交流日益频繁,双方在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方面都有一定的合作基础。我国与东盟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贸易互惠政策的制定,为双边农产品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02年11月,双方共同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一系列关税减免条约的签订,更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东盟的农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2017年我国发布的《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指出农业发展仍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沿线大部分国家对解决饥饿和贫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与营养的愿望强烈,开展农业合作是沿线国家的共同诉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国际合作成为沿线国家共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

云南积极利用“一带一路”提供的贸易便利,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助力地区农业进一步发展,从贸易总量来看,如下表1,云南省与东盟贸易总体来说呈现呈现逐步增长态势,在“一带一路”提出之后的2014—2015年,出口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云南省始终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从2010至2018年,云南省从东盟进口量增长三倍,出口量增长两倍,云南与东盟的贸易联通实现稳固增长,而从农产品贸易来看,云南农产品出口到东盟市场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东盟已成为云南出口农产品最大消费目的地。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对东盟的茶叶出口贸易额上了新的台阶,对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盟主要茶叶消费国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实现较大幅度增长,2019年对越南和马来西亚出口额均超过1亿美元,成为重要市场。具体到云南省来看,云南省2019年茶叶出口额在全国排在第九位,主要的出口方向是东盟市场,云南省的茶叶出口量与排在第一的浙江省相差近一倍[2],云南的茶叶贸易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云南省应积极利用区位优势,以茶叶特色产业为优势,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加大与东盟在茶叶产业方面的合作,扩大云南茶叶在东盟市场上的优势,打响地区品牌。

表1 云南省与东盟贸易总量(单位:亿美元)

2.2 茶叶产业投资合作现状

农业投资合作是中国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的关键一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框架之下,云南与东盟国家开展农业相互投资,资金的进入对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2014年底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5年12月30日,随着菲律宾宣布加入亚投行,所有10个东盟国家目前都成为亚投行成员。中国通过亚投行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对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为东盟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助力,巩固和发展“一带一路”相关成果。另一方面,云南在相关政策引领下也积极利用国内金融资源,为符合要求的农业企业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鼓励具有技术优势的农业企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实现农业走出去,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措施,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规避了汇率风险,解决了走出去企业融资难问题,云南省积极利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形式加强云南企业与东盟国家的互信,为云南农业企业了解东盟国家的政治、文化、法律提供支持与帮助。从各方面数据来看,云南省在农业投资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2018年云南省农业协议投资项目28个,协议投资额26.78亿美元,相比2013年增加20多倍,实际农业外商投资0.32亿美元,截止2017年,云南省境外投资农业企业130户,居全国第一,总投资额达7.96亿美元,云南茶叶产业的发展也积极利用外资,整合先进技术,保障云南茶叶产业高质量稳定发展,经过多年发展,云南省已建设了一百多家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产业园区的建设对茶叶产业品牌建设与茶叶产业技术升级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 云南与东盟加强茶叶产业合作对策建议

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互联互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先导。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建设,目前制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合作的“薄弱环节”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东盟国家农业产品丰富,水果、蔬菜、橡胶以及各类乳制品在中国以及世界市场上都占据了及其重要的市场份额,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东盟国家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一步。另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帮助东盟国家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向纵深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云南省应充分利用资金,加强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实现边境口岸的数字化通关管理,提升边境检验检疫与贸易互通的效率。同时,云南应向东盟国家,特别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加快东盟国家主要口岸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物流合作体系,优化国际运输路线及节点布局,形成高效便捷的一体化交通网络,有效降低茶叶贸易成本,推进贸易便利化,为云南特色农产品进一步进入东盟市场提供条件。

3.2 加强茶叶质量监管,构筑安全防线

建立完善茶叶质量生产控制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管体系,建立茶叶生产、流通、仓储全过程管理流程,利用大数据等先进科技手段,实现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提升流入东盟市场的茶叶质量,用品质建品牌。在茶叶出口环节,由于出口的茶叶因品质参差不齐、品种特征不标准、贮藏性能不一致等,与东盟进口要求形成了一定的质量差距。同时,茶叶的商品化处理程度和质量安全也制约了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要形成标准化的行业规范,对茶叶的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的工艺流程规范进行一体化管理,加强宣传引导,对农户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其生产技术以及对于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视,提高技术水平。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茶叶生产流程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防范农业生产的安全性风险。

3.3 加强茶叶生产技术交流,培育新型农民

进一步提升云南茶叶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关键要靠人才。首先,要加大专项培训经费的投入,对一线茶叶农技人员开展科学、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民企业家,为茶叶产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提高云南茶叶生产的技术水平。其次,在一些关键领域,深化农业交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创新技术平台,制定各种引才、引智政策,加大引进人才的配套完善,加大茶树新品种选育力度,推动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云南省云南
云南省安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