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辽芭的人才成长所想到的

2020-09-11

新世纪剧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芭蕾舞团芭蕾团长

舞蹈艺术院团存在的价值在于有能够代代传承的优秀剧目,优秀的演艺人才是维系剧团生命力的保证。

人才乃艺术之本,人才的培养,能否脱颖而出,离不开扎实的教育和风格各异的艺术实践。对于舞蹈艺术院团来说,出人出戏是至高无上的职责。

在辽宁芭蕾舞团(以下简称辽芭)建团40周年之际,我荣幸地接受了曲滋娇团长之约,对辽芭人才培养问题,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40年来辽芭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男演员的培养有目共睹,成为仅次于北京舞蹈学院向全国输送人才的大户。其中值得我学习的有以下几点:

马拉霍夫排演辽芭版《天鹅湖》

一、自主办校

对于当今舞蹈教育过于偏重学历的现象,我始终持保留态度,我一向认为芭蕾的基础教育如同建筑打地基一样的重要,不重视基础教育对于芭蕾艺术的发展是不负责任的。我与辽芭前任团长王训益都是在1993年上任的,当时正值中国芭蕾艺术遭遇低谷,缺钱、缺人的年代,而改革前沿的广州经济腾飞,1994年广州芭蕾舞团成立,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中芭、辽芭不少的优秀人才。就是在这种困境中,王团长远见卓识创立了专属辽宁芭蕾舞团的舞蹈学校。用王团长的话来说是“被逼无奈”,“迫不得已”。这种在困境中的胆略、魄力令我钦佩,敬重不已。在我的记忆里,吕萌、焦洋、何泰煜、史越等从这里腾飞,他们能转能跳,技术能力很强,令业界的人对辽芭刮目相看。

2012年曲滋娇团长接棒的辽芭骄傲地告诉我们,百分之九十五的演员都出自这所学校,学校不仅解决了辽芭人才梯队的问题,解决了老演员第二职业出路的问题,同时还培养了具有独特教育方式的赵一飞等金牌教师。辽芭的学校和剧团不失时机地参与各大国际比赛且在国际比赛中硕果累累:王占峰,敖定雯,李偲旖,常斯诺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通过比赛的磨练,都成为了剧团的业务骨干。

34年来辽芭附属舞蹈学校采用了金字塔的教育方式,以利用参与比赛的机会打开眼界学识,广开思路的教学方式培养了技术能力很强的一批业务骨干。如同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澳大利亚芭蕾舞团一样,辽芭利用团、校址合一的优势,使学员可以近距离与他们心目中的偶像一起生活,可以时时看到自己与优秀演员的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同时剧团也可以更方便为学员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

二、剧目积累

演员需要好的剧目滋养。几百年来,凡世界著名芭蕾舞团都秉承着尊重历史、珍惜传承保留剧目的宗旨,并紧跟时代,不断创新芭蕾艺术,国内几大芭蕾舞团的发展正是借鉴了这一点,才逐渐在中国乃至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演出世界经典保留剧目和创作属于中国自己的剧目,这在西方芭蕾落地中国后,就成为了我们永恒的使命。

辽芭在建团初期,很快就上演了以张护立老师为主要编导的中国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注:在北京舞蹈学校建校初期,前苏联专家古雪夫创办了编导训练班,张护立老师和李承祥老团长都是第一批学员),此后在王训益团长的领导下,剧团相继排演了《二泉映月》,与德国、荷兰艺术家一起排演了《末代皇帝》,这两个中国芭蕾剧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随着剧目的推出我们也开始关注了以吕萌、刘爽、焦洋、赵媛、王韵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年轻演员,我曾经很希望邀请这些演员参与中芭的演出,当然背后也藏匿了“挖人”的动机,而当时的王团为了留住人才,绞尽脑汁,利用艺术实践,特殊的待遇,也投入了情感,这些都是作为当时的团长的我要向他学习的。

2008年底我退休离开了中芭,参与了舞蹈家协会和国家大剧院的工作,使我有时间接触更多的舞团,看更多的新剧目。其中让我感慨颇多的是辽芭,上芭和新兴的苏州芭蕾舞团,这里我只讲辽芭。曲滋娇团长是辽芭第一个获国际金奖的演员。她的上任令我感到一种女性特有的不服输和果敢力,特别在剧目建设上她紧抓不放,她特邀世界芭蕾舞界的泰斗级人物莫斯科大剧院的著名编导格里戈罗维奇合作排演了他的代表作品《斯巴达克》《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邀请俄罗斯著名演员马拉霍夫排演了辽芭版的《天鹅湖》等,以世界名著来锻炼演员。在坚持演出剧团的保留剧目的同时,她还跨界选择了在国内很有成就的中国舞剧编导王勇、陈惠芬夫妇,排演了两部中国现实题材,老百姓十分熟悉的,具有辽宁本土气息的《八女投江》和《花木兰》。在这两部舞剧中我们看到了曲团对于中国芭蕾创作的执着,她与导演虚心听取意见,不失时机地观摩学习,反复修改,打磨精品,这些都非常令人钦佩。在这些剧目中我看到了辽芭女演员的进步,于川雅、敖定雯、李偲旖等女演员,男演员的新生代:张海东、王占峰、常斯诺和老演员吕萌等男性十足的表演把辽芭全团的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创造条件,留住人才

舞校的孩子们

剧团能否留住人才,主要要靠艺术、剧目、荣誉,有尊严的待遇和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只有这样才能引心聚才。引才要引心,要以价值体现价值。记得我任团长不久,曾应邀带团去仪征化纤厂送戏上门演出,演出过程中厂领导忽然有感而发地对我说:“你们太不容易了,在台上不能假跳!”(当时假唱成风)这句话太令我难忘了,是啊,芭蕾舞演员谁也不能一夜成名,这门艺术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奉献给观众美好艺术的背后不知多少人为之付出艰辛。

因此,为演职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是领导者肩负的责任,更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保证。

就在前不久我们在网上看到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在同城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眼皮底下建成了一个崭新、现代的新团址。我曾拜访过他们年轻的团长Tamara,去过旧团址,在一条类似中国的胡同里,剧团没有明显的标志牌……Tamara已没有了在舞台上的光彩,稍显疲惫,她告诉我她每天上班前先去健身,之后整个上午在排练厅练功排练(因为她还是剧团的主演),下午用来做剧团的工作,谈新剧目合同,以及争取政府和董事会完成她建设新团址的心愿,没想到这么快她的梦想成真了!

记得王团在任时就在为辽芭建新址而奔波,现在经过有利的政策和曲团的努力,继上海芭蕾舞团之后,辽芭也迁入了新址,宽大的排练厅,小剧场,舒适的餐厅和咖啡厅,自制的糕点等,温馨的环境令我感叹无比。

“人才”这二字包含的意义太多了,一般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会转、会跳的学生和演员,而我自身的经历告诉我能够保护好人才、为人才谋福利的人才是更重要的人才。作为曾担任过领导职务的我,在佩服辽芭两位团长魄力的同时,深感遗憾的是自己在职期间没能为中芭做到这一切。

借此机会对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谈一点我的看法:关于人才流动。

人才竞争、流动,在国外虽说习以为常,但作为剧团的领导者心里都是不情愿的,俗话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很多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况且这门舞台艺术是吃青春饭的,演员希望在有限的年华充分地展现自己,也是可以理解的。为此,世界芭蕾舞团出现了“客席”、双兼主演的交流形式。演员以自己本团工作为主,在完成本团的演出计划后,外出客串,让更多的观众领略他们的技艺。比如莫斯科大剧院的女明星扎哈罗娃,也兼任意大利斯卡拉芭蕾舞团的首席,在有工会监督,有合同制约的前提下,这种有序的人才流动起到了推动各个剧团艺术水平整体提升的作用。我想在急需优秀人才的今天,这种做法是完全可以借鉴的。

辽宁芭蕾舞团40年来,不忘初心,艰苦努力,整体艺术水平飞速提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感谢初建的所有奠基者,感谢所有为辽芭艺术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的奋斗者,祝愿你们的梦想放飞的更高更远!在此送上我最诚挚的祝福!

猜你喜欢

芭蕾舞团芭蕾团长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春天的芭蕾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英雄团长沈述清血洒光华铺
我爱芭蕾
辽宁芭蕾舞团
辽宁芭蕾舞团
中国辽宁芭蕾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
中国辽宁芭蕾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
代表团团长、预备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