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的军旅词和日本的军旅和歌

2020-09-10余焱林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北宋

余焱林

摘 要:正如前贤所言,整个世界史“不过是几十百个民族相互争斗,几十百个国家兴亡交替的历史”。军旅诗词作为主要表现军旅生活与情感体验的文学载体,在中国的诗歌中经常能看到。本次论文将中国的北宋与日本的《百人一首》中的军旅相关的诗词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北宋;军旅词;百人一首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1-0145-02

战争几乎贯穿了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也支配着历史的变迁。北宋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朝代,对内有五代以来的群雄割据问题,对外还有西夏和辽的边防战争,而此时的日本,正处于奈良平安时期。本次论文从北宋和日本《百人一首》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解读北宋时期和《百人一首》中的主要军旅词以及词所表达的情感,分析北宋时期和日本军旅词数量少的原因。

一、时代背景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而刚成立的宋朝,不仅有内忧,还有外患。内忧即是以削平五代以来群雄割据局面为主的统一战争。外患即为与辽国、西夏之间的边防战争。主要的是宋与辽之间的战争。宋太宗即位之初,尚能维持宋辽间的和平关系,双方仍有使者往来。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开始,南北关系全面恶化。之后宋辽间战事频繁,双方互有胜负。1004年双方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由此结束了宋辽20多年的争战。西夏李元昊于大庆二年(1038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了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重和元年(1118年)春,宋徽宗派遣使节至金商议两国共同攻辽,北宋负责攻打辽的南京和西京。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过去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改缴金国。此即为海上之盟。但宋朝军队却被打得大败。最后金兵掠去燕京的人口,并克扣营、平、滦三州。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小仓百人一首》是藤原定家从《古今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等《敕撰和歌集》中,依年代先后挑选出100位介于天智天皇(626-672)到顺德天皇(1197-1242)共六百多年间的杰出歌人及其一首作品,结集成《百人一首》,又称《小仓百人一首》。这个时代的历史大致是从中大兄皇子于668年成为天智天皇开始。天智天皇驾崩后,儿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与其争位,爆发战争,史称壬申之乱。壬申之乱后,大海人皇子即位,是为天武天皇。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飞鸟时代结束。奈良时代开始,即以奈良(平城京)为都的时代。平安时代即以平安京(京都)为都城的历史时代,始于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终于1185年镰仓幕府成立。这个时期除了皇室同摄关家的矛盾外,在上皇(法皇)与天皇之间以及藤原氏内部也都存在着矛盾,并且这些矛盾又总是和新兴的清和源氏、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之间,每一个武士集团内部的矛盾纠缠在一起。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的发展,终于导致1156年的“保元之乱”和1159年的“平治之乱”两次大混战。保元、平治之乱为平氏掌权铺平了道路。

二、主要作品

纵观北宋历史,几乎是隔几年就会有一次战争。令人奇怪的是,战争虽然不断,但是描写戍边战士的生活以及歌颂战争的诗词并不多。相对于其他的朝代而言,北宋时期的军旅诗可以说是数量很少的。根据相关统计,在现存的8000多首宋词中,军旅、边塞词的数量,北宋约有40余首,南宋有人统计为100余首,有人统计为200余首。北宋的军旅词虽少,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些流传千古的佳作的。其中名声最大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把军旅题材引入词中的当属范仲淹的《渔家傲》。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政治革新者,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文大家。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却表现出雄伟的气势、奔放的感情。《渔家傲》为范仲淹戍边西北时所作的乐歌之一。这首词,正是范仲淹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上片是对于边塞风光的环境描写,相对于唐代的边塞诗直言战争的残酷、苦难及失败。范仲淹对于环境的描写并没有用那么残酷的词语。但是一句雁去无留意,却非常生动地表达了戍守边关的艰辛。而最后的“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让人更加直接地感受到词人此时的悲伤和无奈。作者虽然身为将帅,却能够体会普通将士的思乡情绪,对他们深表同情。这首《渔家傲》也表露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懷,又以边塞将士的血泪忧愤 ,向宋王朝统治者敲起了警钟。

在《百人一首》中,一共只有三篇是与战争相关的和歌。本次论文主要介绍一下第49首。

みかきもり 衛示の焚く火の 夜は燃え

昼は消えつつ 物をこそ思へ

译:宫廷战士烈火心,昼熄夜染不了情(译文出自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赵莹波老师)

这首和歌是大中臣能宣(921-991)所做,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恒武天皇时设左右侍卫府,每年(后改为每三年)由各地征集卫兵进京,轮流交替守卫皇宫,每天夜里都在宫门燃起篝火担任警备工作。歌中上片写的就是守卫的将士一看到燃起的篝火,就想起自己远在家乡的恋人,相思之情难以自持。等到天明,篝火灭掉,自己的相思之情却有增无减。乍一看是一首描写日夜不停地忍受相思煎熬的恋歌,但表达是将士为了保卫家国,而不得不离开日夜思念的人,时刻忍受着相思之痛。

三、原因分析

1.宋朝军旅诗少的原因

第一,因为宋太祖当年是黄袍加身而当上的皇帝,他为了避免下属将领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采取重文抑武方针。文官带兵的现象很普遍,而大部分文官自然是不懂武将对于边塞风光的感情以及将士血战沙场的艰辛。而军旅词对于词人的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体验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军旅生活,仅凭臆想猜测而拼凑出来的军旅诗词也绝对不会是佳作。因此,也只有少部分身为将士或者有过军旅生涯的文人才能拥有写作军旅诗的资格。并且崇文抑武的国策造成武人愿作儒将,不愿宣扬武功,更不愿以武入词。并且随着科举的盛行,文官升迁快捷,武将大多只能做到统制一类的武官,而且要受文官统帅。 因此造成北宋时期乃至宋朝整个时代的军旅词都很少。

第二,因为宋代,尤其是宋初,武将都是行伍出身,大多是粗识文字,有人甚至目不识丁。武将的文化水平也限制了他们写出优秀的军旅词。另外还因为军人形象不佳的原因,宋朝军队来自“募兵制”,实际上就是破产农民和难民,而朝廷管理不严格,本身士兵的素质就不高,又没有严格的纪律,造成士兵于贼匪无异,不仅仅经常在战争中打败仗,而且在百姓心中的印象也不好,使得文人更不愿意描写歌颂军旅生活和戍守边关的将士。

第三,因为宋朝相对于唐朝而言,更加富裕。发达的农业使宋朝不必靠军事征战而获取资源,军队在宋朝内部稳定以后,主要职能是防守,而非进攻。这使得无论是军队将领还是士兵对于战争并没有太多的家国天下的情怀。而且北宋对外政策以和平为主。宋朝只是想争取和平,对于战争的态度也更多是消极的,因此对于歌颂战争、描写战争的军旅题材的诗词才会很少。

2.《百人一首》中描写军旅的和歌少的原因

第一,地理环境。日本是一个岛国,四周临海,因为有这样的天然屏障,日本很少受到外部其他国家的骚扰,所以不像北宋那样有西夏和辽这样的外患。日本民族始终是以大和民族为主,占人口总数的98%左右,所以几乎没有什么民族矛盾。在这个时期,虽然有发生皇位争夺的战争,无论是壬申之乱还是保元之乱,政治体制仍然没有什么变化。

第二,因为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仍然是贵族文学。在这个时代会写和歌以及会赏析和歌的也只是贵族这些上层阶级。贵族阶级无法体会到战争的艰辛,也没有经历过战争,写的和歌更多的也是关于日常生活。并且本来《小仓百人一首》是镰仓时代歌人藤原定家被委托设计位在京都嵯峨野摄关家宇都宫莲生(宇都宫赖纲)的别墅“小仓山庄”里和室门上的装饰图样时,从《古今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等敕撰和歌集中,依年代先后挑选出100位歌人的100首和歌。出于这种目的挑选的和歌,当然更多的是符合这个环境的恋歌。

第三,相对于北宋在短短的135年里频繁地战争,日本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一些小规模的战争,并且大部分是内部的权力争夺,并不是像北宋时期那样对外的保卫家国的战争,因此此时爆发的很多战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不正当的战争,所以用和歌来描写战争的艰辛,残酷的和歌就很少了。

四、结语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頻繁的时期之一,有战争就会有记述战争的文学作品。而宋词作为宋朝文学作品的代表,自然会有军旅词。虽然这时期讴歌军队,描写边关将士生活艰辛的军旅词少之又少。但是军旅诗中记述战争实景和军旅生活的,表达离愁哀思、为国尽忠的爱国之情的,抑或是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年华已逝的悲郁的家国情怀的,全部都表达了北宋词人对于国家的爱,和对于社会的关心。《百人一首》中军旅相关内容的和歌很少,而且风格和中国的军旅诗也有很大不同。不仅是因为中日两国环境的不同,战争的性质的差异,还与《百人一首》时期贵族文学盛行有关,贵族作为和歌的主要撰写者和鉴赏者,是很难体会到军旅的辛苦的。

参考文献:

[1]王蒸民.苍凉悲壮誓立边功——范仲淹的《渔家傲》浅析[J].云梦学刊,1986(2).

[2]诸葛忆兵.范仲淹的西北边塞诗作[J].古典文学知识,2011(4).

[3]张雪飞.宋代边塞词探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5).

[4]别海燕.宋代军旅词的生存困境新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北宋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从任职蜀地官员看北宋巴蜀地区的士风
浅议北宋军队回图贸易
威县出土《新宗城县三清殿记》刻石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