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背景下的几个认知误区

2020-09-10齐旭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堂革命大思政思政课程

摘要:立德树人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在这一目标指引下,“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逐步建立。虽然学界、教育界能够在总目标及大思政构建上统一观点,但在大思政内部各环节的相互关系上出现了分歧。不可否认,探索、实践的过程出现分歧正常,但有分歧却任其发展,不仅不能提高立德树人效率,反而会在大思政建设中产生不良导向。因此,对相关认知误区进行辨别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思政;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课堂革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即立德树人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服从于这个目标,同时,思想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体系、社会实践教育等都是立德树人总目标下的不同环节。当前学界及教育界积极呼应习总书记讲话,从不同角度思考如何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诸多学者、教育者也提出不少发人深省的观点。但百家争鸣的同时,其观点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分歧,而且其中一些观点看似有理、实则有误,对大思政建设可能会产生不良导向。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

对于思政课程及课程思政的关系可谓是众说纷纭。或认为课程思政势将取代思政课程,抑或将课程思政视为思政课程的丰富版,再或将思政课程视为课程思政的一部分等。严格说来,这些认知都不正确。

用课程思政取代思政课程,被一些改革者视为“隐性教育”的途径与归宿,他们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政课程的内容细化分离,随着课程思政的推广,原思政课程所承担的职能会逐渐被其他课程分担,最终取代思政课程。一些高校甚至抽调思政课教师,同专业课教师另起炉灶,打造特色“课程思政”,这种行为极不可取。其忽视了思政课程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纵向来讲,思政课程内部存在密不可分的继承、衍变、发展的传承关系;横向来讲,思政课程内容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都存在水乳交融的关系。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课程思政发展到何种程度,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思政课程的作用。

将课程思政视为思政课程的丰富版,与将思政课程视为课程思政一部分的观点有相似错误,即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定性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秉承这两种观点的人认为,课程思政涵盖范围广,如若将所有课程的思政内容叠加,应比思政课程的内容丰富。这种说法似有其道理,却经不起推敲。仅从名称来看,思政课程重课程——思政课,而课程思政重思政——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最简单的逻辑,不同专业学生接受不同专业教育,从专业课程中不可能接受全面的思政教育。另一方面,专业课程能挖掘的思政元素是有限的,专业课教师也不会将专业内容搁置起来,去探讨本课程更深层次的思政哲理。此外,这些元素也只能服从于专业课程,跟随专业课程的进度展现出来。这两种观点都忽视了思政课程的逻辑性、系统性。因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虽然存在内容的交叉,但并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其实,习总书记已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讲清楚了,“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2]《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有阐述:“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3]課程思政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与思政课程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总目标,而总目标下的思政教育主渠道在思政课程。如果将思政教育比作树木,课程思政就是伸展向不同方向的枝丫,而思政课程才是向上延展的主干。其次,课程思政的作用和目的,不仅在于其对思政课程的发展、补充及协同思政课程立德树人,还在于其效果不可与思政课程效果相抵消。换句话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课程思政须服从于思政课程的需要。

二、高校思政课程的课堂革命方向

随着课程思政的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覆盖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阶段、各角落,有课程思政补充,看起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的工作被分担了,担子减轻了,但实际上完全相反。思政课依然是并将持续是高校思政主干、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教育者的责任愈加重大。而且,陈宝生部长要求本科教育者进行课堂革命,让学生主动“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4]思政课程因其课程特点,使一些学生认为“理论性太强、空洞枯燥,其学习往往出于应付考试而简单机械记忆。”[5]如何推动思政课堂革命,思政课教育者需认真思考。

当前已有不少思政工作者提出自身看法。黄伟九主张制定严格的课堂管理和考核标准,实施“增负”计划。[6]温新荣阐述了翻转课堂的必要性。[7]马英芹认为专题化教学能有效整合优化思政课程内容,提升教学实效。[8]高德毅主张从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师资团队建设和互联网运用等方面共同发力。[9]张倩则提倡用“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方法。[10]

不同思政教育者对课堂革命方式的选择会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革命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更有效的立德树人。思政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高校学生都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但是近二十年的学校教育很容易导致一种结果,就是其对事物的认知,或者看待问题的思维不能完全跟上其学识的进步,从而使得一些学生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出现“幼稚化”、“盲从化”、“自负化”、“偏执化”的趋向,当走出校门之后,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不得不再次接受社会“打磨”。因此,思政课程的课堂革命方向,应愈加关注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随着党中央及教育部反复提及推进教学改革、打造金课,教育界也掀起了对教学改革的不同探索。最被广泛接受的应属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研究性创新性教育,这些改革之所以更受青睐,主要原因是它们都秉承当前最受推崇的教学理念,即综合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或自主探究。但从改革结果看,能够将课堂打造成金课的寥寥无几,一些课堂效果甚至不如改革前。这种结果当然不足以证明这些教学理念不正确,理性来讲,这些教学理念是正确的,至于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结果,就需要从几个角度思考:

(一)改革过程中,对于教学理念的思考是否应优先于教学技术

教育者在进行教学改革时,采用一种改革手段之前往往会先考虑其教学理念是否先进,“什么理念被认定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就推行什么样的改革。”[11]与之相对,教学技术的改革经常不被优先考虑。这就可能导致几种结果:第一,一些课程本不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只需要改变一些教学技术,再加上原教学理念就可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但为了改革理念而改革,或为了统一步伐而改革,结果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面目全非。第二,一些教师本身教学技能不足,未得提升却仓促更新理念,伴随教学技术更新,对其教学技能提出更高要求,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不能一概而论的说,对教学理念的思考优先于教学技术。

(二)一定的教学理念是否必须采用一定的教学技术

从目前来看,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研究性和创新性教育模式的改革,多推崇预习法、讨论法、启发法、问答法、探究法等,传统讲授法的地位大大下降,似乎讲授法运用的多就不合理,就会限制学生自主思考,这种观点实在偏颇。首先,讲授法本身没有问题,运用得当也可营造高质量的课堂氛围,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如果没有取得相应效果,优先反思的应是教师自身的备课质量、讲授技巧。反过来讲,讨论法、问答法等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以思政课为例,大班教学的现状下,如何有效控制课堂,如何使学生探讨的范围紧贴课程需要,如何同时引导数量众多学生的思路,如何将学生的不同问题逻辑严谨的串联起来等,都是难以轻易解决的问题。

因此,不能以理念禁锢教学技术,教学理念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技术一样为立德树人的目标服务,二者不是从属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无论在何种理念下,只要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达成立德树人目标,任何教学技术都不应忽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理念可以复制粘贴,教学技巧、方式、方法不可以,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从自身和自己的学生出发,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

(三)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是否应全部推翻

在一些教育改革者的观念中,综合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式教育等,或许是近年来的“新理念”,再或许属于一些近现代教育学家的主张,但实际上,这些理念并不“时髦”,在中国至少也有两千年历史。西汉戴胜早已进行阐述,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大学之法”——“豫时孙摩”。[12]“豫”,即教育不能盲目,要从思想到内容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时”,即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应在合理时机对其进行启发式教学;“孙”,即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需求,循序渐进推进教学;“摩”,倡导合作交流的互动学习方法,即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观摩、相互切磋、集体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共同进步。由此看出,当前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未必就是新的,反过来讲,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也未必就是落后的,不能武断的全部推翻。

党中央及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体系的立德树人效果,这是全国教育系统一切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检验其工作效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技术,包括课堂革命等一切教育系统的改革,都是为更有效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服务的,在这一过程中,任何教育工作者都不能有丝毫侥幸之心,更不能存在借改革谋私利的思想。认清误区,找准定位,如习总书记所讲:“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更好地推动大思政的构建与完善。

參考文献:

[1]人民网.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金句速览[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1/2018/0910/c1001-30284629.html. 2018年9月10号.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2018年10月8日.

[4]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Z3期:4页.

[5]杨冬梅.民办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困境及的对策[J].学理论,2019年第1期:150页.

[6]黄伟九.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人才培养的现实抉择[A]:王洪才等.“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路径与方法(笔谈)[J].重庆高教研究,2019年1月,第7卷第1期:41页.

[7]温新荣.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困境及出路[J].新西部,2018年第35期:141页.

[8]马英芹.思政课专题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的关系——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19年12月,第21卷第6期:49页.

[9]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期:43页.

[10]张倩、刘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9年8月,第25卷第4期:95页.

[11]周序.一流本科教学改革应侧重技术层面的突破[A]:王洪才等.“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念、路径与方法(笔谈)[J].重庆高教研究,2019年1月,第7卷第1期:36页.

[12]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460页.

作者简介:

齐旭(1994-),男,河南永城人,助教,硕士。

猜你喜欢

课堂革命大思政思政课程
从细微处做实小语“课堂革命”
浅析如何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中推行“课堂革命”
浅谈APP学习软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为明天的课堂做准备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