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20-09-10杨怡博
杨怡博
摘 要:艺术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就是《设计构成》,设计构成在中国的设计基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设计构成》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文章主要全方位地对设计构成进行了分析,对于设计构成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设计构成;教学改革;三大构成;教学模式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设计构成》可以让学生们发展自身创新能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在进行理论课程的同时还能加强自身动手能力,对于课程的知识点都能深入了解。让学生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造型能力。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对《设计构成》进行改革
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课程,《设计构成》的知识是学生艺术教育理论基础,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最先接触和了解的艺术知识。在国内很多高校中,《设计构成》都是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这就凸显了《设计构成》的重要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授课方式、教学方法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也致使《设计构成》这项课程出现了同治化的教学现象。让不同高校的教学成果产生了巨大差异。所以我们急需对设计构成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了《设计构成》在发展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设计构成与学生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高度不匹配
我国高校在进行设计构成课程教学中,出现了极为重要的矛盾,就是设计构成课堂教学知识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不匹配。也就是说,构成设计的同治化现象让学生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知识内容不需要《构成设计》的参与。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学习《设计构成》时,因为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帮助性不大,体会不到构成设计的重要性,在这种影响下,久而久之就逐渐放弃了对构成设计的学习。
(二)高校招收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
根据数据显示,在对高校专业进行分析时,有超过百分之八十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所以,这就导致高校对于选择艺术专业的学生招收数量急剧增多,然而,每年高考美术生的数量往往达不到所有高校的总人数需求,从而造成了很多高校中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主要招收生源是非艺考生和无美术基础的学生。而且在这些学员中,又出现了生源匮乏,有一部分高校在招生时不得不文理兼收。这些非艺考生和无艺术基础的学生怎样才能转变为从事艺术专业的艺术生,如何让学生艺术功底从无到有,学生专业性培养的问题成为了高校艺术教育的首要问题。
二、如何对设计构成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一)教学模式需要进行创新改革
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是多元化的。在设计教育的过程中,不少高校都发现了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进行行动或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根源,仍旧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没有重视,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将设计构成课程的内容进行精简浓缩,同时将课堂所需课时数缩减,还需要对内容进行整改,与后续课程之间衔接紧密。另外还需要让设计构成的知识内容与学生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相匹配,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一来,就能让学生不只是重视学习绘画,还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进行创造能力的学习上。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让学生在艺术设计学习上事半功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可以进行互动,以便丰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或者重难点,要积极为学生进行解答,这样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在示范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联系实际进行了解,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
(三)转化教学手段,优化专业教材
艺术专业之间也有着较多的分类,所以,作为艺术学科的基础教育,《设计构成》这本教材就需要根据不同的知识专业进行分类优化,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师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可以建立一些学习题库、优化PPT课件、丰富课堂活动。这样就可以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设计构成》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对于教学目标要有进一步的明确,优化教学结构,完善教学内容,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个性化教育。只有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课程的《设计构成》,仍旧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发展,在改革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參考文献:
[1]刘铸.基于职业岗位群需求下的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以环境艺术设计为例[J].大众文艺.2016(10)
[2]秦波.高职设计构成课程教学的改革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