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梯张震:适合的成长环境才是真正的优质资源
2020-09-10何曼
何曼
新时代,教育与信息化技术不断融合。而远程教育技术,作为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更加快速地发展起来。一时间,在线教育站在了风口。优质资源共享作为在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育从业者“口头禅”式的词汇。
那么,何谓优质教育资源?有人认为,优质教育资源可理解为具有领先优势的教育人力资源、丰厚的财力资源以及优良的教育质量三者的综合。一直有超前思维的网梯董事长张震,对此提出了异议。同时,他也抛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当前行业内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优质资源共享理念由来已久,且各领域都在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但到目前为止,优质资源共享并没有真正实现。”张震认为,以往所谓的“优质资源共享”,更多的是共享了优秀学校的师资、视频、题库等资源。“这些资源是否能达到优质的标准,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标准是无法被界定的。”
为什么优质资源共享不易?教育资源从早期的纸质教材、教学资源包,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公开课,再到现在的国家精品课,那么多年前仆后继的课程建设与共享,业内大部分人都认为教学改革要依托资源的改革。张震则认为,真正的教学改革是围绕学生特定的成长环境进行的,成长环境才是一个教育机构真正的特色资源。“资源通过互联网再造,或者还原,目前实现难度还比较大。如果教学成长环境问题不解决,而只是单纯地共享音视频、题库这种静态教学资源,意义不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张震给出了解释:假设教育是成长环境,那么每一类人都会有他适应的成长环境。像鞋子一样,哪个尺寸的鞋子最好?答案是,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的。所以,每所学校,不管是职业院校,还是普通高校,都有对应其“尺寸”的学生。疫情促使在线教育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开放,如出版社和院校均开放大量的课程资源、课件资源、电子书等,但是若没有教学环境的介入,没有老师与学生教学环境的共建,大部分的资源开放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共享的效果。
如何才能让优质资源共享的效果有所显现?张震认为,资源共享的关键是回归适合学习者的成长环境。“对于在线教育来说,成长环境的好坏,在于其能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并减少教学成本。对于大部分的老师来说,教育信息化增加了使用成本,增大了教学难度和工作量,老师的备课时间和教学成本并没有因为信息化技术的发达而减少。”
他举例说,一个高校毕业生在某K12教育机构担任任课老师,年薪千万元。这说明什么?说明互联网教育模式确实发掘出了这样优秀的讲课老师。互联网授课和传统面授在讲课方式、讲课语气、课堂互动环境都是有巨大区别的。“因此,在网络上驾驭教学场景和线下授课是两种有差异的教学技能,我认为大部分老师还需要继续提升驾驭在线教学环境的技能。”
资源与成长环境(群体),这也是张震总结的“金字塔模型”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
勿将教育培训变成一种商品服务
刚刚过去的暑假,很多在线教育机构为了拉流量、拉客户,铺天盖地地打广告、导流,甚至玩起了“价格战”,把教育服务做成了一种大规模商品营销,这种现象是否正常?教育和商业的属性是否能够合二为一?对此,张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商业机构是卖东西的,肯定是卖得越多越好。但教育招生与培训真的越多越好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张震认为,教育机构应避免因一味追求学生数量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整体声誉的情况。若非如此,教育就变成一种商品服务,而脱离了传统教育培训的属性——让适合的人群在适合的环境用适合的方式学习。从商业角度讲,一个教育机构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势必要做个性化的设计,以适合不同人的不同教学场景和教学过程。
张震说,也正因此,教育还有一种属性——为受教育的人贴上某种标签,以减少社会识别成本。比如,为什么好学校通常是择优选择学生?因为想减少社会的人才识别成本。所有的社会岗位都希望找到“靠谱的人”,什么叫“靠谱的人”?就是能把事情做好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能把事情做好?要具备两种能力:第一种能力是流程重构能力,即能把复杂事情变成简单事情和流程的能力;第二种能力是执行力,即能把简单的事情做好的能力。“世界过于复杂,取得共识的方法就是把事物发展的模型简化,这是‘金字塔模型’的第二阶段——流程。”
教育应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金字塔模型”的第四阶段,是个性化、因材施教。张震表示,未来大部分的学习不需要那么多资源,互联网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从“金字塔模型”变成倒三角模型,会更强调个性化、因材施教。网梯正在为实现真正个性化教与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因材施教是有难度的,且成本很高。“有教无类”提倡的是教育公平,“教无定法”则强调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张震认为,理想的教育是给予学生比较好的成长环境,最终实现百花齐放;教学成长环境是宽松的,但竞争是激烈的,鼓励创新。他表示,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即未来人类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生活和学习的,现代教育也要适应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工作环境。当然,这种快速的环境变化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由于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带来的学习者视力下降问题。此时便需要有相应的产品工具来弥补这些不足。“网梯的麦片小牛顿智能点读笔就是这类工具产品。用户可以不用看电子屏幕,只需手握笔,听语音,便跟传统书本进行交互——这样就把AI课搬到了书本上。”
互联网应用的本质是虚拟化
网梯是科技公司,一直以新技术引领发展。张震介绍,网梯对人工智能、AR⁄VR、区块链等做了很多研究。这给他带来了另外一种思考:这些技术究竟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成长环境?
他的结论是,目前,人工智能、VR、区块链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很多技术要成熟应用于教育领域,还为时尚早。“一直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落后于其他行业,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很难解决教育成长问题,所以待信息技术在视频、游戏等其他商业领域应用成功之后,教育领域才会迎来成功。这说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当然,技术试错这种情况不应该过多在教育领域进行,不能将学生当成‘小白鼠’。”
对于当前大力提倡的 5G、AI、云计算等新基建,张震的观点是,现在大部分社会进化的模式都是从实体转向虚拟,从而带来效率提升。“虚拟社会带来的好处是什么?是大规模协作,而协作带来效益。比如在传统教学环境,一位好老师难以创造千万元收入,且他只能得到一个班或两个班学生的认可,因为他不可能同时教那么多人,但现在可以一次教一万人甚至更多。如何開展大规模的教学?目前很多成功的网络教学环境,都会每二十个学生配一个助教,这二十个学生的互动是由助教来完成的。在名师上课的同时,有几百个助教在协作。他只要讲好他的课,剩下的交互性场景是由其他助教完成的,分工越来越细,这种大规模分工在传统教室能不能实现?显然不能,但这种高效率已经通过互联网实现。所以,我认为新基建的目标是为了让社会的各种场景更加虚拟化。”
教育信息化本质上是为了虚拟化,现在讲得比较多的是课堂虚拟化。比如基于直播的课堂教室;比如网梯的考试平台,在线考试其本质是考场虚拟化;人脸识别本质是监考教师虚拟化;考卷识别相当于考试批卷自动化与虚拟化等。这些变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更高效的协作,因为只有虚拟化才能让协作更加规模化、高效化、自动化。“虚拟化导致事物边界的模糊,导致大量领域的融合。不过不可避免的是,极大的虚拟化会通过大规模协作带来效率指数级提升,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这是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面对并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