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变化 高等教育于变局中开新局
2020-09-10夏英
夏英
当下,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由此也带来一个时代课题:我们该如何改革发展,以应对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北京举办“疫情之下的高等教育变革学术论坛”,聚焦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趋势,共同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云上高博会”同时启幕。
洞察变化 抓好质量 建设高教强国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其他行业和领域一样,高等教育需要在一个充满动荡变革的世界中谋求发展,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大使命。那么,面向未来,如何从时代变革中洞察高等教育的新变化、新机遇,迎接新挑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在题为《面向未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思考》的主旨报告中指出,要充分认识五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是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从原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基础支撑作用向支撑引领并重发展;二是高等教育的体量规模从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三是高等教育的结构类型从相对单一结构向多元多样化办学结构转变;四是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在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方面实现深度融合;五是高等教育的环境格局正在形成富有活力和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国模式。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阶段应紧紧围绕“四个质量”做好工作。一是抓根本质量,唱响人才培养主旋律、奠定提高质量主基调。坚持“以本为本”,全面推进“四新”建设,持续深化新工科、新农科建设,积极推进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二是抓整体质量,完善“四点一线一面”教育战略布局,做强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三是抓成熟质量,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体现出多样化、学习化、个性化、现代化的特征。四是抓服务质量,面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锐实力。“我们要特别警惕身子进入了普及化,但是脑子还在大众化,思考问题的方式还在大众化,工作习惯还在精英化。”吴岩表示。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在报告中谈到,多样化是普及化阶段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有特色、高质量的多样化是国家和人民的时代需求,经济结构多样化是高教多样化的社会基础,深化管理和评价改革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路径选择。“世界高等教育从整体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要走出国门,就需要以多样化的形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未来,我们的高等教育需要在高质量、特色化和多样性上有所作为,进一步提高贡献力。”
赵继希望,在传统高等教育体系之外,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机构不断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同时也注入新的理念,使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他认为,高校要构建多样化分类评价体系,不同的教育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不能搞大而全,特别是要在高校发展中进一步深化管理改革,推动“放管服”、管办分离,解决制约高校发展的机制问题。“大学不应该陶醉或困扰于排行榜,更不能被大学排行榜绑架”。
高校日渐走向社会舞台中心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确定办学定位,主动担当国家使命,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大学作为知识产生、传授、传播和创新的基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在报告中提出,大学要在服务国家建设发展中发挥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以优质人才培养、前沿科技创新形式,引领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为大学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多产业交融发展的经济,可为大学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场所。他通过“麻省理工学院与128模式”“斯坦福大学与硅谷”“慕尼黑工业大学与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区”等国外大学与经济发展互动典型实例,详细阐释了大学与经济发展互動的逻辑。
赵继表示,随着高校日渐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心,引领和驱动经济社会发展,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加密切。一方面,社会向高校输入资源和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向社会输出人力资源和解决方案。高校承载对外输出的基本单元是学科,因此需要在学科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他强调,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应该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找准自身定位,办出特色,追求卓越,为国家和区域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在服务和发展中提升实力和水平。
科技变革对于高等教育有什么样的需求和诉求呢?“泛在智能”是腾讯今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即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渗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且获得越来越多元的应用场景和更大规模的受众。腾讯副总裁王巨宏认为,泛在智能推动了人才培养能力的变化;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向云化部署,用户具备使用“云”的能力是实现几万人同时在线学习或工作的前提;还将推动教学和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使得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回归本质。
高盛的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最受雇主追捧的技能,一是利基技术技能,如网络发展/社交媒体技术;二是软技能,如快速学习/协作思维的能力。预计到2030年,技术技能工作时间将增加55%,社会和情感技能将增加24%,而手工技能将下降15%。“由此需要人们具备更强大的学习能力,终身都能够快速学习、应用和创新,以不断适应职业生涯的变化、不断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王巨宏说。
产教融合 共享共赢 协同育人
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与重大改革举措,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企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华为企业BG常务副总裁、华为企业BG全球伙伴发展与销售部总裁马悦在报告中表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与科研攻关一样非常重要。企业有应用场景和技术实践,高校有基础理论和教学资源,构筑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产教融合,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优化信息技术领域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华为将与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领域进行全方位产教融合,充分解决ICT产业的核心问题。目前,华为在全球已经建成了超过1200所华为ICT学院,未来5年计划达到10000家。
慧科集团共同创始人、CEO岳喜伟表示,由于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发展跨学科特性的增强,产教融合面临新的挑战,例如,人才培养跟不上行业变化、产业企业需求与高校培养方向难匹配等。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深入解决产教融合问题的一种方式。在岳喜伟看来,“双师型”教师队伍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既懂产业又懂教育,能把真实项目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二是会选择和拆解项目,能使得项目可操作实施;三是能辅导学生完成项目。
2020年8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启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积极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焦殿成在报告中表示,目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中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校企双方地位不对等,配套政策措施难落地,长期稳定合作难保持,企业教师资格难认证,协同育人机制不通畅等。他呼吁,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时代,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正处于完善提高的关键时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需要行业组织、高校和企业等各方的积极作为和热情参与。
“面向新未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坚守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任务繁重,头绪很多,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原则不能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不能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使命不能丢。”杜玉波强调。
责任编辑: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