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匠心精神的品牌形象设计应用
2020-09-10李鑫
李鑫
摘 要:目前,“匠心精神”的话题常常遭人热议,各个领域都非常缺乏工匠精神,尤其是对传统技艺的发展和传承上。从而导致很多传统技艺逐渐消失,这最终会导致我们失去本民族的东西,使民族乃至国家蒙羞。在新时期,我们秉承着匠心精神认真对待传统技艺和文化,取精华去糟粕,一心一意做事。本文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匠心精神。第二部分简述匠心精神和传统技艺的关系。第三部分以品牌形象设计《匠魂造物》为例,阐述在图形、标志等方面展现“意和形”相结合。
关键词:匠心精神;品牌形象;传统技艺
目前,“匠心精神”被频繁提及,轻蔑工匠精神,并且拥有匠人之心的人越来越少,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匠心精神”的严重稀缺,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的偏离,更会让国家在世界品牌民族之林中无以长期立足,导致最后的溃败。
一、匠心精神
匠,即工匠,也是灵巧,巧妙的意思;心,即心思,指的是能工巧匠的心思。匠人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追求更加完美的精神,这种精神实质是追求一种“匠魂造物”,即匠心宏宇源于灵魂雕琢。在以前的社会中,各行各业都有工匠之人,比如理发师称为剃头匠,雕刻者也被称为雕刻匠,老师称为教书匠......在社会职业及所形成的社会体系中,匠人成了一种有指代的名次,时光流转匠心不变。在如今,匠人这个代名词越来越形容大师级别的艺术家或者设计师或者其他人,这是错误的。决定是否为匠,不是看做的结果是否高级,而是看做的过程是否追求一种精神内核—匠心精神。
匠心精神需要信仰的支撑,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脉络,将所从事工作视为最高信仰的例子有很多。司马迁著并且被后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便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例。他凭
着坚持不懈的精神,用了13年的时间著成。它的责任正在在召唤,因为有一份工匠的精神在传承。
“匠心”是从个体的人到整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精神,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来的人造物没有“匠心”是无法完成的,“匠心”是人文精神的产物。“匠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组成“匠心”的精神要素是传承“匠心”核心。匠心精神具有坚韧性、持久性、专一性、中庸性、传承性、发展性等特性。在各个领域都需要匠心精神去指引、坚持。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更需要匠心精神。在现今时代物质金钱利益至上的社会与生活中,人们非常急躁,急于求成,不在乎质量,只追求数量,这必然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趋势。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更加需要匠心精神内核来稳定自己对待事物的状态与方式。
二、匠心精神和传统技艺
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是一个民族发展和前进的重要支撑,在经济全球碎片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保护,才能够提升大众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生活节奏飞速提高,在认真做事上日益浮躁,追求利益、物质。而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最需要的就是匠心精神,匠心精神可以渗透到各行各业各领域。
提起匠心精神,人们一定会想起传统技艺,例如陶瓷、雕塑、风筝的传统制作技艺,并且了解到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并且使匠心精神深入扎染等。把匠心精神化成品牌形象,是激发年轻人了解到匠心精神下人心,让年轻人们怀着一个工匠之心去做事。秉承匠心精神会让制作的事物或者作品更加细致入微,有内涵和深度,更会使事物成为“经典”的作品。纵观这些传统技艺,不难发现,他们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坚守作品品质,也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内在精神力量。
三、品牌形象设计《匠魂造物》分析
匠魂造物图形设计主体是从“匠”字入手进行设计,进行拆分成外框和内核两部分:①外框的部分利用抽象的、矢量的方式进行设计,提取元素是制作不同技艺时工匠人手的形态。众所周知,手的主要功能为拿取、拉动及推动、举起或抬起物品等。而匠人之手的作用是意义甚大的,因为它是民俗技艺的历史传承护送带,工匠技艺都是通过工匠的双手来传承与保护的。②内核的“斤”字,其象斧斤形。其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利用代表匠心精神的传统技艺的具体物件进行拼贴构成斤字,其意思表达了传统技艺时代的堆叠,历史的沉淀的意味并且秉承着匠心精神传承的含义。
匠魂造物系列海报由图形设计、标志设计、版面设计和配色综合构成。其主体分别选用三个民俗文化(青花瓷、陶塑、皮影),从质感、形状、材质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匠心精神以其独特的风格在平面设计的应用表现出深刻的精神气质。以代表匠心精神的传统技艺为媒介,借鉴传统技艺的独特性,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彰显中国文化语境的魅力,为艺术创作赋予灵动、独特的视觉审美韵律。
参考文献:
[1]邓洪燕.匠心宏宇源于灵魂雕琢[N].中国教育报,2019-05-28(007).
[2]李康.时光心不变[N].学习时报,2019-05-17(008).
[3]李东风.“匠心”精神的基本要素[J].民艺,2019(03):22-25.
[4]郭家學.浮躁的时代,更需要匠心精神[J].声屏世界·广告人,2018(12):73.
[5]张卫红.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9(03):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