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发展底色 助力乡村振兴
2020-09-10刘瑾
刘瑾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领导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其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底色”,事关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只有打好“底色”,才能绘制出美丽的乡村画卷,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三农
一、实施乡村生态振兴的必要性
(一)中国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人类文明的进程来看,人类进入文明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农耕文明。在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人类的生产方式还十分落后,直到十八世纪,英国成功设计了种子条播机、脱谷机等投入农业生产劳作,推动农业文明发展进程进入工业化农业时代。十九世纪,为了有效防止病虫害,进一步增加农业产量,德国的齐得勒研制DDT大量投入农业生产。随着DDT、合成氨等农药的投入使用,使得农业产量极大增加的同时也对农村的土壤、水源等造成严重破坏。农村作为城市的菜篮子、米袋子,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影响和威胁着农村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城镇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受到了威胁和考验。通过惨痛的教训和深刻反思,人们发现,只有生态文明才能使人类社会得以永续发展。在这一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将会发生巨大改变,不再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化学产品,而是带之以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同时,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都需要发生根本性地转变。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这是按照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来讲一个必然的选择,而农村生态振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势必成为中国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的新需求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类天性就热爱美,追求美,进而创造美,享受美,一切人类文明成果都是在对美的追求和创造中形成的。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转变,人民对“美”的追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更多的追求的是如何生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于是“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成为了人们对“美”的新追求。而乡村生态作为地球生态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生态“美不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人民对“美”的新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因此,实施乡村生态振兴也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的新需求的客观要求。
(三)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要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也是对乡村振兴美好图景的生动描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既是农村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實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提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高污染”和“高消耗”的形势不容乐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因此,“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里,首先就应该指有一个美丽的外观、美丽的环境。而面对现在的生态现实,唯有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注重对生态的保护,重塑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美,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良好自然条件,不断擦亮发展“底色”,才能充分彰显乡村振兴“成色”。
二、祥云县在乡村生态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祥云县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立足生态、强化基础、厚植产业、脱贫致富、统筹城乡、创新驱动、共治共享”的思路,把“绿色发展”放在建设美丽祥云之首,切实落实好党领导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以打好绿色食品牌和提升人居环境行动为抓手,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庄规划建设、治理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子,全力推进乡村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此同时,仍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农业生产生态化程度低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肥料流失、农药农膜残留、作物秸秆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的处理不规范,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缺乏,畜牧养殖的残饵和粪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断增多,对区域环境特别是对水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水资源的保护压力日益增加,造成全县农业生态化水平较低,河长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困难,现有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与多种污染物快速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对乡村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较大的制约。
(二)农业发展服务体系不健全
特色蔬菜、畜禽养殖等产业的专门服务机构缺乏、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服务企业和群众不到位等问题突出。全县农产品交易市场、仓储设备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产品品种多但品牌杂、乱、小等问题突出。重点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特别是禽蛋等产品,虽然有产量优势,但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特别是大量的散养殖户很容易在市场价格的较大变动中破产,同时缺乏滞销农畜产品的处置体系,随意露天丢弃,影响生态环境。
(三)垃圾、污水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后期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是自2014年开展“三清洁”工作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脏乱差”的死角。比如农户的房前屋后、村庄周围的旮旯;二是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至今未建成,没有真正实现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影响人居环境;三是乡村农户家中大多数没有污水处理设施,部分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站),因管网不配套,及管护不到位,导致污水无法得到有效处理,乡村生态化建设滞后,限制了乡村的发展规模和乡村的可持续建设,严重制约了乡村居民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需求。
(四)环境管理滞后,环境保护落实难
居民环保意识低,乡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的有效落实存在困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多元化财政投入机制未完全形成,影响长效管理的执行。乡村环境管理能力弱,没有环境监测能力、环境监督手段少;乡村环境执法弱,虽然出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但县级未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且缺乏执法机构、人员、资金的保障,执法效率无法发挥。
三、对祥云县实施乡村生态振兴的对策及建议
(一)增强做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一是加强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乡村生态文明。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观,正确处理“三农”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三是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乡村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四是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提高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路径,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
(二)优化产业布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
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巩固提升祥云烟叶领先优势地位,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以质量兴农为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和动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培植发展野生食用菌、果蔬、蚕桑、核桃、生猪及禽蛋五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紧紧围绕“把祥云建成绿色食品加工制造中心”的目标,以“一园三区四平台”打造为抓手,建设祥云县祥城镇农产品加工园、刘厂镇和米甸镇农产品加工小区及云南驿镇畜禽产品加工小区,建设全国野生食用菌集散价格形成平台(中心)、滇西绿色食品批发交易及会展平台(中心)、滇西绿色食品陆港枢纽及冷链物流平台(中心)、滇西绿色食品电商及农业大数据云平台(中心)。
(三)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重大行动
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支持烤烟连片区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引导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多种方式施用有机肥,集成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加快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
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加大绿色防控力度,加强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和烤烟、果蔬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扶持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稳定实现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祥云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和《祥云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划定方案》,完成规模养殖场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并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分批分期依法取缔、关闭禁养区现有养殖场。限养区内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要控制规模,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设备,确保养殖污染对周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对限养区内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场和畜禽养殖密集区域,采取强化建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有计划关闭等措施加强畜禽养殖场整治。二是开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引导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进入畜禽粪污治理领域,规划建设畜禽粪便的有机肥加工厂,以满足县内畜禽粪便处理需求,在分散养殖密集区,建设畜禽粪便收集站,解决养殖粪便随意堆置问题,同时引导养殖企业实施畜禽粪污沼气池建设工程,采取种养结合模式,形成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工业园区建设病死动物产品县级无害化处理中心,10个乡镇病死畜禽收储点,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三是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优化水产养殖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积极开展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打造深翻还田、秸秆青黄贮和颗粒饲料喂养等典型示范样板。以祥云城川烟农合作社成立的祥云废旧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工场为示范点,在其他种植业推广地膜使用、回收与烤烟种植合同管理联动运行,实现烟叶生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经验,构建加厚地膜推广应用与地膜回收激励挂钩机制,引导农户自觉自愿开展废弃地膜的清理。
(四)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快推进提升人居环境工作,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以自然村综合治理为主要抓手,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加强优化村庄规划管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深入贯彻落实《大理白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和《祥云县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结合祥云实际,制定《祥云县<大理白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实施细则》,继续巩固“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五级模式,有效落实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发挥“三清洁”示范村效应,不断巩固“三清洁”环境卫生整治成效,同时加快县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乡镇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进度,真正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推进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加快集镇区域“一水两污”项目建设,实现集镇污水集中处理,人居分散地区推广下庄镇金旦村委会通过按户安装中国罐处理污水的经验,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打造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加快推动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
(五)大力推动农业资源养护
全面实施“节水兴农”战略,以大中型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工程、节水园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强田间工程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推广旱作节水生产模式,加大节水设施配套力度,推进滴灌技术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土地开发整理,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通过综合治理,培肥改良,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增强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轮作为主、休耕为辅,集成一批保护与治理并重的技术模式。
(六)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深入落实《祥云县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及责任考核实施办法》和《祥云县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和工作任务(2016-2020年)》,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确保省州县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根据《大理州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继续探索构建县级乡村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积极开展部门联合督查,对乡村绿色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确保工作纵深推进、落实到位。坚持奖惩并重,加大问责力度,将重大乡村污染问题、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纳入督查范围,对污染问题严重、治理工作推进不力的乡镇进行问责,对治理成效明显的乡镇予以激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