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羌族萨朗舞的训练价值探析

2020-09-10周方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

周方

摘要: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学习羌族萨朗舞能够对他们的情感进行有效培养,便于将民族民间舞的“核心内涵”向广大观众传递,切实增强舞蹈的感染力,让民族民间舞蹈能够给观众带来较大的冲击力。本文首先分析了羌族萨朗舞的表现形式,其次,深入探讨了羌族萨朗舞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训练价值。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萨朗舞;训练价值

一、前言

羌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璀璨明珠”,在先秦时代,羌族主要以游牧为生,活跃于大西北地区,故而也将“羌人”释为“西戎牧羊人”。秦朝之后,羌族的有些部落在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之下逐渐朝着东南地区进行迁徙,有相当数量的羌人最后定居于岷江上游,岷江上游地区也成为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地。羌人能歌善舞,特别喜欢舞蹈,羌族舞蹈的生命力极为强大,是由千千万万羌族人民创作出来的,体现出了羌族人民的审美倾向与审美观念。羌族舞蹈盛行于祈福消灾、重大节庆、生产劳作等活动,羌族人民通过舞蹈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愉悦之情。由于羌族舞蹈的风格独特、种类多样、肢体表达多元化,且洋溢着较为明显的羌族民族特点,其中的代表性舞蹈就是萨朗舞。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学习羌族萨朗舞能够对他们的情感进行有效培养,便于将民族民间舞的“核心内涵”向广大观众传递,切实增强舞蹈的感染力,让民族民间舞蹈能够给观众带来较大的冲击力。本文就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羌族萨朗舞的训练价值进行探讨。

二、羌族萨朗舞的表现形式

羌族歌舞可分为2大类,分别是世俗歌舞与教会歌舞,世俗歌舞主要为萨朗舞,教会歌舞主要为刍舞与羊皮鼓舞。无论是世俗歌舞,还是教会歌舞,均是通过集体歌舞方式来进行凸显,基本都没有采用乐器伴奏(仅有羊皮鼓舞才会敲击羊皮鼓),也鲜有凸显出个人舞姿。参与到羌族歌舞的人数并不固定,通常而言,只要是在现场的羌人,均会不自觉地参与到舞蹈行列之中,舞者一般都会采用“边歌边舞”的方式,并且还会伴随着一系列协调表演的声音,包括击掌声、呼喊声、踏地声等。羌族舞蹈的舞步动作变化是完完全全取决于领舞人的情绪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与随意性。

萨朗舞是羌族民间流传最广泛的舞蹈种类,阿坝师范学院陈兴龙教授将萨朗舞定义为:萨朗舞综合了羌族多种舞蹈动作、多种唱词、多种唱腔,是羌人对喜怒哀乐、社会历史、自然景观、神祗圣灵进行情感抒发的载体。萨朗舞既体现了羌民的智慧,又积淀了羌族的文化,其形式与藏族“锅庄”舞极为类型,均是圆圈舞,且舞者边歌边舞,但实际上却迥然不同。羌族萨朗舞与藏族“锅庄”舞在舞歌风格、舞蹈动作等方面有所不同,特别是圆圈转动方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羌族萨朗舞沿逆时针进行圆圈转动,而藏族“锅庄”舞沿顺时针进行圆圈转动,与藏人日常用手转经的方向相同。藏人信仰佛教,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认为只有在跳舞、绕塔、转经等过程中绕着顺时针旋转才能够达到功德的效果;而羌人在过去开展教会祭祀活动时习惯于采用逆时针环绕。

基于表演场合的不同,萨朗舞可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一般萨朗舞、忧事萨朗舞、喜事萨朗舞。一般萨朗舞大多是在日常生活、田间劳动等场景时舞蹈,羌人喜欢在劳作之余跳一般萨朗舞;忧事萨朗舞大多是在教会祭祀、丧葬等活动时舞蹈,舞蹈形式较为固定,舞歌相对缓慢,目前流传不太广泛,只保留于当前羌文化保留良好的地区,且会跳忧事萨朗舞的舞者大多都是40岁以上的中年羌民;喜事萨朗舞大多是在节庆、婚礼时舞蹈,舞蹈形式较为随意,舞者可凭个人喜好来随意选择舞蹈动作,舞歌较为活泼,且会伴有轻快的舞姿,喜事萨朗舞被广大羌族人民所喜欢,流传最为广泛。

三、羌族萨朗舞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训练价值

(一)身体训练价值

1. 胯部动态中的 S 形态

羌族萨朗舞的胯部动态具有多变性,涵盖了转胯、甩胯、顶胯等舞蹈动作,由于羌人长时间都聚集于山区,他们在日常出行时通常都会先伸出一只腿来进行探路,常年下来就会形成经典的动作形态顶胯,随着舞者的移动重心不断移动,就会在上半身出现“S”形态。甩胯则是舞者从胯部来发力,频繁甩动胯部;羌族萨朗舞的明显标志之一就是舞者会携带280 厘米的腰带,该腰带也会随着舞者的胯部变化而逐渐呈现出S型波浪式摆动。

2. 腿部动作中的 S 形态

舞者在跳羌族萨朗舞时,倾向于灵敏、轻快的腿步,会多次反复出现“小腿向里向外画圈”或“小腿前后悠动”的动作,这些舞步都是常年居住于高山地区的羌族人民在膝盖自然弯曲时所形成的。羌族女性的臀部与其弯曲的膝盖会出现S形状。

3. 上肢动作的 S 形态

羌族萨朗舞中自由甩手动作与人民群众日常走路时的甩手姿势较为类似,都会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舞者手臂的轻盈摆动,那么就会形成明显的S符号,呈现出一种女性之美。

(二)情感训练价值

1. 自娱情

与其它类型的舞种相比,民族民间舞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自娱性;民族民间舞的自娱性,实质上也是舞者“心声”的自然流露。羌族萨朗舞的内涵极为广泛,自娱自乐性极强。以藏喜事萨朗舞为例,舞者可凭个人喜好来随意选择舞蹈动作,并不拘泥于跳舞类型。虽然在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过程中,难以将劳动人民那种在劳作之余自娱自乐的场景予以“再现”,但仍可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学生舞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让舞动的愉悦洋溢在课堂之中。

众所周知,舞蹈训练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乏味、枯燥的,那么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就理应承担起开发学生自娱情感的任务。羌族萨朗舞中有较多自娱性舞蹈动作或者边歌边舞的形式,学生通过学习羌族萨朗舞能够在形式、情感、动作等中体验到自娱情感,获得满满的愉悦之感,这对于其树立起学好民族民间舞信心是极为重要的。

2. 教会情

羌族人民都极为虔诚地信奉“喇嘛教”,在其日常生产生活中也强烈渗透着这些意识,在民族民间舞中表现极为突出。羌族萨朗舞中的行礼动作均来自于教会活动,这就需要在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去深入体悟舞蹈中流露出来的“教会情”。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对“喇嘛教”的虔诚心情之后,才能够把握住舞蹈动作的内涵,继而出现由情带动、由情而舞,这不仅仅适用于羌族萨朗舞教学,它同样也适用于其它类型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参考文献:

[1]杨畅.羌族萨朗舞“S”形态的成因及隐含的女性崇拜[J].四川戏剧,2020(07):114-116.

[2]张锦江. 羌族舞蹈的原生态形式到舞台形式的流变與呈现[D].西北民族大学,2019.

[3]周密.羌族萨朗舞的“一顺边顶胯”律动及其溯源[J].艺苑,2018(02):104-105.

[4]张玉.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调查研究[J].民族学刊,2017,8(03):90-94+128.

[5]赵慕桦. 四川茂县羌族萨朗舞艺术风格研究[D].重庆大学,2017.

[6]刘少英,李祥.羌族萨朗舞的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14(02):167-169+189.

[7]李妮亭. 羌族舞蹈在传承中的发展与思考[D].重庆大学,2013.

项目来源: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PTJS08005。

猜你喜欢

民族民间舞
论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眼神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舞的选题与创作
谈风格特征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关注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式探索
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时代性
民族民间舞的传统继承与现代发展
提高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关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分析
民族民间舞体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