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2020-09-10龙越杨可玉古晨阳高圣杰杨惠芳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11期
关键词:风险识别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龙越 杨可玉 古晨阳 高圣杰 杨惠芳

摘要:互联网金融普遍跨界经营,是一个技术和业务创新异常活跃的领域,世界各国均面临着互联网金融风险带来的挑战。其作为一种新兴行业有着潜在的新生风险,又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够成熟、存在固有弊端,互联网金融市场逐步暴露出各种问题。本文通过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经验,梳理国内外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脉络与动态,提出利于对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体系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风险管理

1.國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互联网金融这块的相关研究时间较早,首先在操作风险方面,Karne Furst(2002)发现电子金融的运营能拓宽银行的负债渠道。对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安全风险;Klafft(2008)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互联网金融较之于传统金融业在资金交易过程中将面临的风险更大。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稳步发展,不断有学者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研究。杨群华(2013)提出我国应当以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风险和监管三大体系为切入点,来有效防范和尽可能的规避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邓建鹏(2016)认为应当使用软法形式治理我国互联网金融产业,而不是直接通过立法对其进行监管。岳霖(2019)提出“四位一体化”的社会共治体系概念,认为对于互联网金融产业而言,更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监管资源。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多基于本国情况,由于国情的不同,因此在借鉴时应注重理论实践以更好的提出适合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监管的相关建议策。

2.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我国的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十分迅猛,主要包括第三方互联网支付、P2P 网络贷款、众筹、互联网金融门户、互联网基金销售、金融机构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六种模式,互联网金融早已逐渐渗透进传统金融的各个领域中。

3.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的识别、评估

3.1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的识别

建立一个风险识别框架,以系统科学的角度分析问题。 第一,需要明确风险诱因。第二,确定风险活动类别并明确具体的风险事件。第三,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第四,确定风险暴露敞口。

3.2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评估

通过科学的量化管理技术,并分析风险损失影响的范围,有效评估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程度。风险评估是风险识别的延续,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部分。

以操作风险为例,度量方法主要包括基本指标方法,标准方法和高级度量方法。其中基本指标法以银行为整体来衡量经营风险。它仅分析银行的整体操作风险水平,而不分析其组成。它根据总收入计算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K是指操作风险资本要求,GI为过去三年中每年正的总收入,n为过去三年中总收入为正的年数,α是银监会规定的系数。

使用标准方法的银行是数据收集和分析功能有限的银行。这种方法将金融机构划分为不同的业务领域。对于每项业务,所需资本为β乘以敞口系数。 具体计算公式为:

KTSA是操作风险资本要求,β是每个业务线的相应系数,通常给出系数值,GI是单个业务线的总收入,n是业务线类型的数量,并且公式分母3表示过去三个连续会计年度。

企业通过审视自身经营情况,建立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高水平经营风险量化体系,还可以分析出低频高冲击事件和高频低冲击事件的风险。

4.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策略及相关政策建议

4.1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金融风险信息的共享系统,是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对信息的一种有效控制,可以使得金融机构较为有效地规避一些风险。如有发生资金项目流动时,资金项目双方关系人可在互联网上完善双方信息,由专业的平台,对信息进行分析审核,若信息无误则进行系统录入,同时增加信用这一栏,可实时查询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4.2引入保险机制

引入保险机制,可以是一大创新。较之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独立性。在如今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下,借款人能够通过便捷的网络在各大借贷平台上快速有效地筹集到大笔资金,而在传统的金融行业中,则无法如此有效地实现。但是在效率的背后又是谁在做担保呢?答案是否定的,没有担保。那么这种模式的背后就隐藏着的风险,即信用违约和欺诈风险。引入保险机制,利用该机制来完善风险管理,一方面可降低借款人的信用投资风险,另外一方面可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的独立性。

4.3加快构建金融安全网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金融安全网的支持。假设在出现金融危机时,有金融安全网的存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支付系统的顺利操作,且危机解除的速度较快,这样就可以及时有效地避免了风险,减少了财产的损失。金融安全网强调首先安全,其次强调普及,使得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保障更多的投资者权益。

4.4强化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

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下,存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该模式下进行理财。该模式便利了消费者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刻不容缓。

4.5提高金融机构及企业的风险防控意识

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重点突出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工作,从而使金融市场形成稳定的局面,有效避免风险的冲击,发挥金融风险管理的积极作用。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工作,首先要做到的是提高金融机构工作者对金融风险的认识度,可通过培训授课实训等等多种教育方式来操作。

参考文献:

[1]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13,21(07):100-103.

[2]邓建鹏,黄震.互联网金融的软法治理:问题和路径[J].金融监管研究,2016(1): 64-73.

[3]岳森.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及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8):91-95.

猜你喜欢

风险识别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信息化审计探讨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H银行企业信贷项目风险评估分析
户外俱乐部活动的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