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德哲学形态

2020-09-10孟楠楠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摘要:在学术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德哲学形态建构完善,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实践要求与成熟标志。在众多研究理论看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道德哲学形态表现出了多个层面内容,例如意识、经济、社会、道德层面。本文中简单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德哲学精神同构,同时讨论了在其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变迁相关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道德哲学形态;精神同构;价值变迁;生活转向

早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就已经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化、大众化发展,争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保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的道德哲学形态、伦理精神等相关内容构建到位,呈现明确的显在形态。基于道德哲学形态建构的马克思大众化应该追求实践要求与成熟标志有效彰显,建立精神同构、价值变迁与生活转向发展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中的精神同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精神本身是具有极为强大的生命力与战斗力的,它在培养科学批判精神与建设精神方面追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我意识的形成,它旨在解决人类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困境问题,希望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转变为精神层面的自我意识内容。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直面善恶的,它在精神层面上实现了对人们认知力的有效提升,马克思主义在精神层面上实现了与大众化理论内容的有效同构,它在满足国家阶级统治要求的基础之上,也构建了迎合人民要求的社会控制体系,且它也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真正提升了人民生活的价值品质与伦理品质。首先,其精神同构主要代表了精神气质的同构,这一点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已经被大量论证。因为马克思著作中就明确指出了精神意识的同构,在思想、观念、意识等层面上追求比较直接的物质活动内容,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结构层面的自足,这种自足是完全开放的,它所追求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精神意识方面的同构表现,具体可理解为“中国智慧”亦或是“中国方案”。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非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的自动完善过程,它希望在精神意识层面与经济社会层面上追求自我不断调适,如此便能够完成中国人民精神生态的有效建构过程[1]。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中的道德视域

就道德视域层面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中的“合宜”感觉表现强烈,它在针对理论道德情感的直观展示方面颇为到位,在合理调节经济发展与到的情感关系过程中追求建立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内容,凸显其理论彻底属性。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表现出得是一种道德哲学追求内涵,它尊奉人们意愿,同时基于压力层面强迫人们遵守其中的道德视域内容。实际上,它所提倡的道德视域是具有巨大生命力的,它特别关注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就从根本层面讲,它深层次分析了人对于社会态度的变化,阐释了人与社会关系的重大调适过程,他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世界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从根本层面看,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目前已经与人民群众直接关联起来,因此在社会道德生态观念反应方面它就追求大众化的认同精神,基于历史条件变化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应社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确保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能够合理建构,在社会进步进程中发挥巨大价值作用。而在个体道德圆满方面,它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确保特色主义建设中人们作为参与者的重要角色价值发挥,同时也要培养他们成为受惠者。为此,除要加强个体自身修养以外,也要思考如何提升人们的个体生活质量,建立具有责任感、义务能力的么看似主义学习研究体系,凸显其传播、调节自身理论相适性内容,这也是个体道德圆满的重要结构表现。就这一点来讲,它还设计了主观层面上的独立思想体系,客观展示知识内容,真正确保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科学内容能够融入到人民物质与意识生活之中,全面分析理论与实践的相关问题。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演绎开放、伦理主体构建层面看,它需要针对国家道路与制度选择等多方面思考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确保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功能[2]。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中的价值变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中的价值变迁与大众化之间关系存在直接关联关系,它在被尊奉的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内涵中 探讨了价值变迁的相关理念内容,那就是学术价值、时代价值以及政治价值的变迁。就学术价值的变迁而言,它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发展实践相互结合,这为时代视野的有效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就谈政治价值的变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他建立、创新、发展、寻求获得政治结论,优化大众化发展进程,面向实际生活探讨独立创造性研究内容,这其中就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政治化内容的紧密相关关系,思考从道德哲学层面研究政治价值内容。如果单从现象学意义层面看,它就从一定程度上探讨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就人们正在处理的事情作为基本中心,特别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合理化运用,对新实践、新发展内容进行分析,凸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的政治价值。简言之,它以清理作为价值基础,建立机制标准,结合现代道德哲学价值观来分析大众化“情理”基础建设内容,赋予其应有的实践价值地位,如此就建立了一套政治至善、个体至善的良性互动发展体系。实际上,它在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方面是追求对人民切身利益的有效回应的,而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下,它则希望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基于劳动层面创造幸福,改变现实[3]。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中的生活转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中的生活转向首先追求生活智慧转向,它最初定性为对某种自然事物的转向,例如“爱”与“感觉”的转向。基于生活智慧层面探讨其具体形态的自由内容,其目的在于构建一套独立自主的能够联系人们相互彼此的重要纽带。这里所谓的生活智慧并非是任何生活精神装饰,而是在遵循人们生活内涵原理的生活智慧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探讨的生活智慧内容,希望切实实现一种求真悟智体验,确保针对理论推崇达到“自化”程度标准,而马克思主义在追求实践真理方面也特别强调对生活智慧问题的有效解决,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精神动力实现方面建立品质优化体系。

如果从生活品质转向层面看,它就探讨了中国人生活品质中的传统“儒”道思想内容,分析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背景中某些现实的生活远离,它在大众化背景下潜藏于人们深层的生活品质中、个体的精神世界中,它不可避免的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品质[4]。

总结:

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角度看来,它就追求大众化思想与伦理共生互动发展状况,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深度探讨人类文明发展品质内容,基于自觉伦理精神考察某些实体性状态内容,建立道德哲学形态分析体系,最大限度凸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目标,赋予人民群众最高尚、最真切、最有效的伦理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LU Yan-e.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德哲学形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36(004):145-151.

[2]赵欢春.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道德基础的新思路[J].南京社会科学,2011,000(003):57-62.

[3]卞桂平.伦理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路探微[J].求实,2012,000(007):14-16.

[4]何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如何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J].记者观察, 2018.

作者简介:

孟楠楠( 1986.2-)女,民族:漢,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学历:法学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战场在哪里
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真谛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基于农民传统文化视角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几个问题的深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