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美国 “分数贬值” 现象反思我国高校学生评价体系改良策略

2020-09-10邵然

大学·社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学生评价分数

摘  要: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以给分严格程度作为选课主要动机及为评奖、评优、求职等向课程教师索要高分的教育乱象,透过对美国高校“分数贬值”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弊病进行分析,反思我国高校学生评价体系。提出通过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严肃制定、严格执行、定期完善评价机制;倡导互动参与、内容全面、校企对接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等改良策略助推我国高校重拾优质学生评价体系。

关键词:分数;分数贬值;学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2-0079-04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不断加快推进课程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建设,在研究成果日趋丰富的同时,有待突破、在实践中未能解决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亟待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针对国内某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的实施成效进行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师不完善的评价与给分方式、学生功利性取向的选课、修课动机或成为现实通识教育推进的巨大障碍。浏览若干为方便学生选课而设的相关咨询平台,每门课程除了呈现基本简介以外,考核方式、压力指数、总评成绩也被列出作为最直观的三大指标,评论区亦不乏对这门课程通过难易度及期末所给分值高低的相关问答。不点名、期末考核写论文、给分高成了最受欢迎通识课程的主要标签。不止通识教育课,学生为申请奖学金或通过考试修得学分向教师“要分数”的现象在我国各类高校中都非罕见。然而,围绕分数得失所展开的博弈大战早已在美国打响。

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高校学生学业成绩呈现出普遍升高的趋势,一些学者们将此现象称为“分数贬值”或“分数通胀”(Grade Inflation)。90年代末至今,“分数贬值”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一方面,一些高校教师积极讨论如何遏制分数继续贬值,另一方面学生们则对分数的“提升”持欢迎的态度。学者们亦对“分数贬值”一说的事实情况、背后的原因及相应的教学观、学生观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希望借由对“分数贬值”相关内容的梳理,汲取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能量,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经验,促进更加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

一、美国高校“分数贬值”现象及争议

(一)事实

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四年制高校本科生平均绩点两度呈现出上升趋势。1963至1973年越南战争期间,受战争因素影响,为避免学生因低分退学以至被送上战场或满足学生攻读研究生延长学业生涯的愿望,教师有意识地减少了低等级并提高了平均成绩。越战结束后,平均绩点缓慢走低,直至1983年开始,在全美各类高校范围内呈现出每十年0.1的持续并增长至今。这段时间,无论是四年制大学还是两年制的社区大学,A都是学生中最普遍的成绩,整体占比高达42%。据统计,A的占比还在以每十年5%-6%的速度增长,目前A的普及率已达1960年的三倍之多 [1]。另一方面,近些年来D和F的比重相对稳定。所以,A所占比重的增加,伴随的是B和C的减少。

大学越来越高的分数受到了各方的关注,最突出的研究型大学则承受了最严厉的攻击。2001年夏,刊登于《波士顿环球报》的题为《哈佛静悄悄的秘密:分数贬值》和《哈佛荣誉学位沦落至中等水平》的两篇报道掀起了美国高等教育界关于“分数贬值”讨论的热潮。两篇报道以哈佛为例通过数据展现了当今美国高校的分数近况:2000-2001学年,哈佛学生达A率(A-以上)约为51%;2001年6月毕业的那届本科生,91%获得了“毕业荣誉”,而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个比例还不到40%。其中,贬值最厉害的是人文学科,分数高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2]。

(二)争议

“‘分数贬值’被美国学者用来描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再遵循正态分布图,得高分的人数的百分比不断增加,而这种增加和教学质量及学生能力并不直接相关。” [3]。不同于一些专家学者与媒体对“分数贬值”的惊慌,高分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热烈欢迎。“分数贬值”论的反驳者则认为时代不同,学生总体的水平提升了,分数提升无可厚非,并不存在貶值。那么分数的提升是否意味着贬值呢?

“贬值”这一概念来自经济学,通常用于形容货币,指该单位货币的价值下降,也可泛指商品价值降低。保持价值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对稀缺性资源的占有,是一种此消彼长,守恒之势。分数作为评价考核结果的呈现方式,通常以数字或等级来表示。分数大体有两种功能,一是呈现评价考核结果,二是进行纵向及横向的比较。人们将高分当做学术成就卓越的具体表现,分数升高意味着学术标准下降。事实上,“分数贬值”指的是分数的甄别性有所降低,保持价值的途径就是保持分数的甄别性,及进行横向比较、区分人才的功能。作为评价的一个部分,分数的呈现应与评价的目标相统一。教育评价对于学生的功能,不在于分配应是开发,评价需要关注的是其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并非认证水平。因而对分数的关注不应囿于对贬值的判定,应透过分数本身,把握教育评价的真谛。

二、美国高校“分数贬值”现象的原因及负面影响

(一)原因

把握教育评价真谛,首先需要了解分数持续升高的原因。总体来说,是消费主义主导了这场没有反角的大戏,松散的评价制度则为大戏加了码。首先,目前的大学教育对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终究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大学成了学生及其家庭一件前往梦想世界的摆渡品。学生们一学期中学术热情最高的时候就是开学的选课周和期末的考试周,除此以外的其他时间,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做——社团活动、学生会组织、课外活动、实习实践。课堂作为美化简历的机会之一,是学生们集齐学分和智慧证明的场所,而这些东西将把学生送进人生下一站——他们的梦想世界。

再来,在劳动市场之中,投行、证券公司人力资源主管们长期疲于应付向往高薪厚职一拥而上的应聘者。作为卖方市场,他们不缺人才,面试的门槛很简单:精英,精英中的精英。通过名校、高学历、高分这些标签,有利于快速过滤掉大部分人群,省时省力。研究表明,在学历学校相当的条件下,公司招聘团队更偏向于获得A更多的求职者,哪怕被告知另一位求职者得B是因为相关课程打分标准更加严厉,两人学术水平无显著差异。不可否认,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好的成绩对应更高的薪资和职业发展,这点并没有改变。高分不能代表长远的发展,但没有高分意味着跨不过门槛。

文科专业作为高分的重灾区,暴露出高校相关专业考核评价制度的松散问题。目前的考核及评分体系太过“个人化”,老师们依据自己的标准制定规则并打分,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以通识教育文科类课程为例,多数文科专业采取平时分加期末考试形式计算学生最终得分,而期末考试则以论文或随堂考试两大形式为主。近年来,授课教师们愈发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课程设置与自身教学,对教育过程中同样重要的考核评价一环却相对敷衍了事,平时分随意给出、期末论文交由研究生评价等。缺乏客观标准、易动恻隐之心、顾及教学评价促成了文科专业的高分现象,也使得文科类通识课程在选课时广受欢迎。

在这个学生成了消费者的时代,一边是学生及其家庭殷切的期望,一边是市场实在的要求,走出象牙塔的高校不断调整着控制分数升高的政策,面对教师的不作为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异于隔靴搔痒。

(二)威胁

“分数贬值”背后呈现出的是不规范的评价制度真相。作为教育过程一个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一环,教育评价上承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成果下接改进反馈及新一轮的教学设计,影响深远。不规范的评价制度可能带来以下威胁:

首先,评价的公平性不存。大学绩点会影响学生的毕业前景、学术动机、毕业后的工作选择、专业和研究生院的选择以及奖学金的获得,可以说影响着学生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数贬值”折射出一门门课程背后不规范的评价机制,评价过程不公,结果却影响甚重,间接迫使学生变内在选课动机为选择评分宽松课程的外在动机,教师通过宽松的评分换取学生同样宽松的评教结果,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其次,教育评价的功能得不到妥善发挥。教育评价不同于分数呈现,具备鉴定、导向、激励、诊断、调节、监督、管理、教育等功能。分数及通过率虚高意味着教育评价自鉴定的环节便出现偏差,易使学生认为课程评价是毫无感觉的、形式化的东西,进而对整门课程产生不在乎的心理,不利于评价其他价值的发挥。研究表明,当本科生意识到一门课的平均绩点将会是A时,他们不会努力尝试超越 [4]。

另外,不利于健康的生师关系。不完善的评价机制中,教师个人权力过大,给分随意也影响了正常的师生关系。选修课中,宽松的给分机制吸引大量学生,一旦所得分数不如原有期待,容易导致生师关系恶化。分数也一度成为很多高校中生师互动的主要内容,套重点、求高分、求通过,考前考后各类突来的联络信息使教师不胜其扰,一度反感学生联络自己。

同时,不利于人才的发展与甄选。“分数贬值”意味着分数不再呈现正态分布,而是集中在好这一范围内,无法区分真正的优秀。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奖励了平庸,挫伤了优秀,不利于顶尖人才的选拔。

三、我国高校重拾优质学生评价体系的改良策略

利益会让好人变坏,制度能让坏人变好。一个好学生处于风气不端、公正不存的评价制度之中,或受压制不得发展,或屈服于现实随波逐流,成长为北大钱理群教授所述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一位用心的教师若因给分严格影响课程开展或评教,也容易就此得过且过。“分数贬值”只是表面,长远来看,学校、学生、教师、家长、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是一个围绕教育目的展开的、合理公正的评价机制。本文通过对“分数贬值”原因及弊端的分析,提出以下我国学生评价体系改良策略。

(一)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

高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断强化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青年学生坚定信念跟党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紧紧抓住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这一总体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坚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人才,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进入大学的学生多为20左右的青年,他们成年不久,初离应试教育的桎梏,亟须教师给予学习、生活、发展等方面的指导。缺乏指导会让他们一度陷入迷茫、偏离原定目标,难以健康发展。教师及时的指导与关心有利于学生正确合理地规划自身,明确努力方向加以奋斗从而避免类似情形发生。教师应贯穿服务意识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加强自身课程建设的同时,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条件,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

(二)严肃制定、严格执行、定期完善评价机制

从学校、教师、学生各个层面上树立好严肃制定、严格执行、定期完善评价机制的观念。学校和教师需要认清教育评价对于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性,围绕不同的教育目的制定好校级层面的评价政策,并结合各门课程的不同情况加以调整落实。

建立学生评价专项工作小组,从目标制定到实施再到监控、调整等过程关注学生评价工作。当前的学生评价体现了“学习范式”的特征 [5]。学习评价应该基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及其学习的潜能 [6]。高分的既得利益者学生及其家庭长期以来都是改进“分数贬值”现象的阻碍。通过学校层面加强学风建设,打造一个良性的评价与竞争环境,教师层面以身作则认真对待课程教学及评价每个环节有利于得到学生及家长的真正认同,帮助他们认识到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是激励学生持续学习改进的动力来源,携手促进学生最优质的发展。逐渐弱化终结性评价,不断加强形成性评价,帮助学生及时反思自身学习情况,渗透学生评价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

(三)倡导互动参与、内容全面、校企对接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通过构建一套包括生生、师生、企生在内的多元评价网络,倡导学生间开展自评与互评,企业根据人才需求标准共同参与评价指标制定,帮助学生在自我反思,互通有无中认同、内化评价指标与内容,更好地认知自我及企业需求,规划个人成长;帮助学校教育及时根据社会经济需求调整自身的培养方式;帮助企业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求职学生,从而促进大学生群体、高等院校、社会经济三方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课程性质合理分配终结性考核及过程性评价比例,加强学生作业管理。相较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对作业不够重视。教师重视各门课程的作业设计,做好课程作业的评价管理,有利于发挥评价的督促、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关注学习过程。

甄别与选拔是评价的重要功能,但促进学生发展才是评价真正的教育目的。重视思想道德、专业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等非学术性学科的学业评价工作,将其纳入评奖评优等评价体系,有利于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借助学分置换鼓励学生通过学科竞赛、课后自学等多样方式免于课程考试评价,鼓励学生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特长。

参考文献:

[1] Stuart Rojstaczer & Christopher Healy. Where A Is Ordinary: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Grading,1940–2009[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12(07).

[2] 哈瑞·刘易斯. 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1-92.

[3] 李灵莉. 有关美国高校分数贬值问题的研究综述[J]. 江苏高教,2008(01).

[4] Babcock, P. S., & Marks, M.The falling time cost of college: Evidence from half a century of time use data (NBER Working Paper No. 15954). 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0.

[5] 李超. 高校学生评价变革进展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2018(07).

[6] 劉海燕. 向“学习范式”转型:本科教育的整体性变革[J]. 高等教育研究,2017(01):48-54.

(荐稿人:钱琦,江苏开放大学教务处处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强)

作者简介:邵然(1992-),女,硕士,江苏开放大学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学习。

猜你喜欢

学生评价分数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借助“表格”解答稍复杂分数问题
分数乘、除法常见病号
中小学“减负”的悖论与教材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评价
小学英语课堂中对学生评价的改革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促进班级管理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有效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