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2020-09-10霍鹏辉
摘 要:随着科技进步,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手机的过度使用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深受手机依赖的困扰,因此,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采用问卷法,以3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模型,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提供解释视角与教育启示,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手机依赖;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2-0158-03
手机依赖也被称为“手机成瘾”“手机使用问题”“手机焦虑症”“手机综合征”等。现有文献对手机依赖问题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尚未达成共识。韩登亮认为,患有手机成瘾症的标准在于特别频繁地使用手机,且手机不在身边会出现戒断症状,从而使得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受损 [1]。师建国认为手机依赖是可以说是一种强迫症,会有强迫意愿与强迫行为,与大脑中枢以及五羟色胺有关且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与躯体不适感 [2]。王小运认为,对手机的依赖和成瘾,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强烈的心理方面的依赖(心理上不能离开手机等)和一些问题行为(幻听手机铃声,过多地发送信息等) [3]。综上所述,手机依赖有以下几种特征:过度使用即无节制花费大量时间;戒断时出现负性或异常情绪体验并伴有生理病理症状;社会功能即工作、学习和社交等明显受损。本研究将手机依赖定义为由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引起的手机使用问题行为,其主要表现为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冲动性使用以及戒断反应,从而影响工作、学习等社会功能。
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及心理健康有关,已被众多研究证实。洪燕萍和肖小琴发现,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之间有高相关,主要表现为手机依赖与精神质维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手机依赖会受精神质影响 [4]。刘鹏发现神经质维度上与手机依赖及其各维度正相关在显著水平,精神质与手机依赖及冲突性、戒断性两个维度上呈显著正相关 [5]。黄桥蓉发现非手机网络依赖组与手机网络依赖组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及抑郁等维度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 [6]。此外,顾寿全等人认为宜人性、神经质、严谨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其中宜人性与严谨性对心理健康有着正向影响,而神经质对其有着负向影响 [7]。
可见,现有研究往往进行单因素回归分析,或是在三因素关系模型的探讨中,只对心理健康的某一方面进行探究,未涉及其他维度或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人格特质、心理健康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模型,并假设心理健康在人格特质影响手机依赖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在校学生300名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院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91.3%)。其中男生人数93人,女生人数181人;文科生119人,理科生155人。
(一)对象与问卷
在手机依赖问卷中,问卷由王正翔编制,由持续性、冲突性、戒断性、技术性和突显性5个维度组成。共包含20题,从“很不符合”到“很符合”计1~5分。问卷总的一致性信度为0.832,各个维度的一致性系数为0.517-0.717之间。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2。
在大五人格量表中,本量表共25題,分为情绪稳定性、社交性、开放性、随和性和尽责性5个维度。按照与两侧形容词的符合程度计1~5分后采用标准分转换,本研究使用了这个量表来对人格特质进行研究。国内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包括10个不同的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及其他(主要反映睡眠和饮食)。从“从无”到“严重”计1~5分,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量表α系数为0.95,各分量表α系数在0.71-0.87之间。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58。
(二)统计处理
采用SPSS23.0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二、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运用共同方法偏差检验中的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对本研究匿名状态下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5个,其中第一个因子在未旋转时的方差贡献率为36%,小于临界值40%。因此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在可接受的范围。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总的说来,手机依赖总分在性别和专业上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具体说来:在持续性和戒断性上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在戒断性上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这表明:就手机依赖而言,女生得分明显高于男生,文科生得分明显高于理科生。
(三)各变量间的相关
大学生人格特质、心理健康与手机依赖的相关表明,手机依赖程度与人格特征的情绪稳定性、社交性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但与尽责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的社交性、随和性和尽责性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与情绪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有着显著正相关。
(四)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
人格特质影响手机依赖的路径中是否出现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采用了温忠麟在2014年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以手机依赖程度为因变量(Y),心理健康为中介变量(M),情绪稳定性、社交性、尽责性为自变量(X)分别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每一步回归系数都显著,且经过bootstrap检验后发现心理健康在情绪稳定性、社交性、尽责性上进行间接检验的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且在控制心理健康后的直接效应检验中的置信区间也都不包括0。所以心理健康在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尽责性与手机依赖程度上存在着部分中介效应。使用回归系数计算其中介效应量,可得到心理健康水平在情绪稳定性与手机依赖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百分比为40%,社交性所占百分比为40.5%,尽责性所占百分比为28%。
三、讨论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人格特质和心理健康呈两两相关,与已有研究结论相符。其中,手机依赖程度在人格特征的情绪稳定性、社交性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尽责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这提示人们,难以控制情绪、乐于社交和自控能力差的个体更易出现手机依赖问题。此外,大学生手机依赖水平与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各个维度均有显著性相关,表明心理健康与手机依赖问题存在共变性,这就验证了心理健康程度会影响手機依赖这一假设。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的社交性、随和性和尽责性均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情绪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这进一步说明人格特质可以是影响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心理健康在人格特征(情绪稳定性、社交性、尽责性)影响手机依赖的关系中起了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为40%,40.5%,28%,这与现有研究结论相符。情绪稳定性、社交性与尽责性人格对手机依赖会产生直接影响。低情绪稳定性的个体具有容易冲动、依赖性高以及逃避现实等性格特点,这会使他们易于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冲突,而手机的使用会使其脱离现实,并依托网络使压力得到释放从而得到情感需求的满足;高社交性个体表现为热情、乐观、健谈,他们往往更多依赖手机作为工具进行社交活动;低尽责性个体自控能力差、自我要求水平低,往往难以克制自己的欲望,而网络世界可以逃避一些现实世界的行为规范和种种责任。同时,在情绪稳定性、社交性、尽责性这三个人格维度影响手机依赖的路径中,心理健康状况会出现中介效应。一方面,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能有效预测手机网络依赖,其中抑郁、焦虑、强迫、精神病性均对手机依赖有显著预测作用。抑郁者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的使用来调节情绪,克服负性情绪;焦虑个体则使用手机与他人联系缓解焦虑情绪;一些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会使个体不愿意面对现实交流从而寻求手机这一媒介;而强迫症状则让个体感到行为难以控制,因此被认为对手机依赖有重要预测作用。因此,低情绪稳定性、高社交性与低尽责性的个体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事实上,低情绪稳定者与低尽责性者既可以对手机的依赖有直接效应,也会通过心理健康这一中介变量对手机产生依赖;而在社交性上,高社交性的个体会直接导致手机依赖的发生,低社交性的个体则会通过影响心理健康而间接地导致对手机的依赖。这就部分地解释了“心理健康作为人格特质与手机依赖的中介变量”,其中介效应显著。因此,当代大学应重视手机依赖问题,高校可积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从而可以培养积极的手机使用方式,对大学生各方面产生利好作用。
四、结语
综上,本文通过问卷法,探讨了大学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模型。手机作为当前最便捷的交际工具,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双刃剑,大学生要加强手机使用的自我约束,以降低对手机过度依赖而带来的成瘾危害。同时,学校也要对大学生加强引导、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大学生搭建更加丰富的学习、交流和娱乐的平台,帮助大学生走出手机依赖症的泥潭。
参考文献:
[1] 韩登亮,齐志斐. 大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2] 师建国. 手机依赖综合征[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02):138-139.
[3] 王小运,伍安春. 大学生手机成瘾和感觉寻求人格特质的关系[J].校园心理,2014(01):10-12.
[4] 洪艳萍,肖小琴.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04):626-627.
[5] 刘鹏.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及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6] 黄乔蓉,范庆瑜,曾延风,等. 大学生手机上网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04):634-636.
[7] 顾寿全,奚晓岚,程灶火,等. 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02):354-356.
(荐稿人:宋东清,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作者简介:霍鹏辉(1995-),男,硕士,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应用心理、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