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容应对,智慧提分

2020-09-10李博闻

高考·中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备考策略语文教学

李博闻

摘 要:从2015年开始全国卷首次使用了任务驱动型的作文命题形式,从此拉开了任务型写作的序幕。这也指明了未来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新方向。笔者结合一线的教学经验与实际,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从审准题、谋好篇、说透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透彻的研究,从而提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作文;语文教学;备考策略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现实意义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增加明确的写作任务,让考生在具体的、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说理论述的作文形式。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提出,是命题人为了避免材料作文的随意性和立意偏离,避免考生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乱象,避免出现套作与宿构的因果循环。让考生能够结合明确的任务指令围绕着材料语、引导语、要求语等展开论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因此,在当下的作文备考实际中,应树立考生审准题、谋好篇、说透理的全局意识,为自身更有效地进行任务驱动型写作保驾护航。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效备考策略

1.审准材料要求,明确写作任务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主要由“材料语、引导语、要求语”三部分组成,“材料语”中的内容往往贴近时代和生活,不在理解上给考生设置障碍,但在写作内容上做出明确的限制,同时在写作维度上给考生提供一定的思辨性。“引导语”往往是对材料的总结与概括,同时在写作方向和写作角度上给考生提供一定的指引并提出更加具体的任务;“要求语”是对写作角度、立意、文体等做出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要读懂、读通、读透材料,明确写作任务,找准材料的内容要求和形式要求,才能更好的贴近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如2019年全国1卷高考作文题,明确指向“劳动”的主题。这也更好地发挥了高考作文题的积极导向功能,着力设计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贴近考生现实生活的语文情景,同时,将过渡语“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与引导语中的“复兴中学”的校名设计结合起来,对立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过渡语提示我们立意必须基于关于“劳动”主题的深思,同时也要联系后面的内容;引导语则提示考生必须关注对“复兴中学”这一校名所暗含的命题意图,并对大家提出倡议,体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等。另外一方面,引导语中的“写一篇演讲稿”,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一篇议论文的基础之上,需要兼顾演讲的语体要求。如:称呼、问候语、结束语等,同时演讲要有针对性、鼓动性,要提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号召,发出劳动报国、劳动强国的呼吁等。

2.落实立德树人,弘扬时代主题

用文章来传达思想,彰显价值,弘扬精神等是高考作文的诉求所在。同时,高考作文的导向性、针对性、引领了我们的作文研究与写作方向,引导我们要把握大势,弘扬时代主题,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引导学生审准题,更要引导学生立好意,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要以发展的眼光、发散性的思维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迎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指向。

如2019年全国1卷的高考作文题旨在引导青少年树立劳动意识,弘扬劳动精神,以期形成积极参与劳动、热爱劳动、尊崇劳动的良好风尚,明确传达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思想。同时,通过引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的名句,充分肯定了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以“复兴”二字提出了当代青年应具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作文材料巧妙地围绕“时代与青年、传统与现代”的宏大主题而展开,更进一步地反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与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2卷作文题中的“无数名句化育后世”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好地彰显了和发挥了在高考评价体系中“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独特功能。

3.建构文章脉络,重视行文条理

我们知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需要考生带着明确的写作任务进行分析论述,不能脱离材料,论述上不能东拉西扯。考生必须在完成作文的同时,完成试题交给的其他写作任务。教师授课时要引导学生建构文章脉络,可以采用拟写提纲的方式明确写作思路,使行文的条理更清晰,层次更分明,可以根据材料内容的设置选择相对应的结构模式。

如2019年全国1卷的高考作文题目,材料的第二句把“热爱劳动”定位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传统,而接下来的五句话又针对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年学生对劳动的不理解、不愿意、不尊重。材料显然暗含着“传统与现代”的对比,所以我们可以拟写对照式的结构提纲。同时,行文也可以逐层递进。首先,从我做起从个人做起,然后上升到家庭层面,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然后再上升到一个社会甚至国家层面,劳动者的价值。由于材料要求考生提出希望和建议,其实这就是给考生设置了一个如何解决问题的任务。那么我们也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拟写递进式提纲。再者,也可以从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三个层面拟写并列式提纲。

4.提升思维品质,增强说理能力

近年来高考语文的考查,重在发展考生的思辨能力,提升考生的思维品质。作为语文的半壁江山,任务驱动型作文亦是如此。所以高考作文一方面考的是构思立意能力,另一方面考查考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难度大为降低,所以对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说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实际的任务驱动型写作,提炼出一个主体段落多重分析法:提观点、释观点、析论据、作小结。在具体的写作中,一定要有主话题先行的意识,用好原材料,以原材料作为论据阐释观点,通过独立思考呈现自己对原材料、对观点的个性化解读。并运用假设、对比、类比等分析法体现考生的思辨与探究。

5.优化表达言值,提升写作素养

如果说思想是作文的内在要求,那么表达则是作文的外在表现,而如何表达则要借助语言这个载体。表达的教學重点首先在于素材的恰当运用,强调的是素材的典型与新颖。其实这也反映出学生素材积累的匮乏,所以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保持素材的新鲜时兴,教师可以找一些新闻报刊中的社论印发给学生,每周给学生一节课时间自主阅读素材并做好积累。并引导学生积累古今中外的事例来旁征博引。其次,在阅读中积累一些高级词汇,用一些更加规范的书面词汇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能够给作文锦上添花。通过这些方式,鼓励学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以期开阔眼界视野,优化表达言值,提升写作素养。

如2019年全国1卷作文虽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却加大了表达的难度。我们在行文中,可以从运用素材方面优化表达的言值,因为整个材料的着眼点放在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层面。同时,作为时代青年的一份子,我们需要传承民族文化、承担历史责任、开创美好未来。据此,我们可以用典型、新颖的素材展现语文学习向生活、向社会延伸的大格局。

三、总结反思,启迪智慧

首先让学生明确材料有哪些任务指令,即明确写作任务,知道写什么;然后让学生有意识地围绕写作任务构建好行文框架,通过在片段作文中融入多重分析法增强行文的条理性和论述的严谨性,让学生知道怎么写;接着借助一些典型、新颖的素材等呈现思维的发散性,让学生知道怎么写会更好。同时,在行文中始终贯彻卷面整洁美观的意识,给阅卷老师以赏心悦目之感。从课堂到课后、从模拟考到高考呈现的效果来看,学生的习作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论述说理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这足以证明备考策略的实效性。但是,作文方法要内化,要将它贯穿于高三作文讲评课的始终,以期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但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可行的策略并不等于禁锢学生的头脑,限制了他们的思维。我们仍然会加大对学生思维力度的训练,尽量让不同学习风格和思维习惯的学生发挥最佳的思辨和写作才能,而不是囿于某种技法策略。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除了做到精心备课,精心授课之外,还要根据学情用心备学生,教授给他们一些切实可行的学法,进而优化课堂。同时教师在不断地探索与反思中逐渐成长、成熟,这就是所谓的“研磨有效,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方晓璐.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研究[J].写作:上,2017,586(01):45-48.

[2]李奕松.既朴素传统又与时俱进——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作文题解析[J].求学,2019(31):6-8.

猜你喜欢

备考策略语文教学
从高考试题看化学反应原理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注重语篇建体系,加强理解提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策略
关于如何备战高考物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