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策略
2020-09-10许丽钦
许丽钦
摘 要: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文教学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将古诗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当代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还能为社会培养更加优质的人才。为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主张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学过程较少涉及思政教育方面的渗透,较少进行融合策略方面的探索。因此,文章就古诗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的策略做出了研究。
关键词:古诗文;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语文课程目标是通过教与学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受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学过程较少涉及思政教育方面的渗透,尤其在古诗文教学中表现最为突出。大部分教师只是进行文体介绍、作者简介、诗文翻译、名句名篇背诵等。学生很难体会学习的乐趣,更无法进行有效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就成了一句很难实现的口号。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就显得很重要了。那么该如何将古诗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呢?
1.设置合理情感目标,内化文化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类的情感是彼此相通、相互感染的。如何让学生深入文本内容,体会文本内涵,增强文化自信?设置合理情感目标,内化文化情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你不“走心”,他就“心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语文教材古诗文的学习内容与目标要求,挖掘文本与思政教育关联交互的内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针对性地设置三维目标,尤其突出情感目标的地位。如《烛之武退秦师》的情感目标可以设置为学习体会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抛弃个人恩怨,视死如归,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书愤》的情感目标可以设置为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传承诗词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杜甫诗三首》的情感目标重点在于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理解杜甫在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这样设置情感目标,将文本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进行渗透融合,有助于内化学生的文化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达到思政教育的有效目的。
2.设计有效课后作业,激發文化底蕴。
除了设置合理的情感目标,教学过程中辅以合适的作业设计,如预习作业、课后作业和校本作业,构建基于“单元教学”的思政教育融合教学模式,将诗文中的大情怀与中学生易感知和接受的方式有机结合,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文化情愫,保持对诗文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陆游《书愤》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预习作业:“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和主观感受,个性还原出诗歌的情境,试着与陆游进行一次灵魂的对接。建议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进行散文化的抒写,不少于200字。”课堂上进行分享与探讨。教授《阁夜》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后作业:“历史与时代的不幸造就了杜甫的不幸,然而杜甫的不幸却光辉灿烂了时代与历史,新冠病毒肆虐时期,学习这首古诗,我们的体会是不是更深了一些?我们该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呢?请大家写一篇读后之思,字数200字左右。”课后进行优文的评选展示。每周的校本作业安排可以精选一些结合高考考点的人物传记类练习进行巩固。这样构建有效教学模式,进行作业的合理设计,古诗文中的大义精神、家国情怀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激发学生潜藏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自觉。
课堂教学中的文本阅读与教学并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文化自觉。我们可以适时开展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课外活动。如开展“我画经典——古诗文配画手抄报比赛”“我看经典——传统文化读书交流会”“我读经典——经典诵读比赛”等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传播。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网络视频开展“诗词古韵,寄怀抗疫”的课外活动课。布置学生从古诗词学习要义入手,通过阅读和鉴赏各类抗疫古诗词,进行“我写古诗寄怀抗疫”的尝试。同时,还可以在学习古诗词的基础上,创新诗体,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诗歌的方式丰富诗歌内容,进行感情的抒发,让传统文化萌发新枝嫩叶,也是诗词文化回归的核心要义。然后进行线上交流与探讨。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美的鉴赏力,而且可以开拓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增强文化自觉。
4.打通阅读写作环节,传承文化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的掌握知识。”好的诗文富有感召力,引人共鸣,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丰富阅读资源。除了课堂教学,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课外传统文化作品进行有效的阅读。适当推荐一些合适的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学情安排整本书阅读篇目,如高一阅读《世说新语》,高二阅读《论语》,高三阅读《史记》。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文本推荐课后限时阅读,并设置题目进行巩固检测。
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只有通过表达,知识才能真正被转化、升华为能力。”我们可以结合余文森教授的“读思达”理念,打通读与悟的环节,适时提炼出能够结合新时代特点的写作议题,或结合征文活动,突出写作立意的指导,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诗文储备,进行文学创作表达,提升学生习作的文化品味。在引导学生参加福建省“我的太空梦”征文活动中,有些同学就利用积淀的文化内涵进行构思创作。如学生方旭征文《传承“天问”精神,求索“瀚宇星辰”》中第一段是“‘明明暗暗,惟时何为?日月安属,列星何陈?’白天光明夜遁黑暗,究竟它是如何安排的?日月星体如何连属,众星列陈究竟如何?众星归渺,瀚宇星河之下,好奇的诗人屈原漫步于旷野,仰望着星空,著就《天问》,第一次抒发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的渴望与热情。”学生朱思宇征文《此路不乏星辰大海》中则引用了李白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这样打通阅读与写作的环节,就将诗文学习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文化精髓之魅力,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励学生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古诗文教材,探索将传统文化知识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策略,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因为“对于人的教育而言,关键是选择何种知识、以何种方式让知识融入人的心灵,成为人性自身一部分。”构建基于单元教学的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设置合理的情感目标,辅以恰当的作业安排,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打通阅读与写作的环节,是将古诗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的有效策略,它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
【注】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策略的研究》(立项编号:PTJYKT1906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2.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2.
[3]王建华.论人类的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