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物理教学任务驱动法创新运用

2020-09-10江润植

高考·下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创新运用任务驱动法高中物理

江润植

摘 要:学习任务对学生有一定的刺激,在高中物理知识的讲授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出发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并借助一定的引导,创设设置学生的学习环节,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才有充足的学习动力,从而在物理课堂中不断成长。文章主要是从高中物理教学任务驱动法创新运用进行研究,希望能给教育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物理;任务驱动法;创新运用

教师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途径,能够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切合。在建构理论中,教师在讲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应该和学习任务一致,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借助任务学习分析知识。教师为学生安排任务时,需要从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过程对学生多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科学安排任务内容

教师在深入挖掘物理课本后,为可以安排任务内容提供支撑,将学习任务与知识紧密相连,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课程中。

(一)根据课程特点分析

教师在深入挖掘物理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从而让学生找到清晰的学习思路。课本才是学生主要学习的载体,教师需要合理把握课程特点,从深层次为学生挖掘知识,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思维紧密相连,从而让学生做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任务。任务驱动法的顺利实施,主要还是看设计的合理性。任务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应用价值非常凸出。

在讲授《重力的相互作用》的知识时,教师需要深入把控课本中的知识,科学安排学习任务,了解力和重力的作用、力的相互作用等知识。在真正的课堂讲授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帮助学生概括出物体运动的规律。教师还可以演示课本中提出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不断学习物理知识。在对力还有重力的定义理解时,教师将力的实验融入到课程中,并总结出重力的几种形式。教师在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测时,需要借助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给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为学生指出清晰的学习思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从而提高实验操作的效率。

(二)根据学情设计

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基础、习惯都存在差异,尤其是学生在学习力的知识时,会体现出不同的学习差异。教师在充分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时,一定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个性,这样才能在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时更加科学。为了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有层次的任务,应该将分层教学意识贯彻到底,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比如,教师在讲授“弹力”的知识时,教师在深入了解课本中的知识,用两节课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在第一节课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做简单的实验:用手将钢锯条压弯;将弹簧拉长或者压缩;将泡沫塑料块进行压缩。在实验操作中,学生观察运用的物体的变化。当学生完全对知识的认知时,教师带领学生继续探究“弹力”,在演示实验中探究弹力。师生一起进行实验操作,能够让实验操作进行下去,在实验中总结出学习的知识,这样就完成了学习的任务。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指导。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比如,学生不能了解单摆回复力的来源。当摆角比较小时,学生就不清楚怎样得到回复力同位移。教师就可以在任务中指导学生学习。在任务中,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优化任务进程

教师在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时应该优化任务进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认知。

(一)简化操作进程

教师将任务驱动法运用到课程中,需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首先,教师和学生应该转变角色,改变以往在课堂中占据权威的意识,组织学生学习知识,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先让学生进行预习,然后再给学生讲授知识,这些都是教学观念。教师和学生还应该加强互动,当学生遇到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指导,与学生共同研究、实验,多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研究。教师还应该提供给学生帮助,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在讲授“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其一,是实验方面的任务,让学生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的摩擦力,在测量的过程中总结出摩擦力的特征。其二,为学生设计滑动摩擦力的方案,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概括出摩擦力的特征。教师为学生设计这两个学习任务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学生在实践中概括出知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借助实验操作,做实验总结。教师从实验着手,为学生创设实验的情境,能够推动学生的思维开发,也能让学生在实验中完成任务。

(二)与生活联系起来

高中物理课程中有很多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有联系,教师给学生安排任务时,应该考量到学生的认知情况,將学习任务与学生的任务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动力。在物理学科中实验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教师给学生设计学习任务,不能缺乏实验环节,需要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验中,在生活中完善认知,从而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帮助。

在讲解“力的合成”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理解力的定义,这涉及到了合力、分离等定理。学生在阅读相关知识后,能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合理的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实验的任务,首先提供给学生需要的实验工具,然后提供实验方案,总结出力的相互作用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科学分组,让学生在分组中讨论知识。教师在随时对学生监控,挑选学生设计的方案,并将这些方案展示到信息技术上,让学生按照现有的方案操作。

三、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

任务驱动需要完整体现出来,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对他们的任务评价,从而启迪学生得到更多的智慧。

(一)任务完成程度

当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教师就要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至于评价标准方面,教师要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首先,是任务的质量。教师在安排任务时就应该说出相应的要求,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该将要求与学生的任务进行比较,从而完善学生的让知。其次,是任务的难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的情况肯定也会有差异,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应该有所区别。总之,教师应该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讲解“力的分解”的知识时,在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后,应该让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弄清楚力的分解的原理。教师可以充分考量课本中的知识让学生浏览课本中的知识,然后总结出自己对力的分解的定义,求力的方法应该求一个分力的过程,这又称作是力的分解。这种求力的方法是平行四边形法则。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接着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探究知识。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分阶段的任务,让学生在不断完成任务,循环往复,这样才能完善对知识的认知。

(二)启迪学生的智慧

教师在将任务驱动法运用到课堂中,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任务中。教师在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时,应该注重给出学生建议,这样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教师不能运用单一固定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在实践中构建知识结构。比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时,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课本中的知识,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并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定律是从哪些角度表明力和运动的关联的?学生在接收到教师的任务后,先用自己的理解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章,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从不同方面学习知识,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会有一定的压力,从而发挥出任务驱动法的价值。

结语:总之,任务驱动法和物理知识的讲授有很多切合的地方,教师要恰当运用任务驱动法,这样能够让学生有饱满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知识,借助独立学习、合作探讨等形式,完善对学生的认知。任务驱动法应用范围比较广,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參考文献

[1]徐海燕.高中物理教学任务驱动法创新运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9(08):16-17.

[2]刘玉宏,熊鹏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1):228.

[3]王剑波.任务驱动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性的思考[J].学周刊,2015(27):48.

猜你喜欢

创新运用任务驱动法高中物理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基于“互联网+”SNS班级管理创新措施研究
小班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材料的创新运用
胶囊剂的制备课程教学设计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法在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车工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量纲分析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