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除了是“我”,还是“我们”

2020-09-10方潇兰沈红梅

学生学习报 2020年13期
关键词:公共参与学生活动道德与法治

方潇兰 沈红梅

【摘要】本文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切入,以笔者在《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试图从归属感、方向感、意义感、幸福感等四个方面来探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公共参与;学生活动 ;道德与法治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目前尚在研究中,但我们可以借鉴同为思政理论课的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推进教学改进,实现育人目标。本文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切入,以笔者在《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规则》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试图从归属感、方向感、意义感、幸福感等四个方面来探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

一、找寻归属感:“我”是社会小主人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形式运算阶段,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归纳能力,能正确地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并对于不良行为做出判断;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找寻一些方法来处理生活中与规则有关的事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社会秩序的一些知识,对于规则也有一定的模糊的感知,但在理解上仍然可能存在误区或是无法付诸实践,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恰当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对于新知识同化和顺应,达到对于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更好地指导生活。

导入运用了新闻播报活动,正好恰逢湖州参评“全国文明城市”,学生们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做过许多相关活动,拥有较多的素材;新闻电台中也有很多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在进行导入时,先利用课间播放了事先学生准备的视频资料,抛出问题:1、视频中讲到的一件大事是?可以通过哪些举措看出来?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很自然地将自己代入,感受到新闻离自己并不遥远。接着,展示相关图片(有的是城市中的风貌、有的是学校相关活动的场景),这些把学生更加地拉到了现实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都来源于生活。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契机和开端,以学生播报新闻的形式巧妙地结合本课内容,之后的环节就变得十分顺畅,学生们的反响也很热烈,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让他们明白自己就是社会的主人,参与社会生活并不是“纸上谈兵”。反之,如果以一些普通的生活规则导入,会让学生觉得比较无聊,也没有代入感,很难引起共鸣。

此外,由学生运用经验来自己导入,让他们不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也是我本学期的一种全新尝试。建议课前可以适当抽取三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个学生每天一轮的“新闻播报”。比如有学生就“两会”的“习近平主席宣誓仪式”找寻了相关视频,在课前播放并简单介绍,对于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维护宪法权威》的内容理解就很有帮助,并且在课后恰巧有宣誓词的填写,一方面增加了全班同学的新闻热点覆盖面,能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新闻热点,多关注时事政治,提高自己的辨识度与敏锐度;另一方面通过这个活动还能激发一些内向同学的表达能力,就是需要对时间和学生的反应情况进行一些场控,不能延误课堂教学的时间。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有助于将知识联系实际,加强公共参与意识。有了社会归属感,才能有动力去投入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才能真正将自己看作是社会的一员,内化公共参与素养。

二、强化方向感:“我”该如何去参与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照片、视频素材的运用必不可少,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忘了运用这些素材的初衷,不仅仅是课堂的一个环节设置,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这些素材,引发学生更真切的身临其境的思考与讨论,让他们真的学会在实践中参与公共事务的方法。所以在本课的准备阶段,笔者去实地拍摄了湖州站高铁站的相关照片和视频,其中包括乘车安全提醒、车站秩序制度等具体规则展板。这些平时在生活中学生切实看到过经历过得事物很快激发了他们的热烈关注,在接下来设置的“候车室”、“售票处”模拟情境中,他们不需要支支吾吾或朗读教材,而是生动流利地侃侃而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和选择,有些同学也可以在这些情境演绎活动中修正不恰当的价值判断:

老师先呈现一个情境“列车站的候车区人头攒动,有许多旅客,大家大都秩序井然,但有一位男士高声喧哗……”,并且请一位同学朗读材料,接着提问学生的理解和看法。很多学生就会提到材料中的人物不符合公共道德,损害了他人利益。学生发表观点以后老师总结并阐述遵守规则的第一个原因: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接着情境通过漫画形式继续呈现“男士不再高声喧哗。他拿出行李袋中的饮料,喝完以后将罐子随手一扔……”,学生根据漫画中的行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老师简单点评后出示《车站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全班齐读。从而让学生明白车站的规定是有约束力的,可以保护更多人的公共自由,如果违反规则就是扰乱秩序,会受到惩罚。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得出结论:男子的两个不文明行为分别依靠他人指责、工作人员对其处罚得到了解决,说明在遵守规则的一个途径是他律。最后通过中学生模拟采访和其他乘客角色扮演,得出遵守规则还需要做到敬畏规则,内化于心,才能更好地自觉遵守,即自律。

在刚才的活动中,他们首先潜移默化地进一步明晰了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并且能够明白没有绝对的自由,遵守规则是为了保护大部分人的自由,这就为他们更好地参与公共生活奠定了基础。之后对于候车室男子的不文明行为区分出了自律和他律两种方式有助于人遵守规则,这就为日常社会生活的公共参与提供了直接方法,也让他们明白自律的重要性。接下来在第二个模拟情境“售票处”的学生活动中,能更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

老师呈现第二个情境“售票处排队的人很多,一个爸爸带着女儿趁车站工作人员不注意偷偷插到了前面的队伍里……”,由学生谈谈看法和原因。接着假设学生是其中在场的一个学生志愿者,讨论说说做法。并在总结学生发言后出示书本材料《劝导的技巧》,同时联系生活提及路口、医院、社区等地方都能看到的红马甲志愿者,通過他们维护规则的力量去感染学生。情境继续“刚才插队的男子承认了错误,带着女儿好好排队了。他的女儿小学一年级,身高如图,他咨询小明要不要给女儿买票。”摆出一道真实的生活题,提供学生《铁路旅客运输规程》和《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由学生思考后给出建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儿童票身高限制调整的原因从而推出规则是需要适度改进的观点。再举出相关列子,如:因为酒驾车祸的增加,今年新交规中对于酒驾的惩戒力度加大等,开阔学生思维,贴近学生实际。最后小结阐述规则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需要适时调整规则,改进规则,才能使规则更好地规范文明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从知道要如何遵守规则,到有一种动力想要去完善规则,这就让学生真正有了主动性,为学生指引了一些方向,提高了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好的学生活动就是应该贴近生活,真实自然,对于学生的素养培育才有更大的帮助。学生通过情境模拟活动更深切地回味生活实际,联系书本内容就更容易落到实处。

三、提升意义感:“我”参与,我快乐

我们都知道,用短短一堂课的时间来深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我们的教学更多的就是希望学生能贯彻情感而运用于实际。因此,启发引导他们有限的课堂或课余时间里,设计一些学生实践活动会很有利于知识的运用。

(1)改革课堂来实践。通过改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游戏法:游戏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其认知容量大。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游戏,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潜能。如在理解规则的内涵时,利用连线游戏将道德、法律、纪律等进行简单区分。在游戏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图片对较为生涩难懂的概念性词语进行情景式领悟。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组织学生按照课本内容、故事情节分角色加以表演。它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在情境受到感染。如在教学“劝导技巧”这一部分时,可布置学生小组合作,针对有人插队的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扮演,最后就关键性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在编台词、演故事、积极参与讨论中可以发现不遵守规则的危害以及如何勸导他人去遵守规则,事实证明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无论是表演的同学还是观看的同学都会融入到课堂中,在表演和观看的同时进行着深入地思考,充分展现出《道德与法治》课堂蓬勃的生命活力。

问题辩论法: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讨论的方法,各抒己见,自由争议,使思维得到发展,认识得到深化。在讨论、辩论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在教学“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内容时,组织学生围绕“售票规则的修改有无必要”展开辩论,让学生在思维的激烈碰撞中把握课内知识,形成实践能力。

师生换位法:在课堂教学中,打破师生间不可逾越的界线,真正体现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课堂上可以出现“学生做教师、教师做学生”。如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讨论之中,又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到讲台上来讲碰到的难题及如何解决的方法、思路等,教师可以与其他听课学生对讲课的学生进行评议。

(2)走向社会去实践。

本课的最后,就在课堂模拟了一次观察员活动,结合身边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兴趣的事务,提出学生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老师:这一天的文明观察员活动我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要遵守规则;如何去遵守规则。其实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湖州创建文明城市做的事有很多,接下来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派一个代表来我这里抽取一个生活中的场景(马路上、学校里、医院里、图书馆),在行动卡片上写好你的做法,为文明城市建设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学生:写在卡片上(事先准备能够好),完成后分享,每分享一个就贴一个在黑板上。

老师:请每个大组派代表收好所有人的行动卡片,贴到黑板上来。

总结:这棵规则之花课后可以贴在我们的教室后面,作为文明校园的一个活动,也算是助力了湖州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只要我们从身边做起,真正做到讲文明、守规则,规则之花文明之花就会绽放!

当然,《道德与法治》课程除了课堂上的实践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到社会生活,可以设置了一些课外延伸活动,进行必要的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如结合湖州一些公共场所情况,让学生开展课外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通过调查了解各种生活中的规则及遵守规则的现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活的本领,使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的成果中学生能够获得满足,感受到自己所做事物的意义,从而为之后更好地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了契机。

四、增添幸福感:从“我”到“我们”

公共参与素养是政治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是高中生必备的素养,这就更需要从初中阶段就加以培育。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把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渗透于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通过简单有效的学生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热情,进而最大程度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他们主人翁意识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转化,在课外活动中也要辅助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通过课内外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他们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减少自私心理,不光重视自己,也要关注社会与国家,从小“我”到“我们”,真正成为国家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浅谈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孟燕 《素质教育》2017年3月总第228期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素养》 郑彩荣 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 G633.2

[3]《活动设计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初中活动型学科课程<道德与法治>为例》 郭然 刘岚 G633.2

[4]《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素养》 李宏平 G633.2

第一作者:方潇兰,研究方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单位:湖州市第五中学

第二作者:沈红梅,研究方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单位:湖州市第五中学

湖州市第五中学  浙江湖州  313000

猜你喜欢

公共参与学生活动道德与法治
“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中国民粹主义三个动向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提升艺术生专业素质为导向的学生活动设计探索
公共参与:科学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根本出路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开展学生活动对教学的影响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医学院校将专业教育融入学生活动的探索
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公共参与的意义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