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病灶显示率的作用评价
2020-09-10冯泽川孙连超陈爱敏刘聪
冯泽川 孙连超 陈爱敏 刘聪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病灶显示率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07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我院收诊的5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行常规多层螺旋CT平扫以及多层螺旋CT多期(病灶平衡期、全肝靜脉期、动脉期)增强扫描,互比不同扫描方式的结果。结果:常规多层螺旋CT平扫病灶显示率为(74.55%);多层螺旋CT多期中病灶平衡期为(94.55%);全肝静脉期为(90.91%);动脉期为(96.36%);常规多层螺旋CT平扫阳性率为(58.18%)远远低于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96.36%),P<0.05;巨块型检出中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与常规多层螺旋CT平扫无差异(P>0.05);在结节型以及弥漫型中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远远高于常规多层螺旋CT平扫,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总之,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在检查原发性肝癌中检查准确性高,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CT平扫、CT多期扫描、原发性肝癌、病灶显示率
最近些年,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提升,为此对民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其中消化道肿瘤中以原发性肝癌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该病具有病情进展迅速、远期生存率低等特点,为此临床中对该病的诊断中格外重视尽早诊断,可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同时可改善预后[1]。目前,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其中多层螺旋CT扫描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尤其是增强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肝脏实质,进而获取更加有利的信息,为了深入探究螺旋CT平扫以及三期增强在临床中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作用,现将以上55例原发性肝癌为本次研究者,详细材料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8年07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我院收诊的5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男性和女性构成比为30:25,年龄跨度在35岁至75岁区间,平均(51.2±2.1)岁。其中19例患者为巨块型,25例患者为结节型,11例为弥漫型。
1.2符合指标
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2)首次确诊;(3)未接受相关治疗(放化疗、手术);(4)本次研究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同意,并表示愿意积极配合完成相关检查,已签署知情同意书;(5)本次研究内容已经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1.3剔除指标
合并其他肝脏疾病者(药物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等);(2)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3)对本次检查中使用的造影剂过敏者;(4)精神疾病者;(5)沟通困难,无法配合者;(6)放弃治疗者;(7)不配合者。
1.4方法
仪器:由美国CE公司提供的LifhtSpeed64排螺旋CT机。
1.4.1常规多层螺旋CT平扫
在行检查前,应叮嘱受检者禁食超过4h,在行检查前30min喝水1L,以此来充盈胃肠道,采用双筒高压注射碘海醇,浓度50mg中17.5g,总量为1.5mg至2.0mg/kg,速度:3.5ml/s,肘部注射。行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层距为5mm,层厚为5mm。
1.4.2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
动脉期扫描:在注射造影剂25秒后实施;全肝静脉期扫描:待注射造影剂60s后实施;病灶平衡期扫描:待注射造影剂90s后实施[2]。
1.5观察标准
两种不同方式CT扫描后结果比较,包括①病灶显示率;②诊断阳性率;③同类型肝癌。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展开详细分析,扫描数据采用(%)体现,x2对其进行检验,如P值<0.05,则表示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多层螺旋CT扫描方式病灶显示率比较
(1)常规多层螺旋CT平扫病灶显示率为41例(74.55%);
(2)多层螺旋CT多期中病灶平衡期为52例(94.55%);全肝静脉期为50例(90.91%);动脉期为53例(96.36%)。
2.2不同多层螺旋CT扫描方式阳性率比较
常规多层螺旋CT平扫阳性率为32例(58.18%)远远低于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53例(96.36%),比较x2=15.795,P<0.05。
2.3不同多层螺旋CT扫描方式同类型肝癌检出情况
巨块型检出中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结果与常规多层螺旋CT平扫无差异(P>0.05);在结节型以及弥漫型中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远远高于常规CT平扫,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临床中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方式众多,例如:超声、MRI、血管造影、肝穿刺、CT等,其中超声检查符合率低;MRI检查准确性高,但费用昂贵,检查条件限制多;血管造影和肝穿刺检查具有创伤性,为此螺旋CT检查在医疗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螺旋CT是利用锥形X线束,运用多拍探测器来提升扫描速度、缩短检查用时,同时增加了扫描层次,具有扫描迅速、容积扫描、层厚薄、可重复性强等优势,此外利用重建技术和后期处理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血供以及周边情况。本次采用的多层螺旋CT诊断原发性肝癌中采用注射造影剂,从病灶平衡期、全肝静脉期、动脉期来反应肝脏的病理表现(形态、部位、数量、大小)与其他检查方法相比较其优势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受检者只需屏息以此,就能对整个器官进行容积扫描,进而有效降低了漏诊的情况;②所采集的数据可以行无限次回顾性重建;③扫描速度快,可降低伪影的现象,有效减少造影剂的应用剂量;④利用容积扫描,可以提升多方位以及三维重建的效果;⑤造影剂的应用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灌注状态,有利于良恶性的区别鉴定、病灶与周围血管间的关系鉴定。
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是利用肝脏具有双重血供的特性、供血动脉特点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鉴别。肝脏中大多数血供都来自门静脉,只有少数血供来自肝动脉,而原发性肝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肝动脉,在动脉期病灶中会呈现异常的肿瘤血供,瘤区强化密度显著高于正常肝密度;造影剂的“速升速降”则会在门静脉期与延迟造影剂中显影。因为肝癌病灶周边存在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故边缘会显示情况,该种情况只代表栓塞肝动脉无法阻断肿瘤的血供[4]。
从本次研究显示:在病灶显示率和阳性率中多层螺旋CT多期显著高于常规多层螺旋CT平扫;巨块型两种检查方式无差异(P>0.05),在结节型以及弥漫型中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远远高于常规多层螺旋CT平扫,且差异显著(P<0.05)。可见多层螺旋CT平扫在诊断结节型以及弥漫型肝癌中诊断阳性率低,且漏诊率高,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一致[5]。
总之,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在检查原发性肝癌中检查准确性高,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故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宝贵.原发性肝癌运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的价值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05):44-46.
[2]陈良坡.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8):139-140.
[3]高长鹏.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7,34(06):735.
[4]梁玉安.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05):473-475.
[5]刘长鑫.关于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法的临床分析[J].系统医学,2017,2(03):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