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游戏对幼儿身体协调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0-09-10孙博谦

当代体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双脚下肢实验组

孙博谦

研究以4~5岁幼儿为实验对象,利用实验法对体育游戏是否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下肢力量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主要结论:体育游戏对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下肢力量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提出建议:幼儿园应在原有的常规幼儿基本体操基础上,增设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体育游戏;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体测结果将幼儿按照需要发展的身体素质分成体育活动小组,针对幼儿需要发展的身体素质设计体育游戏;幼儿教师应掌握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并据此设计符合幼儿发育特点的体育游戏等建议。

1 前言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幼儿的健康成长更是全社会所共同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关心幼儿的体质问题,而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举措正是建立并施行了对幼儿体质的测定制度。该测定的测试指标包括身体形态指标和素质指标两类。其中,双脚连续跳这一测试项目反映的是人体协调性和下肢肌肉力量。比较《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关于双脚连续跳测试项目的数据,可以了解,两次体质测定中,3~6岁幼儿的双脚连续跳平均成绩虽有所提高,但是提高幅度并不大。且从平均得分来看,仍旧只有3分。幼儿期是个体学习和成长的敏感期,因此,如果在这一阶段对幼儿的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加以促进,应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利用体育游戏来促进幼儿身体协调能力及下肢力量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幼儿简单的日常活动方式转变成为能够满足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可行性手段。因此,如果体育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身体协调性和下肢肌肉力量的发展,势必将为发展幼儿身体素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2 教学实验

2.1 实验对象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为自于大连市HYL幼儿园的60名幼儿,实验中以性别为参照,利用公式,随机抽取的60名4~5幼儿,进行分层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剔除无效被试后,最后剩余有效被试为实验组24人,对照组24人。被试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2 自变量

自变量为体育活动,其中实验组从事的体育活动为故事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对照组从事的体育活动为幼儿基本体操。

2.3 因变量

因变量为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

2.4 实验步骤

2.4.1 前测

为保证样本的合理性,在实验前,对参加本次实验的60名儿进行了双脚连续跳的第一次测试,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绩和得分分别进行了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双脚连续跳成绩和得分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5)(表2)。说明在实验前,实验组幼儿和对照组幼儿身体协调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2.4.2 教学实验阶段

2.4.2.1 干预时间

实验干预为期4周。每周三次,每次1小时。

2.4.2.2 游戏课程设计

实验以4~5岁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为基础,以发展幼儿身体协调能力和下肢力量为目标,以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为手段,设计了符合4~5幼儿生理、心理成长特点的体育游戏——《小青蛙捉害虫》《花儿好看我不踩》《小白兔拔萝卜》《袋鼠搬家》等。

2.4.3 后测

后测时,采用同前测时相同的测试方式和评分标准。

2.5 数据统计分析

应用体质测定评分软件、EXCEL2003及SPSS 19.0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重点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和后测的成绩与得分之间的差异。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成绩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双脚连续跳成绩在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P>.05),说明实验前,两组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而实验后两组被试的双脚连续跳成绩呈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3)。进一步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4)显示,实验组幼儿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双脚连续跳成绩呈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成绩同样为显著性差异(P<0.01)。

通过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活动还是适宜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幼儿体操,对于促进中班幼儿的双脚连续跳成绩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二者相比较而言,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对幼儿双脚连续跳的成绩提高的作用更为有效。

3.2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得分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双脚连续跳得分在实验前无显著性差异(P>.05),说明实验前,两组幼儿的双脚连续跳得分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而实验后两组被试的双脚连续跳得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P<.01)(表5)。而进一步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6)显示,实验组幼儿实验前与实验后的双脚连续跳得分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1),对照组成绩同样为非常显著性差异(P<.01)。

通过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活动还是适宜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幼儿体操,对于促进中班幼儿的双脚连续跳得分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后测成绩进行组间比较时,不难发现,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对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具有更积极地促进作用。

4 讨论

4.1 体育游戏对幼儿身体协调能力及下肢肌肉力量的促进作用

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的,对幼儿而言,“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可见,游戏在幼儿成长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体育游戏是一种与体育相关联的游戏,是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特殊体育活动,而理论界很早就提出了,“体育游戏是幼儿整体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幼儿活动的规律就是游戏的规律”的呼吁。就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实验组(以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为干预手段)幼儿实验前后双脚连续跳前后测的成绩和得分均有非常显著性提高,这一结果验证了本实验的第一個实验假设,即体育游戏对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这是可能是由于体育游戏与一般的体育活动不同,它在以游戏为形式,以身体练习为内容的基础上,可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而这种情境的设置不但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达到更好的健身功效,而且在体育游戏过程中,抽象的体育技能动作被转化为具体的游戏模仿,这不但可以降低幼儿参与活动和练习的难度,同时也使得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增强体质、发展身心的目的。因此,可以说体育游戏作为幼儿体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有效环节。

另外,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的成绩和得分进行比较后还发现,实验组幼儿的得分和成绩与对照组之间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虽然幼儿基本体操也能对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下肢力量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体育游戏相比其促进作用还是十分有限的。这一结果验证了本研究的第二研究假设,即与幼儿基本体操相比,体育游戏对幼儿协调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的发展具有更积极地促进作用。这是由于在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中,幼儿首先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使得其唤醒水平升高,无关注意减少,有利于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步的体育游戏中,这也就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效率。在这种高效率地参与中,幼儿能够更好地做出需要完成游戏的身体动作。同时,体育游戏所涉及的动作,较幼儿基本体操更具有针对性,这是因为幼儿基本体操的编排过程中需要考虑全面发展幼儿身体素质,但是由于强度、时长等限制,这种全面性往往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与此相比,体育游戏的设计可以更具有针对性。在本研究过程中,我们针对幼儿身体协调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较差的现状,将蛙跳、单腿跳等有利于发展幼儿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动作融入到体育游戏中,使得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身体协调能力和下肢力量得到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这一研究结果,也与利用体育游戏发展幼儿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

4.2 对幼儿体育教学的建议

在学前期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发展幼儿的身体机能是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本研究显示,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下肢力量的发展还很欠缺。在实验前,我们发现有很多幼儿不能独立完成双脚连续跳的测试任务。因此,教育者应该转变观念,适当增加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质量。根据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来看,体育游戏较幼儿园普遍采用的幼儿基本体操对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幼儿园可以根据本园实际情况,结合园内已有的游戏器材,根据幼儿身心发育特点设计适合的体育游戏,以补充幼儿在园活动量不足的现状。其次,在对该幼儿园幼儿进行体质测定时我们还发现,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幼儿上肢力量要优于下肢力量,而有的幼儿柔韧性要优于其他身体素质的发展,因而,幼儿园可以根据每个幼儿体质测定的结果,将幼儿按照需要发展的身体素质分成体育活动小组,幼儿教师根据各小组幼儿的实际情况,安排幼儿进行体育活动的具体内容,从而使幼儿的身体素质得到具有针对性的发展。

5 结论

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和幼儿基本体操对发展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都具有積极地促进作用。而情境启动下的体育游戏较幼儿体操对于发展个体的身体协调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更具有针对性,即利用体育游戏更能使个体身体协调能力和下肢肌肉力量得到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双脚下肢实验组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论下肢力量训练对拉丁舞的重要性
双脚踩出的汉字
跳跃:单、双脚跳 教案
下肢最怕“凉、麻、痛”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UNHAPPY FEET 让你的双脚在夏日保持健康!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也议对照实验中的“对照组”和“实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