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策略探究
2020-09-10高宪国
高宪国
近几年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在各种体育赛事上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唯有足球运动发展平平。在这种体育大形势下,“校园足球”这一政策被提出,瞬间成为了体育界热议的话题。校园足球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所开展的非专业性足球运动,旨在将足球文化、足球技能以及足球竞技引入教学课堂,以发展青少年的足球兴趣,传播足球文化为重点。但是,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印象,导致校园足球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下文笔者将从初中体育中开展校园足球遇到的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1 现阶段初中体育开展校园足球存在的问题
1.1对“校园足球”这一政策认识不足
足球运动的发展一直是我国的一块“心病”,这与足球运动的普及程度有着紧密的联系。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体育自习课上,你把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多种运动的器材分发给学生,大多数学生一定回去选择篮球和乒乓球,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去选择足球运动,这跟普及程度有很大的關系。此外,对于足球宣传这一领域,无论是小区规划,地区扩建和整改,添加和完善的体育设施,主要集中在老年人活动、日常健身器材配备、篮球运动之上,足球运动鲜有涉及。从校外到校内,足球运动一直被大众所忽略,自然对“校园足球”这一策略不能更好地认识,也就影响了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
1.2场地、设施存在的问题
足球运动的开展需求较大的场地以及配套的安保设施。由于各个学校经费有限,对足球运动的投入有限,导致现阶段部分初中院校根本没有合格达标的场地和设施,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关于足球运动开展的硬件设施。
1.3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校园足球运动的有效开展,必须依托一定的足球理论知识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去执行,这也对这一政策的第一执行者教师提出了更多的素质要求。然而,事实却是,不少初中校园在招聘体育教师的时候,招收的是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且大多并非足球专业毕业的学生。即缺乏系统的足球理论知识,又缺少教学足球运动的经验,导致校园足球无法有效的开展。
2 初中体育开展校园那足球的几点策略
2.1观念入手,提高对“校园足球”政策的认识
想要推动校园足球的顺林开展,首先就要改变各科教师、班主任、家长等对校园足球的错误认识,转变他们的观念,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和认可;其次,加大校园足球运动的宣传力度,如利用校园广播、学校公告栏、学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做好足球教学的正面宣传;此外,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政府教育机构请求申请资金支持,加大对场地以及设施的投入,对器材的维修等等。另外,还应积极推动校园足球队的建设,通过层层选悲哀,成为多层次的足球梯度,保证校园足球运动的顺利开展。在学校足球运动会或者学校体育交流会上,还可以邀请参赛学生的父母以及其它学科的老师也参与到其中来,可以成立一个足球啦啦队,一边观看一边加油,使校园足球逐步深入人心,成为校园足球特色校。
定期将学校举办的一些足球运动、足球文化交流会、体育运动会等信息刊登板报、上传公众号,加大宣传,在学校中努力形成一种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
2.2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足球运动对消耗体能较大,危险系数较高,导致更多的家长由于担心学生的安全,干脆静止学生参与足球运动。人员是开展足球运动的一个基本前提,所以,想要成立一支优秀精良的足球队,就必须打消家长的顾虑。如,体育教师一定要安排合理的安全员,为足球运动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此外,开展体能训练的时候,主要以基本功为主,如快慢跑训练、带球过人训练、腿部力量训练等等。同时,针对那些场地有限的学校,可以将原有的场地改成多功能运动区,分班级分时区上课指导,全面解决场地不足的苦恼。
2.3加强师资力量的打造
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准以及能力素养对于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由于部分初中学校为了节约资金,对校园足球运动认识不足,在招聘体育教师这一项上存在较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各个初中学校的领导者以及招聘部分,应当多招聘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足球运动教师,也可以招聘若干刚毕业的大学生,但是一定要是足球专业毕业的,由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以老带新,打造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
另外,加强各学校师资力量的交流。定期组织相关体育教师到周边模范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交流,学习其先进的体育教育管理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师的技巧;定期组织相关体育教师参与培训,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有名体育教育专家到学校进行足球专题讲座,为他们及时充充电,全面革新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精良体育师资的构建进程。
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校园足球运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一名合格的初中体育教师,应当明确自身教学职责,加强对“校园足球”这一政策的认识,协同相关部分加强对足球文化的传播;建议学校领导在场地建设、师资队伍搭建上多下功夫,为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全面推动校园足球运动在学校的有效开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