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梅毒检测方法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2020-09-10初慧王永华王依彩
初慧 王永华 王依彩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上常用3种梅毒检测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梅毒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另从非梅毒人员中随机选取4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TPPA(明胶颗粒凝集法)、TP-ELISA(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等检测方法,并对比分析三种方式检测结果。结果:TP-ELISA与TPPA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明显高于TRUST检测方法,(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PPA假阴性率为0%,总阳性率为100%;TP-ELISA假陰性率为2.50%,总阳性率为96.25%;TRUST的假阴性率为3.75%,总阳性率为96.25%。结论:三种检测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其中TPPA的灵敏度、特异性高和检测阳性率最高。临床中可对TP-ELISA所检测出来的阳性血清标本进行TRUST滴度以及TPPA复检,从而有效提高梅毒的检出率,为患者梅毒的检验和早期发现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梅毒;多种检测方法;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59.1;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5-0-02
梅毒是一种由苍白(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等,可表现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潜伏梅毒和先天梅毒(胎传梅毒)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渐国际化,国外性开放思想在沿海地区传播,导致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极具上升。当梅毒侵犯人体后,由于病情隐匿,伏期长,不易被察觉,使得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困难。若患者不及时治疗可造成神经、心血管、骨骼等系统疾病,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预防与早期诊断对临床梅毒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我院选取40名梅毒患者与40名健康人群作为实验对象,分别采取TPPA(明胶颗粒凝集法)、TP-ELISA(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等检测方法,旨在探讨多种梅毒检测方法的临床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梅毒患者中随机选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另从非梅毒人员中随机选取40例(对照组)。研究组:男女之比(7:3),年龄26~57岁,平均(38.94±1.52)岁;一、二期之比(2:3)。对照组:男女之比(3:2),年龄28~60岁,平均(40.93±6.17)岁。选入标准:①临床病历资料齐全;②男性龟头、阴茎或者冠状沟等位置出现结核性溃疡与固定性药疹等,女性阴部存在急性女阴溃疡和白塞氏病。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意识不清醒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③根据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规定,不同意、不配合本次实验者。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所有实验人员均进行空腹抽血(前一天晚上22点禁食,于第二天7点左右于肘静脉处抽血),并由专业技术人员将血清分离(采用离心机收集标本,转速为3000r·min-1),放于适当的温度保存待检;(2)分别采取TPPA(明胶颗粒凝集法)、TP-ELISA(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检测方法。检测均按照仪器说明书与试剂的顺序进行操作[2]。
1.3观察指标 诊断标准:参考《性病诊断标准》中梅毒相关诊断标准,即与其上限值相比,如超过上限值,则表明梅毒阳性,并确定为梅毒。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阴性预测值=真阴性/(真阴性+假阴性)[3]。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做统计学结果分析。
2 结果
2.1多种梅毒检测方法的临床效果分析对比 TP-ELISA与TPPA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明显高于TRUST检测方法,(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PPA假阴性率为0%,总阳性率为100%;TP-ELISA假阴性率为2.50%,总阳性率为96.25%;TRUST的假阴性率为3.75%,总阳性率为96.25%,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梅毒(乙类传染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临床根据疾病感染的时间、途径、临床症状等,可分为获得性显性梅毒、获得性隐性梅毒、妊娠梅毒、先天性显性梅毒和先天潜伏梅毒等[4],均可患者侵犯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家庭和谐。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流行病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早期诊断,但因潜伏梅毒无临床特异性,从而导致临床早期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患者预防和治疗效果较差。实验研究发现,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后,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的抗梅毒螺旋体和非特异性的抗类脂质抗体两种抗体。非特异性的类脂质抗体因梅毒周围组织受损会引发各种疾病(均呈阳性),导致临床检测特异性不高,导致非梅毒感染患者中均可能出现假阳性症状。TPPA(明胶颗粒凝集法)、TP-ELISA(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检测方法均为临床特异性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手段,且特异性较高[5]。本实验结果显示,TP—ELTSA法作为临床最先考虑方法,其灵敏度最高,特异性与阳性率最强。TPPA法成本较低、检测快速方便。
综上所述,三种检测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其中TPPA的灵敏度、特异性高和检测阳性率最高。临床中可对TP-ELISA所检测出来的阳性血清标本进行TRUST滴度以及TPPA复检,从而有效提高梅毒的检出率,为患者梅毒的检验和早期发现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欣俞, 赵晋文, 张延海, 等. 四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在梅毒抗体不确定样本的分析及评价[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9, 10(3): 165-166.
[2] 贺锋, 程金凤, 蔡细英, 等. 2种化学发光仪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性能分析[J].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2019, 6(2): 177-178.
[3] 李彩霞, 田晓燕, 吴金锁, 等.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临床评价[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 16(23): 3391-3392.
[4] 耿磊, 孙汝春, 刘晴, 等. TP-ELISA和TRUST法在基层梅毒实验室检测的应用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 2019, 11(6): 109-110.
[5] 田晓波, 潘书娟, 李娅娣, 等. 血清学监测228例早期梅毒患者治疗效果的价值评估[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7, 35(7): 41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