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0-09-10胡永彩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6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当前地方高校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堪忧。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现实践驱动,是地方性高校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212-02

新闻学概论又称理论新闻学,与新闻业务、新闻史论“三足鼎立”,共同构筑形成新闻学学科的基本框架。新闻学概论课程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肩负着传授学生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重任,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新闻专业理念和新闻职业素养。新闻素养是新闻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基础和核心。“它深植于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意识深处,表现为极其迅捷的新闻敏感性和入木三分的新闻洞察力。”[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新闻职业素养的培育和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建立在持之以恒、扎实严谨的长效熏陶和浸染之上。但是,当前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沉闷枯燥者有之,急功近利者有之,敷衍了事者有之,照本宣科者有之。凡此种种,与新闻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与当前我国日新月异的新闻业界的迅猛发展势头格格不入。高校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急迫性和严峻性可见一斑。

一、当前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困境重重

(一)课程教学学期和时数设置的不合理导致教学目标达成的困难

新闻学概论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新闻学理论体系,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专业逻辑思维和专业职业理念,是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对技能技巧的掌握,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而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和融会贯通则需要一定的實践经验和切身体验作为基础。然而,地方性高校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一例外地都遵守“先概论后专业,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设置原则,不约而同地将新闻学概论课程开设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此时的大一新生还未完全从高中的学习心态和知识经验中抽离出来,其懵懂和茫然不知所措可想而知。这种违背认知基本规律、越过感性认识的理论知识灌输,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是学生要么凭空想当然,要么一知半解,教师苦口婆心却事倍功半。同时,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更侧重于应用型和实践性,对理论课程教学课时的安排极少。而新闻学概论课程体系庞杂,牵涉的知识面广。由于课程教学时数的限制,对课程教学基本知识点的讲解显得仓促紧张,更不用说娓娓道来其来龙去脉了。显然,老师无法讲深讲透,学生也无法真正领悟到位。

(二)学生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容易造成教学相长上的隔阂

新闻学概论作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专业中的一门理论性课程,本身的处境就颇为尴尬。新闻学学科形成之初就存在“学”和“术”之争,而课程的理论性质与学生对媒介工作的职业期待存在很大的落差,很多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对学科体系的构成认知存在很大的误区,他们狭隘地认为新闻学专业的学习就是新闻业务能力的培养,甚至抱着即学即用的心态,指望仅仅通过新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就能全面地掌握所有的新闻工作业务技能。

另外,社会的浮躁心态和实用哲学无疑对学生的专业认知和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对新闻摄影摄像、画面编辑等课程和PR、PS视频编辑软件的学习显得较为主动,而对理论性课程则抱有强烈的排斥心态,甚至目光短浅地认为学习理论知识对今后的工作毫无用处。地方性高校新闻专业中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论调甚嚣尘上,对理论性课程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非常不利。显然,“一个缺乏扎实宽厚的专业和人文素养的新闻工作者将会成为他今后职业生涯继续发展和不断提升的最大障碍和瓶颈”[2]。如何激发学生对理论性课程的兴趣,怎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是摆在地方高校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

(三)教师队伍知识能力结构的不完善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当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表现为专业素养不过硬、知识能力结构残缺等情况。目前,地方高校新闻专业的师资力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从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包括本科和硕士),这类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教育背景和理论积淀,但由于我国新闻专业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情况,而传媒行业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所以容易造成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传媒业界实际发展严重脱节。例如,新闻学概论课堂上仍然有教师在强调媒体行政层级管理体制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就会造成“老师所给予的不是学生真正需求的,学生迫切需要的老师给不了”的尴尬窘况。第二类是从其他专业(主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临时应付需求,转为广电新闻方向的在职教师。这类教师的课堂教学几乎完全沿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做法,以纯理论见长,突显课堂教学中的文学性、逻辑性和理论论证色彩,没有将新闻理论与新闻时事、新闻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无法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新闻传播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轴,其他教学手段辅助,共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核心在于:改变传统单一的理论传授方式,代之以理论结合实践实例;改变传统单一的以课内教材知识为主,代之以课堂内外、书本知识传授与新闻现象分析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代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

(一)用好用足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即指通过若干典型实例对某一知识点或原理进行阐释和解析,使之具象化、浅显化。新闻学概论课堂教学并非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要启发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新闻学专业理论和视角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新闻时事问题,这才是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根本要旨所在,使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原理的理解和领悟在对新闻事件的解析中得到实现和深化。

例如,在整个课程章节内容中,“新闻与舆论”一节知识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颇为吃力,特别是对“媒介是舆论传播的载体和放大器,媒介在舆论传播中扮演着公众论坛和舆论传播者角色”[3]的理解,部分学生因缺乏感性认识而始终无法真正把握其精髓。笔者在教学中精心选择了“2012年陕西‘表哥’网络舆情事件”作为案例,一一印证教学内容,在丝丝入扣的分析中,总结理论观点,教学效果显著。在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实例讲解中,引导学生特别关注:到底是谁在幕后一步一步将事件推向高潮。学生略加思考,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新闻传媒将个人分散的意见变成大范围的社会讨论,在传媒的作用下,形成群体的较为一致的意见,最后也是传媒的力量促使陕西省纪委介入调查,将杨达才送进监狱。由此,学生对新闻传媒反映舆论、表达舆论、影响舆论和引导舆论的理解就会比较透彻。

案例教学法效果明显,但是要注意实例的新鲜性和时效性,不能用一个实例给若干届学生讲,否则效果将大打折扣,毕竟学生刚从高中跨进大学,对于之前发生的新闻热点事件不是那么熟悉。比如在2020年,“2019年翟天临学术门事件”就比“2010年河北保定‘我爸是李刚’事件”更新鲜,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二)增加行业授课形式和学生讨论分析环节

在很多地方高校的新聞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新闻学概论课堂教学从开始到结束完全是“满堂灌”,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辛苦劳累,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大部分老师把该课程性质与教学模式与高等代数、古代文学史之类的课程等量齐观,明显违背了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无法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意识。虽然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但是如果不借助一定的课堂实践和讨论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分析新闻问题的内生动力,是难以使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的。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运用于实践。

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的传媒一线经验的业界专家,采用讲座形式充实课堂,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大有裨益。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理解当前的热点新闻事件和媒介现象,培养提升学生的新闻敏锐度和媒介素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热点时事报道,新闻解析点评”环节。依据课程教学进度,由学生自主搜集整理,采用PPT形式,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加解说,组织学生广泛参与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三)实践驱动,产学教融合,校企联动

“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才能真正从内心渴求技能,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砺,才能自我充实、自我完善。一方面,积极打造校内媒体实践平台,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校报编辑部以及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学校各级各类部门的网页设计、制作和后期运营管理等平台都是学生的练武之地。另外,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和实践渠道也不容忽视。例如与地方电视台、报社合作开办节目和栏目,共同承担专题片的拍摄制作,与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开展横向课题的合作也大有可为。

三、结语

新闻学概论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课程内容难度并不大,但要真正做到讲课出彩、学生兴趣盎然,绝非易事。这需要老师及时关注传媒行业最新进展,不断自我充电、更新知识,更有赖于课任老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课外实践平台的搭建和有效利用在其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尊重“从实践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客观事物认识规律,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能力才是根本取胜之道。

参考文献:

[1] 吴廷俊.从内容调整到制度创新: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出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23.

[2] 彭兰.融合时代,新媒体教育向何方[J].新闻与写作,2015(03):29.

[3]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61.

作者简介:胡永彩(1975—),男,湖南永州人,研究生,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影视理论。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