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预设式移动直播的出镜记者语言规划研究
2020-09-10刘畅
摘要:主题预设式移动直播的事件规定性给了策划团队相对充裕的准备空间,在准备周期内出镜记者作为最终呈现者要关注直播流程,从语言个体化、信息丰富化、表述准确化、言词具象化等维度进行语言规划满足该类直播的时代需求。本文围绕中央主流媒体2020年以来移动端主题预设式直播的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出镜记者语言规划及应用可及性。
关键词:主题报道;移动直播;语言规划;出镜记者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039-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内江师范学院2019年度校级科研资助项目“融媒体时代移动直播口语表达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YB05
移动直播由于打破了传统直播的版面限制,使得跨平台呈现多种类型新闻直播成为可能,以传统广播电视直播见长的新闻人在和纸媒、新媒体新闻生产者在移动端的同台竞争中的优势不再。本文研究在剔除獨家资源直播的因素后,聚焦以节庆、活动等非突发事件为主的移动直播,以出镜记者的语言表现为研究对象,就出镜记者语言规划和应用可及性展开研究。
一、主题预设式移动直播的现实优势
本文所指的主题预设式直播也称非突发事件直播、可预见性事件直播,多指“对人们可以预先知道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1]。此类报道的事件规定性给予了策划团队相对充裕的准备空间,策划团队往往能够在事件发起方、活动主办方等角度得到较为充分的配合,无论是前期插片录制、背景资料梳理还是事件流程企划、场景体验支持,在主题预设式直播中都能得到较好实现。
总的来说,此类报道通过移动直播呈现,除了拥有稳定时间版面和流量入口的优势外,还能使同一时间开启多场直播成为可能。就报道内容而言,此类报道除了能实现传统直播中的重大事件、时间节点直播外,角色体验、场景沉浸等直播形式也可以借助平台和技术得以实现。这些都给予了直播报道超乎以往的传播优势。
二、主题预设式移动直播的策划要素
(一)选题取向
主题预设式移动直播可遵循的选题取向包括时效性、话题度、伴随性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既有传统新闻直播的基本要求,也有融媒体传播的自有特征。就时效性而言,移动直播在各类移动终端的呈现,除了平台引流外,短、平、快的特性是和同平台短视频、动新闻、文字快讯等竞争的利器。主题预设事件的时效应聚焦事件和实践节点的特殊性,以4月18日多平台直播而言,这一时间节点中,武汉水、陆、空等各渠道离汉通道开启的时效捕捉使众多直播在前一日晚间就已经开启。话题度则是从直播选题、报道标题、直播内容、直播环节、采访对象等多角度吸引新闻用户的法宝。新闻用户对于传统媒体能够呈现的节庆报道已经习以为常,在移动直播中,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的造势宣传,使得直播报道提前被新闻用户锁定,而直播中的看点环节也往往成为点播回看和二度创作的重要素材,延展了新闻直播的“寿命”。伴随性作为移动直播突出的优势,既满足了慢直播的“全景记录”需求也提供给新媒体用户消费习惯培育的价值沉淀。
(二)叙事结构
一般而言新闻直播的叙事结构既包括系列报道的整体叙事结构,也包括单场直播的叙事结构;既涵盖单一元素在报道中角色功能的显性结构,也辐射嵌套结构中特定元素意指的隐性结构。本文所指叙事结构主要针对单场直播而言,在移动直播中,因新闻用户的伴随式、趣味性诉求,叙事结构可在主题预设式报道中介入“真人秀”式的戏剧冲突架构、悬念式架构和角色体验式架构。这种叙事架构的策划明显区别于突发事件报道的“直击要害”式叙事,打破传统新闻直播的叙事语态,实现对新闻用户的流量锁定。
(三)呈现方式
新闻直播的呈现从广义上应包括现场呈现、演播室呈现两个板块。移动直播中少见演播室环节,无论是突发事件直播还是预设事件直播,往往以现场画面直接切入为呈现方式。本文探讨的呈现方式则侧重于现场画面呈现中的几种可行表达方法。其一是单机现场跟拍方式,这种方式在出镜记者体验式报道中不失为一种低成本、快节奏的呈现方式;其二是多机单点切换拍摄方式,这种方式能配合切换导演有效完成多维度叙事结构的表现;其三是多机多点切换拍摄方式,这种方式既能完成与出镜记者之间“隔空对话”,形成有效互动,又能以同一主题的多角度切入方式呈现话题的不同层级。
三、新闻移动直播叙事架构下的语言规划
前文已就移动直播的叙事结构进行了初步论述,下文以2020年5月3日央视频客户端策划的主题预设式直播“五一换岗大体验假如我是你”为例论述出镜记者的语言规划。
(一)角色规划
在当期直播中,演播室由记者苏安阳担当,出镜记者由窦筠韵、夏周、巴特、丁旭担纲;其中上海点记者由女性记者承担,浙江、内蒙古和天津三个点由男性记者承担。性别角色的差异为后续换岗体验中的记者语言样态提供了支撑,记者可在性别差异中有充分空间开掘自身语言风格。
(二)悬念设置
本案例中,由演播室记者为开端,抛出问题“邀请三位朋友(画面中连通三位记者)分别说一下自己的编号,并且说一句自己体验的这个职业的经典台词或者工作、劳作的场景,让大家猜一下自己体验的是什么职业,同时进入经典的拉票环节”。由此开始,悬念式的铺设逐步展开,分别交由三位出镜记者逐次进行陈述,通过这样的设置,既能提醒新闻用户记者体验的角色差异,也暗示整个报道的板块分布。在这样的环节设置中,直播一开始就摒弃了常规的开门见山式开场白,吸引用户参与直播互动,在观看的同时融入评论、拉票甚至是新闻游戏当中,使得用户黏度得以提升。而出镜记者的语言规划显然也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以上海点记者窦筠韵为例,她的语言设计是“今天我要体验的这个工作,我觉得他们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觉得应该是风雨无阻使命必达,大家可以猜一猜”,而后视频连线转回演播室。在记者表述的过程中,画面背景可以明显看到一间工作厂房,记者身后不远处堆放着成堆的快递包装盒。这样既在语言规划中设计了悬念,又有画面辅助信息提供网友猜测,加之本就呼之欲出的谜面,使得网友参与的难度降低。在出镜记者陈述和演播室记者复述的过程中,客户端网友互动活跃度明显上升,整个直播观看用户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
(三)话题规划
本案例中,话题度相对较高的是浙江点的记者夏周体验的横店剧组道具师。影视行业本身就因其特有光环吸引着观众,加之平时深藏功与名的道具师职业,整个报道的话题已经跃然纸上,这就是“他说的内容是否能够吸引观众”[2]。而记者的出镜语言规划也可圈可点,我们节录如下:“我这两天跟拍的是一部七八十年代的年代戏……说到道具师,我说三个关键词,美术功底、表演功底、引导能力”“道具这个工种可谓是精打细算,那么多杂物可不能每件都上超市去买……”“有网友问那么些书本是不是每一件都是上超市去买的,我们来打开(成捆书籍的包装紙)看一下……”。话题的语言规划既涉及显性的具体道具实物介绍、记者体验制作,也涉及五一劳动节“劳动者劳动最光荣”“假如我是你”的隐性结构,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新闻叙事的真实性与叙事者主体表达的相互博弈”[3]。
(四)交互反馈
与大屏互动最直观的不同是,本案例出镜记者在移动直播中多次有意识地提出请网友在评论区提问、留言,而这些问题互动的抛出显然也在记者有意识的语言规划中。例如,记者多次提及“今天这场直播和前几场直播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我们不能够干扰到他们拍戏”,言下之意即划定了用户留言互动被记者选择性反馈的空间在记者受众,而非由观众主导,由记者去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而记者很巧妙地在报道中在自己已经提前踩点做足准备的场景和空间到来前,降低语速和脚步,并且提醒观众“央视新闻的网友们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您的问题”,而接着记者在转场后开展的报道中描述了一部分观众看到的画面和场景,也对一些显而易见的道具并未展开陈述,记者接着调出网友提问来进行互动。可见这种交互反馈既是用户的真实疑问,也是在记者在有意识规划之中形成的既定内容。无论提问是否被记者选取,用户的参与度都持续在高位运行,直播效果自然也令人满意。
四、出镜记者移动直播语言规划的实施策略
主题预设式移动直播的特点左右着出镜记者的语言风格和语言样态,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规划的可操作空间依然存在。首先,出镜记者必须和直播团队共同完成报道方案,大到几组记者共同完成的主题报道板块构架,做到对整场直播、系列直播整体风格有宏观掌握,使整体语言规划朝着信息比例一致、话语风格近似、叙事节奏统一的方向进行。其次,出镜记者必须对自己的报道的节奏、语言表现力、叙事策略进行设计,使报道节奏适应主题预设式直播的整体氛围,同时有意识地通过悬念设置引起用户注意、增加转场语言铺垫告知用户层次推进,适度安排语言留白使整体观感张弛有度。最后,出镜记者在此类直播的语言规划中,需为用户深度交互、报道评论(或结语升华)进行方向性话题设置,以便在完成直播规定动作后进行体验式或观感式交流。这种交流语言的提前规划,既能延长用户的停留参与,也可使新闻直播更符合新媒体的传播规律。
五、结语
以一场央视新闻的直播为例,我们不难发现,出镜记者的语言规划囊括了角色规划、悬念设置、话题规划、交互反馈等环节。此外,结合2020年以来的移动直播,不少成熟的记者对于角色反差、性别反差、事实反差等方面进行的语言规划也有相对灵活的运用。我们认为,出镜记者的语言规划,不应局限于单一词句的雕琢,而应放置在整个报道设计之中,以报道的主线为规划脉络,布局关键节点的语言铺陈,“点穴式”规划讲解、互动、评论,从而使整个移动直播的语言既有大局观,又能凸显出记者本身的个性风格,从而在把握新闻传播准确度的同时,满足移动传播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培.出镜报道与新闻主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27.
[2] 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三联书店,2003:276.
[3] 李凌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研究[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3:148.
作者简介:刘畅(1988—),男,四川成都人,研究生,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播音主持,口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