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新态势下大学生价值迷失及防范策略研究
2020-09-10张欣张贵群
张欣 张贵群
摘要:技术竞争激烈化、算法推荐个性化、信息传播隐匿化、网民结构失衡化等使网络舆情面临严峻形势。负面的网络舆情不断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亟须从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和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入手,保障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学生;价值迷失;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6-0024-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重庆工商大学校级教改课题项目“自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314
大学生成长于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的时代,网络不但是其学习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其社会交往的主要路径,网络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大学生正处于“三观”确定的关键时期,网络舆情负面信息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巨大。
一、当今网络舆情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网络技术竞争激烈化使西方加剧对华意识形态渗透
网络空间作为现实社会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已经成为国家间战略博弈的新场域。当今,世界各国网络技术发展很不平衡。美国凭借其经济科技实力,不仅控制着互联网的1台主根服务器和9台辅根服务器(全球仅13台),还垄断着世界大部分互联网派生品,如电脑芯片、搜索引擎、门户网站等[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这种绝对的技术优势,通过数字化网络平台,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在鼓吹西方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潮和传播西方中心主义、普世价值和新自由主义等论调的同时,还经常利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恶意编造并散布谣言,诋毁党和政府的形象,煽动民众的非理性情绪。
(二)算法推荐个性化使不良信息充斥网络空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解决信息超载与用户注意力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互联网企业纷纷采用“信息—用户”匹配的算法型分发模式实现信息与用户之间的双向感知和精准匹配[2],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通过一定的算法精准地对用户的喜好作出判断,并以此为依据,精准推送给用户喜欢的物品或个性化信息,从而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个性化推荐虽然有效提升了信息分发的准确率,节省了用户的选择时间,实现了信息推送与用户需求的有效对接。但是,算法推荐程序设计的背后,是一套迎合用户审美趣味、增加用户消费时间、增强用户消费黏性的商业价值取向[3]。在这种价值取向下,各种低趣味、恶俗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污染网络舆论生态环境。
(三)信息传播渠道隐匿化使网络舆情监控难度加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QQ群、微信群等强关系纽带的人群组成的互联网群组逐渐成为网络舆情的发酵地,这种社群化分享和圈层化传播创新了信息传播与交互方式。群体内用户基于亲缘、业缘关系及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群体认同度和群体情绪的感染性更强,构建起网络“圈层藩篱”,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小型舆论场,外界的声音难以进入,而内部又具有强大的话语动员能力,极易产生一定的舆情风险。此外,随着5G时代的到来,短视频成为信息传播和人际交流的主要形式,视频的数据流较大,传统的“关键词”设置无法有效地实施监控,这也给网络舆情监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四)网民结构失衡化使网络民意失真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络不断向较低学历人群渗透。截至2020年3月,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58.3%,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22.2%。从收入结构上看,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网民占比为33.4%,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网民占比为20.8%[3]。一般來说,受教育水平越低,越容易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越容易受网络推手的影响而产生盲从行为;收入水平越低,越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产生仇官、仇富心理,并将网络作为情绪发泄口,在网络上散布负面言论。
二、网络舆情新形势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一)敌对势力散播不实言论瓦解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多元网络文化背后承载着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其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进行质疑甚至否定[4]。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未放松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网络技术霸权更是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其在网络平台上散布意识形态终结论,主张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丑化民族英雄并利用公共突发事件制造负面舆论和消极话题,企图消弭民众对政府公信力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建构的关键时期,西方国家在网络上散布的不实言论很容易使他们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迷茫、困惑甚至是怀疑的心理,对我国社会现状和国家未来产生失望甚至对立的情绪,从而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和坚守。
(二)商业化低俗信息泛滥侵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商业和资本合谋助推网络信息向泛娱乐化方向发展。为了吸引网民有限的注意力,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网络媒体以娱乐化包装问题与事件。通过炒作热点、制造新闻噱头、夸大事实、传播谣言等一系列行为吸引网民的眼球[5],历史人物和革命先烈甚至都被拿来娱乐和调侃,这背后折射的是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退化。眼花缭乱和荒诞不经的消费内容和娱乐信息深深吸引着辨别力和定力不足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长期接触这些浅薄的低俗信息,并沉溺其中,知识、情趣和审美都将趋于浅薄和平庸,对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求都将逐步被消解。
(三)网络空间的隐蔽性弱化大学生的道德信仰
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网民发言的匿名性,一些网民社会责任感降低,放纵自己的言行。为了获得关注度,各种商业化、情绪化、非理性的低俗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甚至一些“重口味”“恶趣味”、怪力乱神、情色及暴力的不良信息也在网络空间大肆传播。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心智发育还不成熟,缺乏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敏感性,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合法性与合理性、高雅性与粗俗性等的判断还不准确,极易导致价值判断混乱。他们容易受到偏激言论的引导,被一些歪理邪说驱使,做出违背道德信仰之事。
三、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策略
(一)改革思政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高校作为主流意識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适应网络社会的时代要求,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首先,高校思政教育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不断推出有内涵、有价值、对大学生有吸引力的内容。其次,高校思政教育还要改变以往单向、严肃、灌输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创新思政教育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关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政教育嵌入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中,以此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最后,主流意识形态要充分发挥在网络舆情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善于疏导网络中的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匡扶正气,凝聚共识,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空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传播网络正能量,增强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要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网络道德相结合,传播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高校应顺应网络时代发展的要求,增设相关课程或校园活动培养大学生应具备的媒介素养,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差异,了解网络媒介的性质、运作方式、传播特点。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要培养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对社会思潮、错误观点及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和抵御、防范能力;面对花样繁多、层出不穷的不良社会思潮的诱惑,要教育大学生保持清醒,学会自律,谨言慎行,不传谣、不信谣,自觉远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成为网络文明的倡导者和清朗网络环境的创造者。
(三)加强网络监管,为大学生创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必须织就严密的网络法网,使网络违法行为无处遁形。首先,要明确网络信息传播主体的义务和权利,确定网民网络自由言论权的界限,坚决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制止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络散布不良信息,对挑战社会道德底线和社会制度的言行坚决予以打击,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尤其是出现社会公共突发事件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加强对大学生舆情动态的跟踪研判,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大学生群体中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错误思潮。对大学生中出现的负面言论,要及时纠正,严肃处理,防止大学生被敌对势力左右,成为破坏网络空间秩序的参与者。
四、结语
在新时期,网络舆情环境越来越复杂,网络舆情将成为影响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无硝烟的战场。因此,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有效监管,为大学生创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使互联网成为促进大学生精神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 余丽.从互联网霸权看西方大国的战略实质和目标[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9):121-127.
[2] 蒋成贵.算法推荐对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及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19(7):78-83.
[3]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ac. 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l,2020-04-28.
[4] 郑元景,周亚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机理与提升路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07-115.
[5] 于孟晨,苏倩,孙钟伟.微传播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理论导刊,2017(2):97-100.
作者简介:张欣(1984—),女,黑龙江绥化人,研究生,博士,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从事网络舆情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