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热点新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探究

2020-09-10倪正嘉王振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校

倪正嘉 王振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媒体时代逐渐到来,高校思政教育在此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网络热点新闻的引入,也积极推动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刻变革。基于此,本文对网络热点新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展开研究,分别叙述网络热点新闻的内涵与特点、网络热点新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问题以及网络热点新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与价值。

关键词:网络热点新闻;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7-0213-02

一、引言

网络热点新闻是社会上各类问题与现象的集合,在其产生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对民众的情感与态度加以反映。通常情况下,网络热点新闻与民众的实际利益、社会文化以及社会关系等息息相关,因此在对网络热点新闻展开广泛关注的同时往往会影响民众的价值观念与言行举止。而在高校中,思政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与网络热点新闻相结合,可以有效对学生们加以引导,从而推动其健康全面发展。

二、网络热点新闻的内涵与特点

(一)内涵

网络热点新闻以媒体融合形式为基础,通过传媒技术传播新闻内容。相较于传统新闻,网络热点新闻的传播形式发生了改变,但新闻内容上仍然以社会民生为主。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网络热点新闻体现出了移动性和快速性的价值,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信息更为符合现阶段高校学生的理念与兴趣取向[1]。因此,将网络热点新闻与高校思政课程相结合也是帮助学生了解国计民生的有效途径。

(二)特点

第一,群众性。通常情况下,网络热点新闻是在某一特定的时段或环境下爆发的社会事件或思想,通过各大媒体以及网站的传播,从而在短时间内引起热议。网络热点新闻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通常情况下网络热点新闻都是社会大众密切关注的问题,进而涉及大众的自身利益。同时在此过程中,高校学生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积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

第二,多样性。网络热点新闻的内容以及大众的不同态度和看法都可以体现出多样性。网络热点新闻的内容包含了经济、文化、政治、民生等多个方面,同时几个方面之间也会相互覆盖,如高校学生关心的就业问题就同属于民生与经济两个类别。而社会大众因生活环境与思维方式不同,对新闻的理解与态度也不相同,因此应从多个角度对网络热点新闻进行理解与分析。

第三,敏感性。很多时候,热点新闻的形成过程也是社会内部矛盾不断增长、不断膨胀最终爆发的过程,同时也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网络热点新闻包含了非常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也会涉及社会生活包含的各个领域,而其中也会涉及一部分敏感性的内容,更加吸引人们的关注[2]。

三、网络热点新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运用的问题

(一)学生的参与度较低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中,很多高校都会选择教学实例和理论相结合的形式。理论上,在课堂中设置实例教学的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思政教育学习兴趣,但实际上,不论是理论内容学习还是实例教学都难以非常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热情,整体教学过程较为被动。

(二)学生不重视教师引导

现阶段,很多网络热点新闻下面都设置了网民评论的板块,而学生受到这一部分的影响较大。在与教师讨论新闻时,学生往往会将新闻评价作为主流思想,而不思考教师给出的评价。学生在吸收评价中的观点时缺乏合理的思考,对于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学生不主动分辨,这也成为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的主要困难之一。

(三)新闻传播方式滞后

目前,很多高校为进一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迎合信息化的趋势,都会在校园内部设置传递正确政治思想教育观念、辅助思政教育的校园教育网站。但这些网站的形式大多是PC端,缺乏对移动设备上相关软件的开发,这不符合当代高校学生的习惯与兴趣偏好。另外,网站上的内容也没有及时更新,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思想动态,校内的思政教育团队也无法引导、掌握学校的舆论方向,从而失去了思政教育的意义。

四、网络热点新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一)优化思政教育课程环境

将网络热点新闻与思政课堂教学相结合一定要注重对热点新闻内容的筛选,既要保证热点新闻内容的时效性,也要保证真实性。学生通过对真实、全新的内容进行判断,这样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还能有效地促进思政教学主题与新闻内容的有效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制定合适的课程主题作为导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政治性较强的新闻内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与分析。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在选择合适的讨论话题之后,还可以改变教师主导的教学形式,改为由学生主导。学生可以以辩论比赛的形式对网络热点新闻展开评价,并且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网络热点新闻的内容以及信息价值。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需参加,而是作为引导角色起到辅助作用。如果整体的方向偏离正确的思路,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的思想意识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进而提升学生对新闻的分辨能力。

(二)改进思政座谈会

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应用原有的课堂结构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交流会、座谈会等活动,进而通过这种更为开放的形式豐富课堂的内容与模式。座谈会的主题应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念为主,借助网络热点新闻内容有效提升座谈会的可参与性与实际价值。可以让学生作为座谈会组织与管理的代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安排不同的选题与议程,从而通过不同的分工完成整体座谈会的准备工作。在设置座谈会主题的时候,应充分参考合适的网络热点新闻内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分析。学生在做准备工作时可以深入阅读与分析网络热点新闻内容,从而避免观点过于片面的问题发生。同时,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公平性与价值性,教育团队可以邀请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组织座谈会,从而使全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参与度得到提升。并且以网络热点新闻为媒介,有效增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和新闻辨别能力。

(三)创立基于互联网的思政新闻平台

为树立正确的思想,高校内部负责思政教育的团队应积极建立结合网络热点新闻的思政教育平台,为学生群体打造一个可以充分表达思想和话语权的空间。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摆正自身的位置与态度,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各类网络热点新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不断融入大学生群体中。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抒发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以就业问题为例,其作为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未来以及切身利益的问题,常常引发网络上的热烈讨论。高校思政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就未来的职业规划、当前就业形势等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现阶段市场的就业情况,从而有效激发斗志,确立更合理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四)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相较于虚拟的网络平台,实践活动可以起到更为显著的激励作用。在校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因此在看待网络热点新闻时难以从全局出发,观点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在当前大环境下,网络热点新闻内容复杂多样,网民的看法和观点也各种各样,如何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坚持正确立场、保持理性思维是每一个高校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网络热点新闻中所包含的观点与现象,通过融入现实社会来重新认识事件的真相。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会发生变化,通过实际行动去验证网络上的各种观点与说法,进而明确自己的态度与立场。这样可以使学生以更理智、更全面的眼光审视网络热点新闻,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进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五)完善网络热点新闻预警机制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媒体融合形势下,各类网络热点新闻的传播速度变得越来越快。然而在实际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部分教师忽略了热点新聞变化的根据,没有及时关注热点新闻,导致在课堂中没有运用全新的网络信息素材,整体的材料较为陈旧,无法很好地与现阶段的发展状态有机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很难被充分调动起来,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为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各个高校内部可以建立起网络热点新闻预警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与设备第一时间收集网络热点新闻。同时,建立专门负责相关工作的热点新闻预警小组,对收集到的网络热点新闻内容进行选择与评价,将适合运用于思政教育课程中的热点新闻挑选出来,并合理导入与运用[3]。

五、结语

不断完善网络热点新闻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水平,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动力。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将网络热点新闻内容引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升其认知能力,从而有效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不断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丰.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结合研究[J].青春岁月,2019(33):48-49.

[2] 杨霜,郭芳.媒体融合视域下网络热点新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6):63-64.

[3] 杨洋.热点新闻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其对思政工作的启示[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4):244-245.

作者简介:倪正嘉(1990—),女,河南许昌人,研究生,硕士,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政治学。

王振(1991—),男,河南太康人,本科,许昌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高校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