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采编工作

2020-09-10李香钻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新闻采编大数据应用

摘要: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网络技术也是日新月异,信息、数据的传播速度超乎想象,新媒体的崛起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传统媒体应当紧跟时代步伐,让大数据技术与新闻采编工作深度融合,推动组织再造、架构重整、转型升级,生产出高质量的新闻产品。

关键词:大数据;新闻采编;应用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9-0150-02

现阶段我们面临着深化媒体融合、全方位建设全媒体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1]。认真研究并做好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采编工作,对提高新闻传播能力、拓展新闻传播载体、丰富新闻产品内容、传播党的理论、在网络空间凝聚思想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技术为新闻采编工作提供了巨大机遇

大数据主要指存储于网络当中、海量而错综复杂的数据信息。大数据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有结构型的数据,而且还包括文本形式、图片形式等非结构型的数据内容。大数据技术可对各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集中处理,实现对数据的高效管理,已成为现在社会收集管理信息的主流[1]。杂乱地分散于各种错综复杂的网络上的数据信息,经过大数据技术的集成分析与深度挖掘处理,最终被有序地管理在一起,成为我们所看到的有效的数据信息。通俗地讲,新闻采编工作就是指对新闻信息进行采访与编辑。大数据技术与新闻采编工作具有极大的相关度。两者本质上都和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有关,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两者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又相互依存。新闻采编工作要求新闻采编工作者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文化消费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充分考虑受众对信息完整性的需要,整理并客观地呈现新闻事实,引导舆论导向。大数据为这些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具体而言,这些便利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第一,大数据的内容及体现形式非常丰富,包含人们工作生活所需的文字资料、视频资料、音频以及图片资料、图表资料等。第二,新闻信息利用大数据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可以为了新闻传播效果,灵活采用不同的传播形式,如文字形式、图表形式、视频形式等,使新闻传播手段以及新闻表现形态更加丰富多彩。第三,大数据的原理是利用相关的数据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有价值的内容。这也增强了新闻采编的科学性和可预测性。马克思历来看重研究的精准化,曾将是否能成功地运用数学作为衡量一门科学是否真正完善的标准。新闻采编人员采用大数据的方式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精确处理,可以帮助采编人员全面认识新闻事实、深刻理解新闻事实的本质意义,进而提高新闻产品的思想性和易传播性,切实发挥这些数据存在的价值。在西方还出现了一种精确性报道类型,即在系统地采集新闻事实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描述、分析和解析的报道类型。第四,加强了新闻传播的交互性。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收集各种网络用户的基本信息,分析用户留下的足迹,获知更多个性化信息,进而归纳总结有着相似特点的群体的共通性,为用户定制符合其接受习惯和个人喜好的信息,提高信息传播的差异化和分类信息精确的传播速度[2]。可以运用大数据增强新闻媒体与受众者之间的关联性,如可以巧妙设计新闻信息的受众点,让受众从中发现问题并参与新闻传播[3],这会使新闻媒体和用户之间交互性更强、黏度更高。第五,大数据技术有着极为强大的数据利用功能,有助于新闻采编人员提高数据资源利用率,减少在人力物力上不必要的浪费,有效降低新闻生产及传播的成本。

二、大数据技术在新闻采编工作的应用

(一)变革数据化新闻采编理念

新闻采编工作是生产及传播新闻信息的工作。在网络与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新闻采编行业要适应社会媒体行业的竞争与变迁趋势,创新思路和采编方式,高质量地满足當今社会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大数据信息包含的数据资料内容量大、错综复杂,通过传统的信息筛选技术无法高效精准地完成工作,也影响了新闻资讯的精准传播。大数据技术不仅对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的处理速度提出要求,也对其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采编需要不断地创新模式[3]。此外,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新闻采编工作,还要根据大数据具有海量信息的特点,找寻“价值信息”,提高信息“提纯”能力,这也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和熟悉掌握创新的采编方式和技术手段。

具体而言,传统的新闻采编方式主要是靠记者们通过直觉、已有认知以及积累的经验进行判断,来分析哪些新闻信息具有实际价值,这虽然产生了许多新闻学名篇,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而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收集、分析和管理来得出受众所关注的信息类别,将一些看似碎片化的信息片段结合起来,得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这是传统的采编方式所不具备的。例如,360、搜狗、百度和腾讯等都会对信息的浏览次数、热度和关联消息进行展示。新闻采编人员可以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处理的基础上精准选题,报道人们最关心的话题,抓住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拨动最能激起人们反响的一根弦”。采访是新闻采编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新闻采访大都由记者通过观察与访谈对相关的事件、人物等进行调查研究,但是囿于获取资料的渠道、记者的能力等因素,很多采访的内容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可以事先多方收集信息线索以及事件人物等相关背景资料,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深入现场、深入一线,提高选题的精准性,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

(二)建立和优化数据化新闻采编系统

新闻采编系统之前已经经历过3代系统的发展,包括文件系统、关系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3大系统,第4代大数据新闻采编系统也已经得到普遍运用[3]。第4代新闻采编技术的核心是通过云计算技术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和分析,在此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大型分析软件,并且在进行信息存储时也需要有相应的服务器集群来完成。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设备技术支持,有助于实现高效快速地收集、分析及处理信息资源,找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生产新闻内容并将其传播给相应的受众。

例如Flurry这种移动型的大数据统计工具,它可以在分析消费者数据的同时,保证相关数据应用的建立和优化,一些关于时尚、流量等类型的新闻报刊就可以选择使用Flurry。类似Flurry的设备一方面可连接互联网,通过集成互联网上众多的信息资源,来收集和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与相关新闻采编人员建立连接。这样一来就在互联网信息、设备、新闻采编之间建立了一条无形的纽带,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可以通过这条纽带传递给新闻采编人员[3]。同样,采编好的信息也可以通过这条纽带输入信息中心进行集中的处理和管理,以供最终生产新闻内容,传播给相应的受众。这些信息也可以作为基础分子被储存起来,构成媒体的自有数据库。为了驾驭新设备、掌握新技术,新闻采编人员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除去要熟悉传统的采编技能之外,还要求采编人员具备较高的整合能力、数据筛选能力、挖掘新闻信息背后价值的能力以及精准呈现新闻数据价值的能力等[4]。大数据影响着新闻传播方式和格局,也倒逼新闻传播力的重构。

(三)注重和加強数据化新闻采编管理

大数据技术固然优势众多,但它只是一个面向各种网络的数据集合,充满了不确定性。要想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就必须注重数据收集的针对性。新闻采编人员应当合理运用大数据技术下的统计与分析技术,根据新闻数据的类型分析出各类型数据传播范围、方式以及受众群体等相关性信息,通过归纳整理、合并集成分析、价值分析及趋势推测,对数据进行集中管理等数据处理,从互联网中包含的海量数据中收集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为生产传播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提供素材。当然,收集来的数据并不是都具有其相应的价值。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对繁杂的数据信息进行筛选,“把有意义的留下来,把无意义的去掉。”某种意义上说,当前新闻采编的主要流程就是获得新闻数据、筛选重组新闻信息、深挖新闻数据、过滤数据并实现可视化新闻的呈现等过程[4],这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提高对数据的分析管理能力。例如,采编人员想要进行妇婴产品相关的报道,可以从商场等数据库调取纸尿裤、奶瓶、婴儿服饰等母婴用品的购买信息,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划分受众群体。新闻内容越贴合受众的接受习惯和特征,与受众的喜好关联度越大,就越能满足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期待和需求[5]。总之,新闻采编人员需要积极地收集与寻找相关的信息数据,结合受众群体特征,对有意义的新闻信息或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以优质平台聚合思想力量,以价值含量驾驭信息流量,高效地传播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三、结语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必须适应这个时代,全面提高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破除不适合形势发展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全方位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能力的培养,全力采编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并有序高效地传播给相应的受众,切实承担起新时代新闻采编人员的使命,新闻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要切实发挥出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守好舆论宣传的阵地。

参考文献:

[1] 魏熊燕.大数据背景下新闻采编发展趋势研究[J].新闻传播,2018(03):86-87.

[2] 喻国明,王斌,李彪,等.传播学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新范式[J].新闻记者,2013(6):20-23.

[3] 汪平.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力重构[J].今传媒,2014(9):15-16.

[4] 陈昌凤.数据新闻与大数据思维的应用[J].新闻与写作,2014(4):23-25.

[5] 万中秀.纵览四代新闻采编系统[J].编辑之友,2013(1):50-52.

作者简介:李香钻(1981—),男,山东菏泽人,硕士,编辑,研究方向:统战政协、新闻采编。

猜你喜欢

新闻采编大数据应用
“机器人新闻写作”对新闻采编的机遇和挑战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编新路径探索
电视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