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疫情中的谣言传播分析

2020-09-10陈翠苹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疫情对策

摘要:谣言传播伴随信息交流产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重大疫情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给疫情防控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结合当时疫情防控状态、社会信息公开、疫情防控科普、受众信息判断、全媒体技术及谣言内容本质分析谣言传播的原因,并围绕疫情防控工作落实、信息公开、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管理法治体系建设及社会心态调整展开谣言控制策略研究。

关键词:疫情;谣言传播;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9-0087-03

一、引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奠定了坚实基础。而随着疫情的发生发展,相关谣言的传播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造成了公众情绪的波动,也给疫情防控带来了阻力。由于社会治理改革和科技创新,谣言种类、形式、内容、载体和传播渠道都发生了变化,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分析谣言传播原因和有效控制谣言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二、重大疫情谣言传播概述

谣言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一般定义是:指在危险或具有潜在危险的模糊情境中未经证实却广泛流传的信息,这种信息可帮助人们了解现状和控制风险[1]。重大疫情让公众处在较高的卫生健康风险中,谣言在全媒体的媒介中传播开来,内容包括防疫举措、病毒预防知识、疫情动态等。为避免谣言传播给抗疫造成舆论阻力,削弱群众在抗疫中的支撑力量,我们在关注谣言表象的同时,更应该思考谣言传播背后的社会治理、公众心理和传播机制。

三、疫情中谣言传播的原因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重大疫情事件中产生的谣言属社会公众类谣言,其产生和传播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

社会心理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群众中普遍盛行的原始精神状态,它包括群众的情感、需要、社会氛围及思潮等心理要素[2]。自重大疫情暴发以来,连续多日确诊病例呈递增趋势,有关专家也无法准确预测此次公共卫生事件发展的拐点,病患医治所需的医疗卫生资源量与确诊病例数之间存在缺口,使得疫情防控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随着网络援助信息的频繁出现以及一些对“因未及時得到救治,亲人患病不幸离世”事件的报道,甚至网上还传出医务人员因感染离世的消息,这种焦灼的信息氛围让公众对自己及家人的健康状态产生担忧。此外,因疫情防控需要,全国各地根据实际的疫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人员出入管控措施,比如“封城”“封村”“封路”以及“大喇叭”广播以驱散集聚人群,这些防控措施在推行初期都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适,对于无法置身事外又无能为力的民众而言,心理和思想上都会产生恐慌、焦虑、怀疑和不安等负面情绪,这些构成了重大疫情中谣言传播的社会心理动机。

(二)信息公开相对滞后

有研究表明,2003年的广州非典型性肺炎事件的谣言传播,有56%的受访对象将谣言盛行的原因归结于政府部门和官方新闻媒介的缺席[3]。在重大社会事件中,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介是最权威的信息提供者,公众希望政府和新闻媒介提供可靠的信息,以消除令人不安的不确定性。可以说,不确定性的存在就是谣言存在的土壤,如果没有权威解释,公众就会自己尝试解释,从而形成谣言。回顾部分地区疫情发展的动态时间轴,不难发现个别政府部门和官媒在疫情信息发布中存在不及时、不全面的现象,发布渠道比较单一,这就降低了信息发布的影响力和政府公信力,公众在了解信息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社会信息和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如果社会信息公开失效,公众必然会对事件的进程产生盲目猜测。

(三)疫情防控科普不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面对病毒感染,医务人员在全力救治病患,科研人员在夜以继日地开展疫苗研发,更有各行各业的抗疫英雄奔走在人民需要的各条战线。然而对于居家抗疫的普通民众来说,他们虽高度关注疫情发展和防控进程,但因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支撑,在对病毒特性的认识和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上可能会出现误区,如果权威的专业机构未及时进行广泛科普,公众就会主动寻求符合个人认知能力、可能正确的信息,并且去相信、去扩散、去实践,从而刺激谣言的产生。如关于病毒传播途径、预防病毒的谣言都是因为公众没有及时接收到权威的科普信息,才促使许多“江湖医生”在线看病,并开出了五花八门的抗病毒偏方。

(四)受众对信息的判断不全面

社会心理学指出:在人群中,人们常常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从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动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这种心理就是从众心理[5]。受网络影响,公众每天都会从各类社交平台接收大量关于疫情的消息,在“碎片化”阅读过程中,信息“受体”往往对信息的发布源和内容真实性缺乏科学的认知和判断,但由于个体信息需要、安全感、归属感以及自我认同的需要,公众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发一些信息,在群体性的口口相传中,带有煽动性、盲目性和欺骗性的谣言就会广泛流传。比如李文亮医生事件,2月6日晚,当身患新冠肺炎的李医生正被实施抢救时,网友就纷纷发布和转发各类表达对李医生不幸离世的惋惜、哀悼、怀念和不平的文章,但李医生实际病逝时间是2月7日凌晨。由此可见,从众心理下集体行为反映出公众不能有效地依靠个体自身对虚假信息的传播进行鉴别,成为谣言四处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自媒体的持续发力

自媒体无疑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并逐渐成为危机事件中的发声主角,成为舆论场的领跑者。自媒体的发展和升级一方面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流畅性;另一方面,因传播主体复杂化和传播平台多样化,“信息把关”相对薄弱,因此各种信息之间的交互影响和矛盾发酵而产生的副作用就不可避免,谣言产生和加速蔓延就是典型的副作用之一。重大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关于疫情的信息在全媒体环境下快速流通着,各类谣言也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朋友圈、微博、QQ群、论坛以及个人公众号到达更多的受众。相比于传统媒体,目前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个人或群体都可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这就可能导致信息筛选的漏洞,信息的追溯证实面临着严峻挑战。此外,信息的“供体”和“受体”之间,不同传播平台之间的相互影响,导致了信息的强化和发酵,特别是网络社区、论坛和博客等平台,信息通常不经授权,无须注明出处便可以随意转载,这使得谣言证实和控制更加举步维艰。

(六)谣言内容自身的吸引力

谣言的传播需要信息源、载体、受众和外部环境,这些是谣言传播的客观要素,而谣言传播中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谣言的自身吸引力,这是指谣言内容与受众的心理需求之间有很强的匹配度,促使受众心甘情愿地去散播谣言,成为谣言的“中转站”“加工厂”甚至是直接制造者。

总结疫情引发的谣言性质,可简单分为两类,第一类谣言可理解为与疫情防控有着正向关联性的谣言,如病毒知识科普、病毒预防方法介绍、抗疫先进事迹宣扬等。这类谣言映射了公众对疫情防控美好进程的期望,他们愿意相信未经证实的、“有用”的信息,进而积极地散播,因为这类信息一旦真正发挥了作用就会惠及更多民众,在满足自我心理需求的同时,也展示出“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的公民正义感和道德担当。另一类谣言可理解为与疫情防控有着负向关联性,如政府部门的疫情防控工作失职、医疗卫生部门对感染患者处理不及时等谣言。这类谣言表面上表达了公众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害怕、愤怒的情绪,实际上则是借此机会宣泄对社会治理的不满,并且希望通过传播谣言去放大自己的心理感受,让更多的公众去响应,所谓“爱哭的孩子有奶吃”,此时舆论监督被错误地用在了公众个人情绪宣泄和心理诉求的回应上。由此可见,谣言内容本身的情绪色彩和立场取向成为公众传播谣言的有力推手。

四、控制谣言传播的对策研究

在重大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寄生于网络载体的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这不利于疫情防控期间社会环境的稳定。基于疫情事件中的谣言种类和传播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形成控制对策。

(一)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责任,保障民生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6]。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在防控吃力的关键阶段,人民群众对疫情防控的关注度有增无减,为安抚群众心态,引导人民积极配合疫情防控攻坚阶段的各项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需全力落实疫情防控的各项责任,将人民的生命健康损失减少至最低是核心要求。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当全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有序恢复生产生活,公众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整个社会心理逐渐走向冷静与和谐,种种网络谣言也会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人们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正如安宁和谐的当下,所有大街小巷恢复至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曾经不安的人们再也不会不假思索地转发一条“封城”消息或关注一个描述病毒“超级传播者”的公众号。

(二)完善权威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社会信任

研究表明,公众缺失专业的判断力,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重大危机事件中,他们很难做到辨别信息真伪,因此谣言控制还需要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完善权威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社会公信[7]。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要保证疫情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防止公众的误听、误传、误读和误解。除信息的透明度,政府部门也要注重信息的到达率和接受率,即信息传播效果,因此在官方网站发布的同时,可通过社会化的渠道让有用的信息覆盖更多受众。这些举措都在相关平台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比如“丁香园”公众号發布的实时疫情动态,让公众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疫情发展情况,那些未经证实的谣言也就不攻自破。当然疫情统计数据的权威发布只是信息公开的一部分,另外涉及疫情防控的科普知识、感染病患的活动轨迹、全国联防联控的动态、国际化援助等信息,也需要多渠道及时发布,帮助公众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三)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众媒介素养

谣言传播的主要载体是互联网,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众网民的媒介素养至关重要。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个体能够理性认知媒介,正确分辨和解读媒介信息并有效利用媒介为自己的正常生活服务的能力[8]。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网民,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接收和传播信息效果的好坏,如果不能理性阐述观点和发表评论,就很可能成为网络舆情势力的一颗棋子,成为谣言传播的“接力棒”。就新冠肺炎疫情而言,公众在接收信息时,首先要保持科学客观的心态,要思考信息发布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信息内容之间的利害关系;其次要强化网络主人翁意识,对于负面不实言论要及时去求证辟谣,积极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和健康;最后,要加强教育学习,提高自身对谣言的免疫力,做到“不造谣”“不信谣”和“不传谣”。

(四)健全网络管理法治体系,做好舆情管控

法律是社会关系有序化的重要保障,网络不应成为法外之地。针对疫情谣言的传播,健全网络管理法治体系,做好舆情管控是对谣言传播的强大约束。具体来说,面对重大疫情谣言的传播,首先,要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形成正式的管理细则,一旦发现严重的谣言事件,就要对散播谣言的责任主体启动处罚机制,以便产生威慑作用。其次,要拓宽网络监管和谣言信息举报渠道,结合适当的激励措施,动员公众积极举报关于疫情的谣言,引导他们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良好生态。最后,相关媒体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发布的“把关作用”,做到信息发布源的真实、透明和权威,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谣言识别和辟谣的快速响应机制,全方位开展重大疫情信息的官方辟谣、警情辟谣、疫情辟谣、防护辟谣和政策辟谣,让一切苗头性谣言信息止于治者和智者。

(五)提升社会心态调整能力,开展心理服务

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个人进步、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和行为动力。要坚持主动引导、及时引导、深度引导,着力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塑造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9]。突发的群体性危机使社会秩序变得相对混乱,公众对自身及现实社会所持有的较普遍的社会态度、情绪情感体验及意向等心理状态产生动摇,疫情谣言传播也就应运而生,因此,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社会心态调整能力对控制谣言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群体事件中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消除群体间隔阂,建立平等的交流沟通路径,可以缓解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压力[2],不盲目跟从信息,避免谣言传播。此外,政府部门需要完善其与民众的沟通途径,重视民意调查,在疫情防控中化危为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控制谣言发生和传播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

根据国家卫健委2月2日发布的《关于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的通知》,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求相关部门在原有心理援助热线的基础上设立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此外,各高校也纷纷组建了疫情心理援助服务团队,进行线上线下咨询服务,咨询对象包括全体师生、抗疫一线医务人员、有因疑似而隔离的病患,还有疫情期间坚持在岗的后勤保障人員等。无论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还是共情有爱的心理疏导,都引导公众以平和冷静的心态对待重大疫情中的谣言,用高尚的媒介素养传递战疫必胜的信心。

五、结语

重大疫情中的谣言传播,是突发事件带来的实时社会民众心态的体现,也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必然结果。基于疫情防控的现实需求和网络谣言管控的长远目标,政府部门“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立场、主流媒体“意见领袖”的角色发挥、广大网民良好的网络素养、网络环境的法治管理以及民众社会心态的调整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彭晓哲.谣言传播的情境、内容、传播者与受众特征及相关认知神经科学研究[J].心理科学,2018(4):916-921.

[2] 周晓咪.群体性事件中社会心理分析研究综述[J].社会观察,2018(2):84-89.

[3] 徐晖明,严三九.广州非典型肺炎事件中的流言传播[J].新闻大学(4):36-43.

[4] 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3.

[5] 试论从众心理与思想政治工作[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7(1):31-32.

[6] 习近平: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10.

[7] 肖家鑫.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漏洞百出却仍转发无数[N].人民日报,2016-01-20.

[8] 周高琴.微信谣言传播的心理动因与应对策略[J].传播与版权,2018(7):178-181.

[9] 余谓之.着力塑造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N].学习时报,2019-05-24.

作者简介:陈翠苹(1988—),女,安徽安庆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疫情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疫情中的“梦境”
疫情中的我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走,找对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