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观点
2020-09-10
古往今来,教育从来就不是就教育论教育,而是把教育问题同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研究员罗容海撰文称,如何让未来的主人翁更具有服务能力、更具有家国情怀、更具有世界眼光、更具有创新思维,更好地为党和国家事业服务,1732万人民教师肩负着光荣使命,任重道远。(《光明日报》 9月10日)
严管厚爱结合,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党员干部有畏有为。
——日前,湖南省湘潭市纪委书记胡卫兵撰文称,对于干部成长来说,严管是厚爱的前提,厚爱必须以严管为基础,只有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人民日報》 9月21日)
餐饮浪费是道德问题,也是法治问题,反对浪费需要法德共治。
——日前,《法治日报》发表评论,反对餐饮浪费,要通过法治与德治的协同配合,在全社会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共同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法治日报》 9月1日)
推动党内法规建设,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日前,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宋雄伟撰文如是说。(《中国社会科学报》 9月10日)
党员干部越是敢于接纳诤言,越能赢得理解和信任;越是善于接受批评,越能赢得威信和敬重。
——《中国纪检监察报》评论员杨祚松发表评论称,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缺乏闻过则喜的修为,往往是闻过则怨、闻过则辩,甚至闻过则怒。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批评,实乃讳疾忌医。(《中国纪检监察报》 9月2日)
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
——天津大学教授孙兰英日前撰文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之策。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人民网 9月22日)
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谢伏瞻日前发文称,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发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求是》 2020年第18期)
身为党员干部的配偶,理应当好“廉内助”。
——近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原区委副书记、区长方庆建家风不正,与妻子夏某上演贪腐“夫妻档”的案情,引人关注。《中国纪检监察报》评论员罗正然如是评论。(《中国纪检监察报》 9月2日)
我们行事既要讲规制、守章法,又要敢于在进行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上积极主动,大胆探索。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康有撰文称,“中国之治”本质上是“制度之治”,新时代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光明日报》 9月14日)
推动调查研究走向深入,要“身入”基层,放下架子、扑下身子。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进华发文称,推动调查研究走向深入,要亲自察看、亲身体验,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了解民情民意、问计于民。(《中国纪检监察报》 9月15日)
工作上会退休,但监督不会“留白”,党纪国法“不休”。
——纪检监察机关近日通报了数起已退休干部接受审查调查消息,引发舆论关注。中纪委网站发表评论称,退休不等于“平安着陆”,无论是谁,只要涉嫌贪腐,不论躲到哪里,不论在职还是退休,都难逃法纪惩处。(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9月8日)
处分决定执行中容不得“打折扣”“打白条”。
——日前,中纪委网站发表评论称,党纪政务处分决定不是做出了就等于完成,也不是送达了就意味着执行完毕,还需要把处分决定按标准规范执行到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9月2日)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
——吉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惠发文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循环的重要节点,通过持续改善民生,稳预期、扩内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协同推进。(《吉林日报》 9月14日)
报答人民的恩情,最根本的还是用实事好事说话。
——日前,《中国纪检监察报》刊登评论员桑林峰文章称,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上民生项目,多搞惠民工程,才能让群众打出“高分”。(《中国纪检监察报》 9月17日)
“形象工程”的背后往往潜藏着“腐败工程”。
——有的地方在城乡建设中热衷花重金“移石造景”。对此,《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为求巨石、名石不惜公帑,自古便备受争议,现代社会更不可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城市建设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有限的财力优先用于民生改善。(《人民日报》 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