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全英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20-09-10李倩倩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模式改革互联网+教育互联网

李倩倩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信息化、国际化已经成为新常态,加强全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日益重要。基于此,本文从学生、师资、课程设计和教材使用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国内高校全英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相应对策,以响应“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号召,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互联网;全英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3;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2-0150-02

2018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精神强调了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而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国际化已经成为新常态,加强全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备受国内高等教育的重视,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暨南大学等都已逐步开展了全英教学的研究,华侨大学更是以国际商学院为平台,推开英语授课,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为侨服务,最终实现“特色兴校”、“人才强校”。

事实上,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曾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校应该积极开展全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要求,但不可否认,全英教学在我国的本科教育中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蔡芸(2001)基于英语授课的必要性,探讨全英授课的可实现性,并提出了全英教学实施的现实条件。余卫华(2003)将内容教学法和双语沉浸法相结合,通过实证调查指出国内高校全英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谢英东(2005)结合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实践,专门研究影响该专业全英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郭桂杭(2009)从双语授课角度剖析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强调双语教学对实现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意义。王昊翔(2014)分析了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在全英教学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蒋洪新(2018)明确提出应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国外语教育改革”。张艳丽等(2017)强调了智慧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可运用学习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包括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在内的多元互动、个性化的学习内容。由上可知,近几年来国内专门研究更倾向于大学外语教育,而非全英教学,结合“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要求,本文通过发掘目前全英教学模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讨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全英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1]。

一、全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全英教学的适应性不足

严格意义上来说,全英教学在教材、课堂、作业和答疑等各教学环节都应采用英语,给学生营造全方位的全英教学环境,这就对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不仅如此,考虑到全英教学不是外语学习,除了克服语言障碍之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点尤其是重点内容的理解难度,考虑到学生参差不齐的英语素养,势必会影响学习效率,最终降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或出现以下情况:有些学生要求老师重点内容用中文重复讲解,或是先用中文解释专业词汇;有些学生因为听不懂跟不上课堂节奏;有些学生直接看中文教材,放弃英文教材等。显然,如果养成学生仍然依赖于中文讲解、中文教材的习惯,就违背了全英授课的初衷,使全英教学徒有虚名;但如果单纯追求英语授课,又达不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最终,老师与学生皆陷入了一种两难困境[2]。

(二)课程设计系统性和合理性有待完善

1.课程定位不明确

将全英课程错误定位为专业英语课程,英语学习为重,专业学习为轻,忽略了全英教学以专业学习为目标、英语为工具的本质。

2.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全英教学要兼顾好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两个方面,从专业学习角度,要合理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先修课和后修课;从英语学习方面,要考虑到“语言学习的延续性”。国内高校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全英教学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的问题有同一专业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统一,低年级与高年级课程学习缺乏连贯性等,给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带来负面效应。

3.教学目标不清晰

正是由于课程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所以既不利于学生对全英教学的接受度,更不利于实现通过全英教学使学生掌握各学科国际前沿理论知识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教材本土化不够充分

目前大多数高校全英教材采用的都是各国内出版社的影印版教材,降低了教学成本,但这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第一,国外教材无法完美匹配国内学科要求,即使是相同专业,由于国内外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等的不同,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比如金融学专业,国内高校需要学习《证券投资学》,但国外相关专业没有同名课程,当然也就无法找到相应的影印版,如果以其他类似教材替代,例如《投资学》,又会带来缺少部分知识点的问题[3]。

第二,不少国外教材厚重难懂,不仅内容非常多,而且难度较高,并不适合国内本科教学,简单的拿来主义,必将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迫使学生先学习相应的中文配套教材再使用原版教材,增加学习负担。

第三,国外教材水土不服。比如《会计学》,不同国家会计准则、配套法规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而绝大部分学生未来应在国内工作,如果教师仅仅以国外教材照本宣科,使学生对国内情况知之甚少,那无疑将影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转化及应用。

(四)教学模式多元化不足

很多高校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基于多媒体的教师课堂单向讲课方式,课堂互动因为需要英语回答,明显加大了学生回答的难度,不少同学选择中文回答,这又不符合全英教学的目标。此外,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全英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微信、慕课等智慧教学工具利用率很低。并且,教學方式也不够多元化,“线上”与“线下”教学方式的展开和配合都不足[4]。

(五)师资实力有待加强

全英教学要求配套师资在专业教学和英语交流两个方面都具备较强的素质和能力,虽然全英教师大多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具备足够的英语阅读、课堂素材制作的能力,但在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英语授课经验方面都有待提高,无法灵活运用英语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与学生互动,甚至有的教师完全依赖课件、课本,充当了课堂“复读机”,而不是授业解惑。

二、改革全英教学模式的措施

(一)改善全英课程体系设计

一方面,明确课程定位,即明确全英课程的首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非英语提高,教师应以专业教学为核心任务;另一方面,保证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1)基于学科要求,设置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保证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和合理性;(2)循序渐进,对于一年级学生,可先开设中英文结合的双语教学专业基础课程作为过渡,以金融学专业为例,可向大一学生开设金融学概论课程,自二年级开始,采用全英授课。

(二)推动课堂教学方式变革

基于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掘学生潜能的出发点,与“互联网”结合,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具体举措有:(1)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提升学生学习深度。“线上”教学资源既可以由授课教师自己制作,也可以通过现有的在线课程,比如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进行资源共享。“线下”应以学生为中心,推广“对分课堂”的教学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以讲授框架和重难点开头,以分组讨论和教师答疑为结果。(2)构建学习全程评估管理系统。对于“线上”教学,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小程序对学生进行在线测试;对于“线下”教学,可通过小组汇报、作业提交、答疑反馈等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三)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建设

最大化利用快速发展的网络资源,加强教育信息技术资源建设,打破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一方面,支持学校建设完善的数字图书馆,精品在线课程、慕课中的全英教育资源,并鼓励与省内、国内甚至国际的优质全英教育资源建立共享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各专业学习需要,比如经济学专业,可建立股票期货投资、商业银行经营等虚拟仿真实验室,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5]。

(四)务实国际交流合作

将本科教育与国际化认证教育相结合,比如ACCA、CFA认证,打造全英教学的金字招牌,明确全英教学定位,提升全英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激励学生对全英教学的肯定,最终有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培养其成为综合型、实用型人才。

(五)塑造全英教学师资队伍

基于外文教材,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设计本土化全英教学资料。全英师资的引进与培养。一方面,“线下”引进,既可以长期聘用外籍教师,也可以与国外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按课程或学期短期引进师资;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教育资源的共享,达到全英教学目标,克服外籍教师短缺的困难。除此之外,还应注重国内教师全英教学能力的培养,塑造本土化全英师资队伍[6]。

三、结语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之下,以互联网、云计算等为特征的信息社会的发展,将促进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内容的日新月异,带来学习和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将全英教育做大做强,不仅响应“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号召,更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蔡芸.对全英教学的看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1(4):36-38.`

[2]郭桂杭.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0):90-92.

[3]王昊翔.“操作系统”全英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12):266-268.

[4]蒋洪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中国外语教育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3):419-420.

[5]张艳丽,孙中玲,张德胜,于春芳.基于大数据的外语智慧教育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12):63-68.

[6]陈岩峰,徐露.全英授课教师教育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人才,2009(6):90-93.

(责任编辑:李凌峰)

猜你喜欢

模式改革互联网+教育互联网
拓展训练下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现代高职院校教研活动改革与创新探讨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变被动为主动”机械类工程图学课程作业评价模式改革与应用实践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