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避害,拯救高校课堂“手机低头族”
2020-09-10曾翠清
曾翠清
摘 要:“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高校一些学生,任课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他们却津津有味地用手机社交聊天、玩游戏,乐此不疲,长此下去,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业及身心健康的发展。此种现象应当引起高等教育者及学生本人重视,找出源头,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拯救高校课堂“手机低头族”。
关键词:“课堂手机低头族”;趋利避害;拯救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2-0031-02
在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手机随时随地能上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笔者采取问卷形式对泉州四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大学课堂上,不少学生热衷于用手机上网,对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视而不听,大学的课堂纪律和教学质量正在受到严峻的考验。
一、大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上网成为普遍之风
所谓的高校课堂“手机低头族”就是这么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管老师多么卖力地讲授,他们把手机藏在课桌下偷偷追电视剧、沉迷游戏、刷刷朋友圈、玩网络购物;更甚者,有些学生明目张胆地在课堂上戴耳机听音乐,走出教室接听电话……“上大学费流量,不费脑子”,课堂“手机低头族”似乎悄然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并在一些高校盛行。不少学校将其视为“洪水猛兽”,绞尽脑汁加以控制:有的学校在上课前要求学生把手机上交到指定位置,如若违反规定,一旦被发现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有的干脆安装信号屏蔽机、上课期间直接断网,强制断绝手机的应用;有的学校出台“教师负责制”,如果发现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的人数居多,而任课教师却“熟视无睹”,学校管理部门将根据玩手机人数的多少,按照教学事故来对老师进行处罚……笔者借由调查发现,这些略带强制性的“限行”措施,短期能有一定的成效,但治标不治本,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又会找到相应的解决之道,课堂“低头”的窘况又会死灰复燃[1]。
二、高校“课堂手机低头族”频频出现有如下成因
在大学校园,手机上网已然成为一种常态。一方面,手机方便大学生接收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与社会的交往联系更加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手机上各种丰富多彩的资讯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态度、学习方式影响极为深刻。现今网络的诱惑势不可挡,高校教师及管理者不能一味采取抵制的态度,而应该深入一线调查,倾听同学们的心声,理性思考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在手机运用问题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变害为利,促其身心健康发展。笔者根据调查发现学生上课玩手机,一定有其内在因素,但更多因素取决于外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从学校层面上讲,校风管理涣散。在调查中发现,如果学校管理严格,实行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考试中要求比较严格,学生感受到学业的压力及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课堂上“低头”的现象也会随之减少。相反,如果学校贯彻的是“严进宽出”的政策,平时课业负担小,学生无需在学业上付出太多精力就能顺利通过考试,就会间接导致部分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上课老是心不在焉,学习要求“不挂科”就行了,久而久之,有些同学就会有样学样,在课堂上玩手机的人数也会逐步增加[2]。
第二,从教师层面上讲,教师讲课内容缺乏吸引力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在问卷中,课题组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上课玩手机”。75%的同学回答是:老师上课的内容乏味,听着想睡觉,没什么意思;或是老师讲的内容没啥用,不听也可以考试;还有同学认为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局限性太大,无法吸引自己而才玩手机。选择在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上玩手机的同学占很大一部分。至于学生玩手机的目的,大部分同学就是随意浏览网页,或者和朋友聊聊微信,还有小部分人追剧、看视频、购物、玩游戏。调查中72%的学生仍旧希望老师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讲课的内容有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吸引自己的注意力,帮助自己摆脱课堂“低头族”这一群体,真正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
第三,不同年级的学生课堂上“低头”程度也不尽相同。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低头程度最严重。大一新生心智尚不成熟,刚刚远离父母,脱离高中严格的教育管理,对于自主管理的大学课堂,很多学生一下子不懂得如何去把握。还有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自我管理和學习的习惯,缺乏自律意识,没有意识到大学课堂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如果任课教师管理松懈,手机就轻而易举地“入侵”大学课堂。
三、因势利导,拯救高校课堂手机低头族
21世纪是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高等教育是社会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场所。手机已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其获取形式多样信息的重要媒介,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受其影响。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不能追求只从外在形式上要求学生不在课堂使用手机,而是要研究和探索一个全新的思路,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个度,学会健康使用手机,取其优点,避其害处,真正从源头上杜绝高校“课堂手机低头族”。
(一)学校应规范管理,形成良好教学局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根本保障。管理者要切实把学校制度建设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以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开展工作。学校应该成立教学督导队,每个时间段有专人负责督导各个班级学生的课堂纪律,对于那些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聊天、追电视剧、沉迷游戏、刷朋友圈的同学应履行相应的惩罚制度。同时学校相关部门要重视成绩考核,这是学生了解自己是否掌握知识,学习方法是否正确的一种有效的考量,也是提高课堂听课效率的一种手段。通过制度保障学生学习效果,让学风更加浓厚。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引导学生听课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互动当中,让学生能准确把握老师课堂上教授的知识重难点,不但提高了课堂听课率,也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学校应下气力狠抓考风考核。任课教师考试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为依据,考试重点突出,目的明确,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在监考程序上,学校应严格要求每位教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监考,杜绝一切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考试风气,让作弊之风无处容身,让考试的公平合理成为常态。校领导更应以身作责,秉持严进严出的校风,以优质高效的管理,形成良好教学局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师应变堵为疏,把学生手中的手机从“玩具”变成了教辅工具
第一,任课教师应确实履行好为师之责,严格管控课堂纪律。当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时,任课教师若是以“无视”及“宽容”的态度熟视无睹,此种“心慈手软”的处理方式实则是对学生的纵容,是教师行为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二,要关注到大学生是成年人,具备约束和控制自我的能力,兴趣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作为教师,让学生学会合理地处理课堂与手机使用的关系,采用变‘堵’为‘疏’的教育思路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通过智慧课堂的构建,把教师授课及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智能终端设备最有利的地方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平台、无限扩大课堂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借助智能终端在课堂上实时展现所有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教师也可以在智能终端对学生进行限时提问,每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在手机上作答,答案会自动反馈到总平台,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并给予引导,教学更具备针对性。同样的,学生在学习上有疑问或者需要寻求老师的帮助,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提交至在线平台,任课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图像数据直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疑问,对自己的教学及时总结反思,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的价值。学科授课形式借助课堂教学技术的“先进武器”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加、积极性得到发挥、情感体验得以激发,提升课堂参与广度、深度、活跃度。当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将手中的手机从“玩具”变成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辅助神器,这既是老师个人的成功,更是教育的成功[3]。
(三)学生个人应加强自律意识,巧用时间管理,形成自我约束
所谓自律,就是无需旁人的监督,自己心中有规范及准则,并能自我严格遵守。而在行为效果论中,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发挥的效用最明显。因此,大学生应加强自律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时间监控,形成时间效能感,清楚认识到课堂上“玩”手机对自己学业的危害性,改变过度使用手机导致时间荒废的状态,养成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对于那些有明显“手机依赖症”的同学,可以自觉主动地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及监督,通过时间管理给自己制定目标,形成自我激励,增强学习的动力,抵制诱惑,改变玩物丧志的状态,减少手机娱乐时间,绕开“手机时间黑洞”的危害,逐步帮自己克服手机的控制,以健康、文明的心态使用手机。
四、结语
总之,青年大学生处在时代的前沿,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同时青年大学生也正处于易塑造时期,尚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比较容易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沉迷手机而影响学业。因此,从源头上帮助学生端正态度,正确使用手机,让其变害为利,辅助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是学校、教师及学生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陳亮.手机使用对高职生课堂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J].职教通讯,2015(32):38-40.
[2]蔡雪珍.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46-47.
[3]邵思云,胡迪.手机等新兴电子产品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扬州大学为例[J].广东经济,2017(20):271.
(责任编辑: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