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民国文献的现状与保护

2016-02-22宋一梅

科技视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拯救

宋一梅

【摘 要】民国文献可分为民国图书、民国期刊和民国报纸等形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目前民国文献由于主客观等原因,损毁严重,馆藏现状触目惊心,拯救与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本文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改变观念、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的拯救措施。

【关键词】民国文献;馆藏现状;拯救;刻不容缓

1 民国文献的馆藏现状

1.1 历史价值

民国文献的出版和发行量规模空前,这是受当时出版业和新闻业的进步和迅速发展所影响。这些文献对研究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历史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统计数字表明,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达12万种之多,当时还有众多省级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也出版和发行了大量图书,这样全部算起来估计图书总量可达近20万种。民国时期的期刊也达两万多种。对学界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民国文献涵盖了图书、报刊等十几种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珍贵的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比之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盛况,民国时期的学者学术成就毫不逊色,这一时期古今中外交汇、新旧思想碰撞,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学术著作,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第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奠基之作,对我国近代新兴学科的创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当时大量发行的全国性公开出版物,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至深,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各地方出版的史、志、档案等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民国时期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2 馆藏现状

民国时期虽出版了十几万中报刊书籍,但如今这些杂志或成了躺在图书馆里的古籍,或零散地流传于民间,各级各类图书馆对民国期刊的具体数量种类摸不清,存放环境恶劣,导致民国文献酸化损毁加剧,各馆对其缺乏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即使有些馆开展了一些保护措施,但进展极为缓慢。以我馆为例,虽然把民国线装书籍与古籍存放在同一书库,对部分相对完整的民国期刊整理了目录数据,但是大部分民国期刊和报纸还堆在期刊库的角落里,与明清古籍书的境遇有天壤之别,很多期刊报纸已经严重发黄、发黑、虫蛀现象到处可见,一些文献一半的面积上有蛀洞,还有些文献上的蛀洞甚至像筛子一样布满全卷。除此之外,更有许多文献被老鼠啃咬过之后,轻轻拿起文献,上面的碎末就会纷纷散落,这些文献根本无法碰触。一些文献也因为霉斑遍布已经很难辨认上面的字迹了。

这种情况不独我馆存在,绝大部分图书馆的民国文献因为种种原因还未整理编目仍然散露在没有恒温恒湿条件,既不避光又不防尘的书库中,和现代的普通图书享受同等的待遇,这样的保存状况致使绝大部分民国文献的纸质脆化、散页、破损等情况极为严重。

2 民国期刊的早衰原因

2.1 主观原因

影响文献保存寿命的重要因素是纸张的酸性。如果纸张呈酸性,文献即使保藏条件良好,也无法抑制纸张的老化、变质、损毁。民国时期,我国大多数造纸厂采用亚硫酸盐制浆法造纸,其含酸量达到6%-10%,这样高的酸度致使文献极难保存,因此民国时期文献的破损程度也便更为严重。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出版业从手工造纸向机械造纸、由传统印刷向机械印刷的过渡时期,采用的是双面印刷和相对落后的机械装订工艺。低级印刷技术和粗陋的装订方式,使得书页的内侧文字紧贴装订处,稍一用力展开,书就很可能从中折断,这样的装帧工艺极易造成书籍的破损,并且如果损毁了一页纸,那就缺失了两面的文字内容。

2.2 客观原因

民国文献保护最主要的障碍就是保护观念滞后,在很多图书馆,对民国文献不够重视,几乎没实施过任何的保护措施,加快了这些文献的老化和损毁。为更好地完善和保护中国千百年来留存的各种文献资料,国家启动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和“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等的工程计划,然而,在这些保护工程计划中,民国文献被排斥在外,其保护一直没有得到项目、资金的支持。民国时期战乱不断,战争及社会动乱对这一时期文献的损坏也是致命的。经历了数次战争的大批民国文献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文献的保护还要有专门人才来实施,目前各馆几乎没有民国文献的专职管理者。这种种客观原因,都导致民国文献损毁严重亟待保护。

3 民国期刊的抢救措施

目前民国文献保护最重要和紧迫的工作就是去酸化处理。国外图书馆对文献的去酸化处理工作有三十多年了,其技术也日臻成熟,并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做去酸化处理的全套设备价值三千万元人民币,处理一本书要花费几十美元,因此,去酸化处理图书的费用是非常昂贵的,这样高的价格不是普通图书馆所能承受的,目前我国各图书馆均没有能力做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我们所能做到的是,改变以往民国文献不是古籍的观念,把对民国文献的保护提到议事日程,并且严格控制民国文献的储藏环境,延缓文献老化的速度,积极地进行有效的修复性保护和抢救。

3.1 改变观念

保护好民国文献的前提是形成全民对民国文献的保护意识,养成爱护文献的自觉性。从2005年开始,曾有多家媒体对国家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的收藏、保护和利用情况进行采访,《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等报纸相继刊发关于此方面的新闻,并在随后的几个月中有多家媒体报道了相关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娱乐信报》分别以《我国民国文献已在断层边缘》、《詹福瑞:着力抢救民国文献》、《国图馆长建议抢救民国文献》为题多次进行报道。这些报道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民国文献保护的重要性逐渐为世人所知,各级各类图书馆开始针对民国文献展开一系列的保护和抢救工作,由此对民国文献整理的重视也从宣传阶段转向了实施阶段。

3.2 原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是通过改善其存放条件与环境加以保护的方式。首先是完善保存条件,恒定温度、湿度、避免阳光直射以及做好降尘预防鼠虫害等工作,这是改善民国文献存放的可行性措施与方案。由此我们将书库温度设定为17~21℃,湿度保持在46%~56%之间。为避免阳光照射,我们采用物理隔绝手段,譬如,安装百叶窗加装遮光窗帘等。降尘除尘方面,我们通用的方式方法,除建筑物本身密缝隙外,我们还安装了空气滤清器,以净化沙尘、霾、工业废气等对藏书的腐蚀与侵害。至于鼠虫害的预防,我们既借鉴传统做法,如使用芸香防腐防虫,同时也采用现代的电子产品防鼠防虫,效果显著。

3.3 非纸质性保护

非纸质性保护是指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对民国文献进行翻拍或信息采录,翻拍是指采用摄影摄像技术,把原来的典籍转变成影像资料储存保护,也可以将文献复制多份分别存放保护,同时还能为更多的需求者提供查阅服务;信息采录是指将民国文献转变成数字信息储存在大型服务器的硬盘里,也可以刻成光盘分类存放,经过以上储存方式的转变我们就能更加有效而久远地存放和更广地使用这些民国文献。

非纸质性保护还可以作为数据库资源为所有需求者提供服务,譬如,依托网站增加远程服务项目,各类不同层次的注册用户可以方便便捷地获取其所需的专业性特强的典籍资料。这样既能很好的保护民国文献,又能替代地完成纸质资料难以承受的日借阅海量。从而实现民国文献的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的。

目前,民国文献网络数字化资源已经非常可观,随着业界对民国文献数字化认识的提高,民国文献数据库资源的服务特色会受愈来愈多的读者与客户的青睐。

【参考文献】

[1]瞿剑.抢救民国文献迫在眉睫[N].科技日报,2005-02-05(3).

[2]施芳.文献历史会出现“民国断层”[N].人民日报,2005-02-07(11).

[3]施芳.67万件民国文献亟待保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02-08(4).

[4]新闻媒体关于国家图书馆的报道情况[EB/OL].[2010-06-06].http://www.docin.

com/p-12776082.html.

[5]张玉文.民国文献的价值[J].图书馆学刊,2012(6):65-67.

[6]王雅戈,王晋玲,常娥.民国文献整理研究进展[J].图书馆建设,2011(3):15-18.

[7]顾晓宁.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之我见[J].图书馆界,2014(3):12-16.

[责任编辑:王楠]

猜你喜欢

拯救
如何“拯救”初中女生的体育消极心理
日本新加坡抱团“拯救”TPP
早恋女生的依赖心理拯救
威廉·福克纳小说的现实意义
中国企业再“拯救”德国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