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模式分析
2020-09-10邓永恒
邓永恒
摘要:纵观当前的高等教育,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稳定发展的重要推手。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及相关平台能够大幅提升教育资源的传输效率,进而帮助学生更快的成长与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中融合现代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工作的主流发展趋势。本文从辅导员的视角展开论述,思考有关人员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围绕大学生做好思政教育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辅导员;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
无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群体接受信息、传输信息的重要手段。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借由互联网技术演化而来的教学活动更是层出不穷,通过网络载体了解学生的思想,依靠网络技术学习现代思政教育理论,这已经成为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全新的网络格局下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高效发展,借互联网的东风燃起新的教育之火,这是伴随现代高等思政教育活动演化而来的全新问题。
一、互联网技术对当前高等人才思政意识所产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2020年发布的网络使用时间统计表显示,当代25周岁以下的年轻人每天约有2.5个小时消耗在网络交际活动中。在抛出日常睡眠、饮食作息等重要组成之后,这一时间开支不可谓不巨大。当年轻人所推行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也必须做出调整。从线下向线上过渡,从实体向虚拟转变,这是高等教育所必须完成的转型任务。在外界环境的限制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活动开始向着现代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新的进步。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00后,其接触新鲜事物的频率较高,对于新式文化与教育活动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热情,在主观情感上,借由网络技术演变而来的思政教育活动更加能够被学生所接受,教学活动具有更为明显的自由性、开放性特点。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其赋予了每个学生调用信息、调用资源的机会,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学生能够结合网络技术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在教学环境内传播开来,完成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互联网技术依靠其虚拟性、针对性的特点赋予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学生能够作为集体参与思政教育工作,也能重新分散为个体分享思政教育理论,可以说,在保留了思政教育活动的科学性特点的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又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互动、思考的机会,其真正实现了学与用到的一体。在辅导员发起思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结合网络技术的虚拟性、阻隔性特点提出不同的思考问题,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寻求思政教育活动的帮助。
(二)消极影响
在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中,互联网技术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信息传输、教学互动等领域。但在将目光转移到信息技术的消极影响中之后,便不难发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所包含的负面问题更加明显。从学生个体角度来看,其虽然已经成为高等人才,但仅具备学术上、知识上的学习经验,在社会活动及思政教育工作中,其对于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舆论走向缺乏辨别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高素质、但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很容易成为不分子的煽动对象,当消极、负面的信息进入到教学环境中时,学生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信息所蛊惑,从而生成错误的思想态度。以当前的“网红浪潮”为例,多年前,学生仍抱有“成为科学家”“成为医生”的伟大梦想与服务意识,但在“多挣钱”“挣快钱”等“物质至上”理念的冲击下,学生开始将“当网红”“带货”“直播”作为自己的梦想,对于金钱与物质的追求超越了理想。在教育角度来看,网络技术的虚拟化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教学活动的正常推进,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发起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借助网络环境藏匿自己的真实想法,当教师尝试了解学生的思想态度与价值观念时,顾左右而言他、含糊其辞等负面问题依旧时有发生,辅导员根本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第一管理者,如何规避网络技术带来的消极影响,努力发挥互联网的正面教育价值,这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政教育开展模式分析
(一)转变师生关系,建立全新的互动模式
合教学成果来看,思政教育的最终价值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之间依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中,“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最为常见,作为学生的第一管理者与引导者,辅导员承担着锻炼学生思想素质、锻炼学生情感意识的重要任务。但在教学活动中,强制灌输的教学方法似乎格外受到教师的追捧,其忽略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学习需求与情感意识。当教师与学生的认知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思政教育并不能取得预期中的成果。
在互联网环境下,辅导员必须及时转变自身所扮演的角色,不仅要引导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学”,更要鼓励学生主动去“说”,依靠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双向互动机制落实教学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辅导员可利用微信、QQ等贴近于年轻人生活的社交平台开展教育交流互动,以此来提升思政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在交流环节,辅导员可针对某一社会现象提出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如“网红带货到底值不值得推广”等,鼓励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对于该类带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辅导员的互动目的不应停留在“指导”或“教育”当中,而是应该向着学生的方向靠拢,鼓励学生表达观点,表达个人情感。在学生给出答案之后,辅导员可对学生的答案与观点进行记录,针对问题发起思政教育,对学生的金钱观、价值观进行引导。依靠网络平台将师生关系系转化为朋友关系,学生才能消除对于思政教育活动的抵触心理。
(二)鼓励学生表达,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
傳统思政教育将学生放在一个被动学习的位置,即使学生已经针对有关教学活动提出了思考问题,其在教学活动中依旧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要使学生全面接受思政教育,辅导员必须将学生的思想、情感才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出来,围绕学生给出的有关理论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正视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围绕学生的主动配合落实思政教育工作。
在思政教育环节,辅导员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给出统一的论述命题,要求学生针对命题展开论述。以“中国的有钱人”为例,辅导员可为学生设置这样的情境:202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声明,有6亿人月平均收入不超过1000元,为何各大网络论坛上的“有钱人”比比皆是?贴近于现实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互动热情,辅导员可要求学生在网络中搜集论点,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在学生发起独立探究之后,问题的答案展示在课堂当中:首先,“上层人发言”现象,这是一种存在于心理学中的现象:当某个个体进行发言时,其认为自己的发言必须具有代表性,由此,网络上的富人越来越多。其次,浮躁心理,现代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降低了资本的累积难度,信息传播越快,群众对于贫富差异的了解越全面,不平等心理越明显,越会放大这种“富裕”。学生基于个人的讨论对“虚拟网络环境中的富裕”这一问题进行了陈述,辅导员可及时开展思政教育:从致富的焦虑心理、未来的成长价值等角度引導学生,鼓励学生思考是否只有“挣大钱”才是实现了个人价值。当学生对问题作出回应之后,其思想与价值观正在逐渐发生转变,依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完成思政教育活动,教学工作的落实才能得到新的保障。
(三)反思学习经历,构建全新的成长模式
以往的思政教育活动依赖于辅导员的引导才能展开,学生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表现得比较被动。但在完成思政教育工作之后,学生的反馈、辅导员所给出的建议相互交织,将构成全新的思政教育理论体系,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辅导员不仅要“向前看”,更要及时回顾思政教育经历,将已经积累的教学经验重新应用起来,在全新的角度开展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活动中的热点话题。作为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思政教育以其全面性、针对性的特点承担着的锤炼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任务。结在“青年大学习”、大学生思想教育等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师可在有关教学工作中积累可用的经验,依靠既有的教学管理经验的补充完成教学任务,以此来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辅导员可结合“青年大学习”编制思想政治考核问卷,依靠问题展出有关思政教学活动的相关要求,帮助学生掌握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接受思政教育活动。依靠互联网技术,多个学生能够在同一时间反映问题,辅导员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教育及管理经验,在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过程中以最高的效率解决思政教育问题。
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思政教育活动的顺利落实提供了新的支持。辅导员必须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做好网络技术及相关平台的应用工作,鼓励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思考,以此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学群.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思路[J]. 江西教育, 2018, 1049(27):6-7.
[2]胡娜.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J]. 流行歌曲, 2012, 000(023):P.27-29.
[3]陈春萍, 宋元林, 尹杰钦. 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J]. 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钱国军.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 2015, 000(011):P.5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