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水晒醋 岁月滋味

2020-09-10黄莎莎

乡村地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麦麸曾氏赤水

黄莎莎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醋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必不可少的一味调味品。

幅员辽阔的中国,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饮食风格的迥异,造就了特色鲜明的不同种类的醋。

比如人们最为熟知的中国四大名醋——四川保宁醋、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福建永春醋,同是醋,酸味却各有特点。其中,山西老陈醋,色泽黑紫,酸味醇厚浓烈,一如北方汉子粗犷豪迈,配老醋海蜇等菜最是增色提酸;镇江香醋,黑色略浅,酸香而微甜,一如江南女子的灵动与婉约,配糖醋小排,再默契不过。

其实,除了中国传统四大名醋,在贵州赤水还流传着一种遵循传统古法制醋的技艺——晒醋。

何为晒醋?即是醋醅和半成品醋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日光曝晒,因此得名。

赤水地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山峦重叠,峡谷幽深,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纯净的自然环境为酿造赤水晒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曾氏晒醋景区坐落于赤水市天台山下,山上竹林婆娑,山下绿植丛生,明清风格的晒醋作坊群矗立其间。景区大门翘角飞檐,大门两侧的墙壁上分别书写传统、传承四个大字,未进园区就引发游人对古法技艺的憧憬,好奇将会看到的场景。

进入园区,举目四望,好似一幅山居田园图,郁郁葱葱的草丛间醋缸阵列。每个醋缸都有半人高,一个挨一个,一排连一排。晒露区被划分为几个区域:两年区、三年区甚至五年区。因此,清晰可见有的醋缸被长势旺盛的杂草掩盖,深褐色、浅棕色的醋缸与绿色的青草交相辉映。当获知晒露区陈列着2万个醋缸时,心下涌动一种震撼,古老的技艺与原生态的环境和谐相依。

家族传承,日晒夜露

好醋晒出来。如何制出一缸好醋,掌缸师的作用极为关键。

曾泉霖,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晒醋传统手工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曾氏晒醋掌缸师。

曾泉霖出生在晒醋酿造世家,家族技艺可以追溯至1900年。曾泉霖作为曾氏晒醋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自小受他的叔父,曾氏晒醋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曾任赤水市酱醋厂厂长,贵州省调味品协会评委曾昭彬的悉心教导,学得赤水晒醋古法制作技艺。

曾泉霖与晒醋的缘分也许从出生时就注定了。泉,赤水晒醋需用古井水淋取醋汁;霖,晒醋的1000个日夜少不了风吹雨淋。

曾泉霖小时候,因为父亲在外工作,叔父成为陪伴他成长的人。当时,叔父在醋厂上班,幼时的曾泉霖常跟随叔父去醋厂玩耍。“酸的味道是怎么产生的?”儿时的好奇在曾泉霖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曾泉霖稍长大点时,只要不上学的时间都会去给叔父打杂,一边帮忙搬运原料,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一边畅想着“如果自己参与进去,会酿出什么样的醋?”也许是家族基因中涌动着对晒醋技艺的喜爱与传承,曾泉霖不知不觉中将叔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记在心中。

2000年,国营赤水市酱醋厂因经营不景气解体,叔父曾昭彬承包并建立赤水市之江醋业有限公司,曾泉霖终于有了一试身手的机会。曾泉霖进入枝江醋业公司,开启了自己的做醋生涯。“以前只是看叔父做,我没有亲身动手实践过,其实整个晒醋流程、要领,我已了然于胸。”当曾泉霖着手参与做醋后,叔父曾昭彬在一旁严格督导,经过2年半的辛劳付出,终于酿造了美味。

2003年夏天,当曾泉霖制作的第一批醋开缸后,叔父品尝了一下,当着众人的面并没有说什么。晚上回到家,全家人一起吃饭时,曾泉霖的叔父對曾泉霖的父母讲,

这个孩子还是可以的,我可以放心让他独立去做了。“还是可以的”,简单的5个字,从一向严厉的叔父口中吐出,曾泉霖内心知道,这是叔父对自己的莫大肯定。

此后,曾泉霖就成为曾氏晒醋的掌缸师。“掌缸师类似技术负责人,是大家对你的一个尊称。我也并不将它看成是一种高度,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做了近20年掌缸师的曾泉霖,如今依然保留着最初的工作习惯。每天从赤水市区乘公司班车到公司,第一件事是去生产第一线,查看工人的酿造工艺、操作是否规范,然后在整个厂区走一圈,查看晒露区的醋坛,检查半成品。曾泉霖说,“只有这样做,心里才踏实”。

日复一日的循环投料,365天从不间断,工人酿造,曾泉霖督导。不论寒冬酷暑,回想20年的制醋经历,曾泉霖坦言“蛮辛苦。夏天脸上、背上的汗水哗哗的流淌。”但他又喃喃自语,“你对原材料不认真,它不介意;它对你不认真,你的损失就大了。”

“秘方重要,但也不重要。”对于醋曲的制作方法,曾泉霖表示,书店有很多酿造书,难道看了书的人都会做醋么?显然不是这样,光有秘方也不行,日积月累的亲身实践同等重要。技艺的精髓、要领,温度的掌控,这些都是秘方中没有的,只有长期的实践,才能摸索出来。

比起掌缸师的称谓,曾泉霖说,“我最在意的是做好醋的品质,保证醋的品质,做的更好。”

匠人匠心,缸缸好醋

如何制作一缸醋?

赤水晒醋古法技艺要经过采药制曲、熬粥加药、制作醋醅、入缸封醅、酿晒发酵、淋取晒醋等几大技艺流程。在曾氏晒醋景区,游人可以观摩到这些技艺,我也实地探访了其中的几个环节。

搅拌。在制作车间,一个个半人高的醋缸内,黑褐色的中草药和白色的米粥相混合,咕嘟咕嘟冒着小泡泡,这是醋曲正在发酵。晒醋工人每天都要拿一个类似船桨的工具搅拌醋缸,使缸内的中草药和米粥充分混合,形成醋酸液。

翻醅。翻醅是整个制醋技艺中最繁重而又枯燥的环节。在发酵成熟的醋酸液中加入麦麸并搅拌入槽。每个醋槽里有近两吨的麦麸,全靠人工翻醅,目的是为了让醋酸菌和麦麸充分混合。经过二十多天的翻醅发酵后,就该将醋醅装坛了。

装坛。装坛的要领是紧实、密封。晒醋工人们将一筐筐醋醅倒入缸中,边倒边压紧、压实,最后再用细盐封坛,目的是隔绝空气,避免醋醅霉变。

经过1000天的日晒夜露,麦麸与醋酸菌在醋缸内激烈碰撞,不断调制着醋醅的口感和酸度。

暴晒两年半以上至成熟的醋醅就可以装入淋醋池,用山泉水浸泡滤出醋汁,再经过三个月以上的暴晒,就成为成品醋了。

这个时候,你会恍然大悟。在晒露区内看到的醋缸上盖着瓦罐的,里面盛的是醋醅;而醋缸上盖着斗笠的,里面盛的就是成品醋了。

如何评判一瓶醋?

曾泉霖有自己的方法,一看,二闻,三尝,四感受。看,看醋的形态,将醋倒在小杯子中,轻轻摇一摇,看醋液从杯边流下的挂壁效果,要有一定的浓稠感;闻,就是将醋瓶拿到鼻下,轻嗅一下,是否柔和,是否有粮食酿制的特有香味;尝,就是抿一点在嘴中,探索醋的“魂”。最后一步,就是前面三项做下来后的综合感受。

据曾泉霖介绍,他的祖辈不仅会晒醋、制作酱油,生活中用得到的调味品都会制作,甚至还会做果脯。但到他们这一代就只会晒醋和制作酱油了。比起祖辈的多才多艺,曾泉霖深感古老技艺的流逝。

如今在赤水,除了曾氏晒醋外,黔老翁也是当地规模较大且传承古法技艺的晒醋厂。在黔老翁生产车间,师傅们躬着身子,将醋槽左半边的醋醅一把把的翻到右边。“为什么不用机器?”面对这样的提问,黔老翁负责人表示,工人在翻曲的过程中,不仅是简单翻,还要随时查看,麦麸中是否有结团、粘接的。如果有就要用手碾碎。结团的麦麸被装入醋缸,后期就会产生霉变。

赤水晒醋,就是在曾氏晒醋、黔老翁等醋企的共同努力下,坚守匠心,传承古法,酿造出的赤水晒醋色泽柔和、酸香扑鼻、回味甘甜。

一瓶老醋,一口思念,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光阴的淬炼,赤水晒醋必然有与众不同的味道。(责任编辑/杨倩)

手艺人问答

《乡村地理》:第三代传承人曾昭彬先生,也就是您的师父,对您都有哪些影响?

曾泉霖:无论是做人,还是学艺,叔父都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叔父一生严谨,我记得小时候一大家人围在一桌吃饭,小孩子吃饭无拘无束,夹菜时或许会夹到自己面前菜的另一边。面对这种情况,第一次,叔父会把盘子转过来。第二次,叔父依然会把盘子转来过。如果还有第三次,叔父就会用自己的筷子头敲打我的手。如果吃饭时,有人讲话或者掉米粒,叔父都会瞪一眼予以警示。做事方面,就是一定要小心谨慎。在过去的年代来讲,制醋会用到粮食,如果哪一个环节把关不严,产生霉变,醋坏了,就浪费了粮食。就算是现在,醋坏了,后面会连锁产生巨大的浪费,所以每个环节都必须精益求精。

《乡村地理》:你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曾泉霖:更多的人能吃到我亲手做的醋,接受我做的醋。自己生产的产品被人们接受是我们手艺人最大的心愿、最大的成就和最高的荣誉。

《乡村地理》:对于公司下一步发展,有什么暢想?

曾泉霖:我主要负责生产技术方面,有其他人专门负责公司发展、开拓市场。我们各司其职,各做自己最拿手的事。我主要是保证醋的品质。

猜你喜欢

麦麸曾氏赤水
麦麸喂猪你做对了吗
麦麸喂猪,你做对了吗?
腰腿痛敷麦麸
赞贵州赤水诗四首
赤水市委离退局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
赤水情
读《曾国藩日记》:一日四省
炒麦麸擦身缓解瘙痒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山村除僵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