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2020-09-10罗慧

天府数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计算能力小学数学

罗慧

摘 要:新课程改革政策是新时代社会中应运而出的教学政策,对我国的教育环境做出了积极的改进。在新课程改革政策的教育背景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小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进行培养教育。计算能力作为小学生重点的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小学生的计算教学重视起来。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提升计算教学的效率。本文便是针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计算教学展开的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教学模式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学生对教育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政策的推广实施有效地保障了学生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将自身的课堂模式进行了创新性的改进,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新型数学课堂。计算教学是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体现,优秀的计算能力可以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中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展开培养训练,在多元性的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使小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育意义

数学学科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涯之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而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作为其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为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计算教学模式,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一)计算需要实际化

小学在开展数学教学课堂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能力、想象力等方面的综合数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培养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传统的教学理念摒弃,为小学生开展更为新颖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小学数学教师将计算教学的环节得到了实际化,小学生完成了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转变,提升了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二)计算多样化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计算教学的课堂中应当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指导。小学生在传统的数学学习中自身的数学思维受到了限制,因此教师需要将小学生的思想局限突破,为小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计算教学模式。学生在多样化的计算教学中培养了对计算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是被动的身份,而是教学的主体。

二、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计算知识的基础掌握不足

在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学生对计算知识的基础掌握并不全面,同时学生对计算知识的应用也不够灵活。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时应该注重其计算知识的规律性。教师作为小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需要为学生梳理计算知识的整体脉络,使小学生打下坚实的计算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使小学生形成变通的应用能力。

(二)学生对待计算学习的态度不积极

教师在对小学生开展计算能力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教学问题便是小学生的态度问题。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开展具有趣味性、针对性的数学计算教学课堂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得积极。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一)优化巩固小学生的学习环节

小学数学教师通过优化巩固小学生的学习环节,为小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顺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其中小学生的学习环节主要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两个方面。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计算的问题,交给学生思考。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使课前预习的效果达到最佳。课后复习是教师检验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学生也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计算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解决。通过优化巩固小学生的计算学习环节,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中“100以内的加法”这一课。教师在授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如指导学生将5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重新温习,同时带领学生进行课本的简要阅读。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思考问题,如小明有50个桃子、小红有32个桃子,请问共多少个桃子?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加深了预习的印象。同时课后,教师为学生布置复习的任务,使小学生对100以内的加法有了更为熟练的计算能力。

(二)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倍的认识”这一课。教师可以为小学生进行教学情境的构建。如在动物园中有20只金丝猴、60只猕猴,那么金丝猴是猕猴的多少倍呢?在通过创设动物园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有助于学生积极自主地进行数学的计算学习。

(三)开展课外活动,提升计算应用性

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保障计算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可以为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小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参与,使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保障了计算教学应用性。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中“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课。教师可以将小学生进行分组,每一小组的人数控制在20以内。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跳大绳的课外活动,每摇一次绳便多上来一位学生,最后教师提问学生第1次摇绳到第10次摇绳多了几位同学。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学生对自身的计算能力进行了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学习兴趣,小学计算教学课堂效率得到保障。

总结: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将自身课堂进行丰富的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计算课堂,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茂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方法探究[J].中華少年,2018,(27).110.

[2]李超英.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初探[J].中华少年,2018,(27).44.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计算能力小学数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