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年级加减法“结缘”模型思想

2020-09-10叶科锋

天府数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结缘一年级

叶科锋

摘 要:一年级是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合理选择,把控节奏,逐步培养观察、抽象和归纳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一年级;加减法教学;建立模型

引言:

对于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一直是爱恨交加百感交集:因为10以内的加减法对他们来说几乎是小菜一碟,几乎每一届的一年级学生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都会感觉良好,看起来老师教的轻松,學生学得容易,这样的轻松和容易却让人忍不住思考,我们的一年级数学仅仅是“3+2=5”吗?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需要多一点大胆尝试,还可以借助模型思想更好的促进课堂教学,走向深度学习。

数学建模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其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以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一年级是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学中如何渗透模型思想,初步培养他们的建模能力,保护好他们刚刚萌芽的对于数学强烈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识模型思想,激活最近发展区——犹如故人归

一般而言,数学模型就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像、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2]。就义务教育阶段而言,主要有两种数学模型: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或者转化为现实问题,一个是总量模型,一个是路程模型[3]。

选择合适的背景材料,激活学生已有认知和最近发展区,引起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同时充分挖掘与模型有关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生动、有趣,具有可操作性。兼顾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多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在执教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时《5以内加法》中:

师:仔细观察,树上几只松鼠?又来了几个?

生:树上有3个松鼠,后来又来了2只,一共有5只。

师:表达清晰,声音洪亮!谁还能像这样完整的说一说。

生:本来有3只小松鼠,又来了2只,一共有5只。

师:很好!你知道怎样列式吗?

生1:3+2=5。

生2:3+2=5,这个在幼儿园都学过了,好简单!

师:的确很简单,那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要用3+2=5吗?

生摇摇头,说不出话了。

师:桌上有3本书,又加了2本,一共是几本?

花坛里有3个小朋友,又来2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还能像这样说一说吗?

生1:桌上有3杯牛奶,又端来2杯,一共是5杯。

生2:文具盒里有3支铅笔,又放进2支,一共是5支。

……

面对一年级学生,对于“3+2=5”这个在幼儿园都已经知道答案的算式,他们几乎是一点没有挑战性,甚至是听不下去的。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学,不能将一组数字转化为模型,转化为动态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身边的有形物质,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就成了数字灌输的过程,学生在被动记忆的过程中,无法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再会建模魅力,留足教学空白——新声喜尽闻

学生的思维是跳跃性的、不稳定的,也是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因此要把控节奏,留给学生思考和体会的时间。这是数学课堂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总是担心学生说不出来,总是急匆匆的帮他们说下去,何不耐心一点,等待一下,静待花开。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时《5以内的减法》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走了2个小朋友,自己摆一摆。

师:除了用圆片摆,还可以用画圆圈的方式,走了2个可以怎么表示?

生发表意见后归纳:对,可以画虚线,画斜线,画方框,今天我们先用画斜线的方式表示走了2个(板书:5-2=3)。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的5是是什么意思?2和3呢?..…

师:5杯牛奶,喝了2杯,还剩3杯。也可以用5-2=3。谁还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

生1:5支粉笔,用掉了2支,还剩3支。

生2:5只小猫,走了2只,还剩3只。

生3:5架飞机,飞走了2架,还剩3架

……

师:你还能像这样说说其他的5以内减法的算式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在《5以内的减法》教学中,通过充分鼓励学生完整表述和交流,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训练,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来思考问题贯穿始终。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特别感兴趣的15分钟左右,而且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让他们有目的的支配自己的有意注意,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巧用模型重构,促发深度学习——悠然心独喜

当然,数学建模不是万能钥匙,需要有针对性的用来服务于课堂教学,避免出为了建模而建模。需要结合数学建模的角度,建构完成之后,需要将它返回现实问题中去,重新检验它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契合度,更好的帮助学生初步体验模型思想。

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练习二第1题,想加算减为学习退位减法提供了一个更加便利的方式。

师:出示5+6=□ 4+9=□ 3+8=口

11-5=□13-4=□11-3=口

  11-6=□13-9=□11-8=口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知道了,答案就在题目中,第二个减法算式的被减数就是第一个算式的答案。

生2:这是想加算减,只要知道一道加法算式,就可以知道写出另外的减法算式。

同学们乐此不疲,津津乐道。

师:那你们能照样子再写出几组吗?

生1:3+9=1212-3=912-9=3

生2:5+8=1313-5=813-8=5

生3:我还能写出一道更难的!

20+19=39 39-20=19 39-19=20

师:厉害,那如果我告诉你79+20=119,119-79=?  119-20=? 你会吗?

生高高的举起了手,涨红了脸,喊着我会我会!1000我都会!……

这样的尝试再写,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在观察中分析,一步步的形成表象,并在仿写中初步建立模型,思考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之间的关联,紧接着老师提高了难度,搬出了没学过的难题,学生都能迎刃而解,模型的启发和帮助让他们兴趣高涨,普遍感觉数学特别有意思,自己有成就感,写出了没有学过的算式,甚至觉得数学这么简单,这就为退位减法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对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学生可以多结合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模型意识”的渗透,中、高年级则可以明确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学习中“模型”的存在,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生的实例与数学知识的关联,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引导学生数形结合,整体思辨,更好的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模型”、“建模”的意义上,才是一种真正的数学学习[4]。数学模型建立过程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将模型思想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合理选择,把控节奏,通过建模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充滿期待,为深度学习和后续学习奠基。

参考文献:

[1] 王晶.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的构建[J],读与写杂志,2018(5):57-58

[2] 彭亮,徐文彬:《例析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8年7月,第四期。

[3]史宁中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中小学管理》2017年第1期,第35-37页。

[4]许卫兵《磨·模·魔——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12(1):89-94

猜你喜欢

结缘一年级
与虫结缘的钦俊德
Digging for the past 发掘过去
紫燕
问缘
《一年级》看片花成毅回应公司发通稿过度宣传
幽默、缓慢、有趣
一年级数量关系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原创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大学季》特色分析及发展趋势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方案
调研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