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影视艺术适用性人才“学产研”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
2020-09-10吴菲
摘要:现阶段,不同层级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专业方向需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进行多样化处理。在创新和变化的过程中传媒专业的高等教育更应该寻求新的分类、分层,各尽所能、各有所为。影视艺术适用性人才“学产研”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依据和可能。
关键词:适用性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230-02
一、引言
處于变革和结构再造时期的传媒市场有着无限空间,传媒业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媒介生态催生出新型的传媒人才教育理念。高校的传媒专业创新构建符合融媒时代需要的教学平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影视艺术适用性人才“学产研”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建立在高等学校原有本科课程教育基础上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在转型和变化过程中,传媒专业的高等教育更应该寻求新的分类、分层,各尽所能、各有所为,让接受教育的个体能享受自由的、多元的、超越单一的学习。
二、“跑道上的课程”——多元化动态的教学评价
“由于智力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1],能够切实适应个体发展的课程也必然不会是固定的、僵化的。媒介融合环境下,单一媒体时代的课程设置无法面临巨大调整,多样化特点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依据之一,即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于不同高校的性质和特色化培养对象之上的。
媒体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同等重要。同时,作为分属于艺术学科的一门学科,传媒专业还需要考生具备美术、音乐等专业艺术修养。课程观念的彰显都是建立在某种哲学思维方式的支配下的,文化知识被划入各种门类、方向,将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看作是呈现出线性、单向度、彼此独立的单位,从而导致其对于人才市场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以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可以完成简单操作等结果为导向,要求解开困惑的取向导致一种相对简单的课程的产生,这种课程把知识错当成答案,把符号混同于它所要表达的东西,使之无法适应媒体融合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我们”、课程文本与学生的对话
西方传统治理观认为: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了解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征。差异概念是德勒兹用以对抗同一性哲学的认知思维模式而提出的核心思想,成为当代社会思想寻求逃逸超资本控制的观念方法[2]。重构差异化的课程体系,支持“一个尺寸不能适应全部”(One Size Does not Fit All)的观念,承认并尊重个人的他者性和课程体系中的学术他者性。传媒行业涉及的内容广泛,每个学生在兴趣、准备状态水平和发展潜能等方面存在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差异,让所有的学习者在同一时间按照同样的速度学习相同内容,并把同一标准应用在不同的学习者上,实际上是用“同质的平等”观来对待具有丰富差异性的学习者。现代文化语境下追求的更多是多样性和多元性。
在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后,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总结出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5种适用性人才:有综合艺术素养的广播电视媒体适用人才、有影视艺术优长的传媒公司适用人才、有艺术鉴赏能力的影视剧组适用人才、有通识艺术修养和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影视艺术培训机构适用人才、有通识艺术素养和市场运作能力的广播电视媒体产业适用人才。要建立与培养5种适用性人才相应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每一种人才的培养都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系列实验课、系列实践环节、系列实习等,并建立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考核办法。对于不同种类适用性人才培养通过系列的实验、实践、实习奠定其能力基础,同时建立5种适用性人才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
“教育要面对完整的人,全面地‘为了人’,它就必须面对这个包含了理性、热情和事实、奇迹的、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过程,即表现为现实的人的具体生命活动的社会生活过程。一切教育都只有在这个现实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通过人的现实的生命活动才得以实现,而教育本身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所以这是教育的自身同一。”[2]我们要把课程看作变革性的个人体验,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从而发掘其特有的潜能并使之为成长所应用,提高课程内容的适用性。作为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传媒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如果要使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到巅峰状态,那么所提供的课程就应把具体领域的技能与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者亨利·吉罗克斯一直在强调尊重差异性的教育:“差异不仅必须被容忍,而且必须被看作是多极化的源泉……使那些传统上在美国学校教育中被压抑的边缘文化显现出来。并且,为学生提供文化不同领域之间形成的身份和人类可能性。”[3]采用“双师授课”,即1位专业课教师+1位行业从业人员,通过学校、传媒机构共建教研室以及与电视台、传媒公司、广告公司合作的方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教学方法,实现理实一体,相互融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互统一的格局。基于以上论述,通过系统的调研和深入的思考,本文对影视艺术适用性人才“学产研”创新创业实验区提出以下培养模式:
(一)系列实习
包括2个月左右的媒体综合实践、2个月左右的电视台实习、2个月左右的传媒公司实习,目的是熟悉媒体拍摄制作的整个流程以及当下传媒行业的具体运营。一年级期末的15天认识实习;二年级期末的15天中期实习;三年级期末开始为期半年的联合创作。
创新型实验带动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专业、影视摄影与制作3个专业课程建设,如联合创作实践教学,使创新型实验成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不再单纯使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各专业实验课内增设综合性实验,同时开设“创新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构建实验课、实习、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要将对于传媒专业的教学实践以及实践环节的要求作为体系建构的重点,注重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培养。加大专业主干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用过程评价代替原有的课程评价标准,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水平。
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环节的比重。以过程评价代替原有的结果评价,在进行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讲解基础上,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传媒学院要与多家电视台及传媒公司合作,设立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往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派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另外,保证学院自主建立的网络电视台运行正常,学生可以到电视台实践工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习机会,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三)实践平台建设
建立社会实践平台,提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理想平台,使教学内容涵盖各专业,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素质。实践平台差异化的设置是为了从多个维度进行课程设计以此来实现使用个体潜能的充分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多元和谐。黑格尔的话可以更加明确地阐释个体存在于世界中的关联性:“凡一切实存的事物都存在于关系中,而这种关系乃是每一实存的真实性质。因此实际存在着的东西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只是在一个他物之内的。……关系就是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4]
四、并不矛盾的共同体
个人愿景是源于个体对于自我设想和自我追求的愿景的关注,共同愿景则是源于人们对于共同关心事物的关注。共同愿景的建立可以满足个体对于归属于某一集体的心理需求,愿景中的共同价值观、目标又会进一步强化集体的存在和外在边界,促使个体贡献于集体。
课程改革是对新旧教学计划的一次全面调整,是在合作前提下的共同愿景,一个共同体中的不同成员具有相同的立场和认同——因为愿景由某些特定的人所创造并由他们传播。
學生是课程愿景的接收者和信息的反馈者,同时也是在这个固定关系中最重要的参与者。我们将每一个学生个体置于“舞台”中央,通过课程设置实现其对于学习目的诉求的美好愿景,虽然他们仅仅作为接收端,但是通过参与其中,可以及时反馈对课程的感受。新的课程系统也将教师从制度化的课程设置中解放出来,转变教育观念,及时地补充新内容、新经验,处理好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5]。
要将个体生物系统与意义系统统一到情境中,以循序渐进的姿态来完成学习过程。设计者不再以领导的角色出现,而是课程组织的协调者;教师不仅仅参与实施,也是课程愿景的制订者;每一个学习者都应被当作一个具有真实存在价值的个体来对待,知识框架的架构由个体对于课程的理解和对于课程的调控能力组成。
五、结语
对于传媒行业来说,传统的课程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人才培养的需求了,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原则、新观点、新方法已是当务之急。媒体融合发展使传媒业态和市场模式转型,这对传媒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单一性的个体差异中寻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共识愿景,课程的设计者存在的意义在于他必须要充分阐释课程体系的意义,愿意并且能够承担那些仍然对于现代生活产生影响的事情的冲击和触动,从单一性的个体差异中寻找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共识愿景。
参考文献:
[1] [美]汤姆林森,艾伦.差异教学的学校领导管理[M].杨洁,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0.
[2] 潘于旭.“差异”逻辑:德勒兹反表象主义的理论特质[J].浙江学刊,2006(03):89-91.
[3] 项贤明.泛教育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527-528.
[4] [美]吉罗克斯.跨越边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6-209.
[5] [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81.
作者简介:吴菲(1983—),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栏目策划、文化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