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党媒如何在媒体融合中践行“四力”

2020-09-10隆炼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践行四力舆论引导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对媒体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践行“四力”,是一个发现新闻、走进新闻、思考新闻、写作新闻的过程。对于基层主流媒体而言,如何在融合过程中更好地践行“四力”,无疑考验着媒体的担当和功力,更是融合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舆论引导;舆情应对;践行“四力”;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205-02

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宣传思想干部增强本领能力,提出增强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要求。作为一名基层记者,笔者结合自身日常工作实际,浅谈基层党媒如何在融合中践行“四力”。

一、践行“四力”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

在党的领导下,新闻宣传好传统代代传承。从老一辈的“跑新闻”到“三贴近”,再从“走转改”到如今的践行“四力”,一代代党媒工作者顺应社会发展,紧跟时代进步,勤练基本功,守护着新闻的初心[1]。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自媒体风行的当下,片面信息、情绪化解读等各类错误信息的传播,造成了社会的恐慌与误解。由此,践行“四力”、正本清源成了党媒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同时也是推进当前媒体融合进程的基石。

二、践行“四力”是时代赋予的新闻使命

纵观纸媒发展,走過了“铅与火”“光与电”,步入了如今的“数与网”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2]。党媒新闻工作者行走在新的征途上,只有练出好把式、真功夫,才能完成这个时代赋予的新闻使命。

(一)脚力是抓取“活鱼”的根基所在

脚力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基所在。记者只有脚力足,才能寻到基层蕴藏着的“活鱼”。笔者参加工作时,一位前辈讲:“常蹲办公室难以知实情,凳子腿下抓不出鲜‘活鱼’。”起初,笔者对这句话十分不解,如今却体会颇深。一篇稿子写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能否抓到“活鱼”。从业以来,笔者足迹遍及全县30个镇乡(街道),挖掘出大量鲜活题材,“踩”出无数基层好故事。如《村官姐姐比妈亲》,为写好这个作品,笔者7次深入江池镇邹家村,通过大量走访、仔细了解,采访村上几十位当事人,挖掘出了女大学生“村官”李丹照顾留守儿童向华两姐妹的感人事迹。这篇有亲情、有时代感的稿子经报道后,迅速被《当代党员》《重庆日报》等刊转。事实证明,脚力是抓到“活鱼”的基础,也是站稳立场的条件。

(二)眼力是辨别“活鱼”的基本要求

眼力是发现和判断新闻的能力。同样一件事、一个人,不同的记者去写,效果肯定不一样,这区别之一就在于眼力。作为一名基层记者,需拥有“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的高超眼力[3]。一直以来,笔者把“勤学习,多实践”作为防止业务“近视”的法宝,在熟读《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散文精选》《重庆日报》《重庆报道》等报刊专业书籍的基础上,时时拜读人民日报石羚、李浩然、王慧敏,重庆日报罗成友、龙丹梅、刘江等老师的作品。依靠不断学习,不停实践,增强自己的眼力。《丰都日报》1037期头版《野猴进城》,就是笔者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采撷出的独特的新闻作品。这篇小切口、大主题的稿件,以猴子进城为源头,全面揭示新闻背后丰都对整个长江、龙河流域生态环境下的“苦功夫”。通过猴子进城这一新闻,洞察其中包含的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新闻价值,分清主流和支流,从微观中把握宏观,由表及里地洞察新闻本质。

(三)脑力是解剖“活鱼”的职能所需

脑力是思考问题和处理新闻的能力,增强脑力是记者的职能所需。在这方面,笔者认识很深刻。笔者刚参加工作时,由于不愿动脑子,写稿不少,精品却不多。在那个阶段,笔者把这种情况归为经验不足,现在回头看,实质是脑袋里没“货”,没有足够的知识、语言、方法和技巧可供调用。《何家坪村的“龙门阵”》是笔者近年来写的一篇新春走基层稿子。稿子题材来源于名山街道的何家坪村,笔者没有刻意选择题材,而是静静地坐在村委会外的院坝上,听村民们摆了一上午农闲“龙门阵”。最终,通过大脑辨析后,笔者从村民们摆谈的家事、经济、国事等各类话题内容切入,以一位村民身边可感之事做引子,用“乌龟有肉在肚内”等朴质、俏皮的语言,讲述了何家坪村这个基层大舞台如何开启日子越过越幸福的新序幕。稿子载着泥土,真实、可亲、有温度,可读性强、传播效果好。这篇用脑力剖析出的稿子,对笔者后面写稿触动特别大。

(四)笔力是绘就“活鱼”的秉轴持钧

笔力是新闻表达呈现能力。好文章“天然放纵,极有笔力”,相反则“思之未精,笔力未至尔”。基层记者能把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用鲜活的语言呈现给读者,这就是“笔力”。通过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新闻笔力本质上是文风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我们革新文体风格、优化遣词造句等。中宣部《党建》刊登过笔者的《一枚大头针》文章,撰写此文时,笔者以第一人称代入,注重场景描绘,配合数据阐述,时间轴挪移,实现情景再现,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共鸣,作品最终获得三等奖。可见,基层记者在增加自身文字功底时,还要增强笔力,改进文风。只有文风改到位了,笔下自有千斤力,方能取得“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的效果。

三、践行“四力”存在的现实问题

事业在前进,实践在发展。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区县报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为资金、技术、人才、规模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所困。

(一)交通保障不足

对于基层采访而言,最大的难题是交通工具。这一点上笔者感触颇深。以丰都县为例,面积2901平方公里,离县城较远的都督乡98公里、太平坝乡90公里。目前,单位没有配备采访车,以笔者为例,深入基层主要是靠公交车和人情车(搭乡镇工作人员便车)。这两种方式由于时间不受记者把控,记者往往是拿上几份材料,走马观花地问一下,采访草草结束。交通工具的限制,不仅使得新闻成了旧闻,还造就了大量浮光掠影式报道。

(二)信息不准确

基层记者在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上,主要有网络信息、会议材料、乡镇通讯员3个方面。网络的发展使记者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同时也使不少记者依靠网络跑基层,依托工作简报、总结材料写新闻,委托基层通讯员提供新闻。这3种新闻线索渠道,产生了一个核心问题——信息不準确。如某镇告知本地有一新闻,而记者赶到现场后,却发现不是新闻;某部门材料上告知的数据是上百亩,而记者真正到现场看见的却是几亩……依托这类信息源写出的稿子,不仅有独家见解的鲜活报道少,信息准确性也存疑。

(三)专业培训较少

践行“四力”的主体是一线记者。基层记者大多来源于教师队伍、刚毕业的大学生等,具有新闻专业背景者少之又少。由于业务知识不足、流动性大、培训机会少等问题,很多记者对践行“四力”重要意义的认识不足,难以深入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能做到“接地气”,语言交流走不到群众的心坎里,也聚不了人气,难以发现有价值的鲜活新闻。

(四)体制机制硬伤

目前,基层党媒基本定性是全额事业单位。管理方面仍然按照事业单位管理方式,“吃大锅饭”的现象普遍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得记者践行“四力”的积极性不足,僵化的体制机制严重挫伤了“四力”的贯彻落实热情。

四、践行“四力”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改革是解决如上问题的关键,但在研究和探寻基层媒体改革的过程中,很少探讨是否真正具有改革的动因、动力。如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无论怎么改革,都只不过是“画皮”,党媒的舆论引导能力也难有突破。

(一)深化改革,强化“造血”功能

资金不足是基层媒体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从实践来看,要从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输血”和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两方面入手,共同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设立建设专项资金,保证运转的基本开支;另一方面,要在坚持采编经营分开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价值变现,增强整体实力。

(二)深化改革,提升业务水平

结合工作实际,改革以往内部采编人员单一培训方式,实施双向培训制。联系党校、新闻专业高等院校,编印适合区县报人员和乡镇通讯员学习的业务读本。制定科学的规培方案,逐步加强对从业人员、通讯员的培训和指导,并积极进行区县报之间的交流,以此全面提高从业人员和通讯员的业务能力。

(三)深化改革,培养习惯自觉

在鼓励记者下基层的同时,报媒编辑部要改变以往只做编辑的单一模式,积极策划下基层的媒体行动。通过组织新闻行动,将记者“赶”出办公室,下到基层,以此推动采编队伍的作风建设,提升编辑部的新闻策划和组织能力,培养记者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习惯和自觉[4]。

(四)深化改革,确立制度保障

践行“四力”是新闻战线需要长久开展下去的,最终目的是使践行“四力”成为自觉行动。因此,实现践行“四力”常态化、长效化,必须依托改革,以制度作为保障。首先,依托现有的网络科技,建立全县宣传队伍QQ群、微信群;其次,建立内部联系制度,培养记者定期进行蹲点式采访;最后,改进考核制度,转变对记者稿件有数量上的要求、而没有地域上的要求这一情况。

(五)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明确区县报的融合方向,加强顶层设计与路径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二是坚持报刊特色,在服务内容特色上下功夫,形成宣传报道立体化、互动化效果;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培养新媒体人才,特别是要培养能策划、能编写、能拍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应用人才;四是建立完善正向激励机制,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问题,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五、结语

践行“四力”的最终目的,是取得新闻拓展“活水”源头。在当前广大受众需要主流媒体传播正面声音,宣传党的主张、路线、方针、政策的时刻,践行“四力”不仅仅是基层记者们的小特写,而应是所有媒体新闻工作者的“群画图”。

参考文献:

[1] 覃事恒.党报记者如何践行“四力”促进融合探析[J].新闻前哨,2019(10):23-31.

[2] 郭文剑.着力建设“四力”全媒体队伍[J].中国地市报人,2019(9):16-17.

[3] 石新宇.增强“四力” 确保新闻“真新深温”[N].驻马店日报,2019-04-29.

[4] 陶克强.让增强“四力”成为无需提醒的自觉[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4-16.

作者简介:隆炼(1985—),男,重庆丰都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践行四力舆论引导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