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诗境·品诗味·植诗心
2020-09-10张娅玲
张娅玲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汉语汉字的极致展演,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文化瑰宝。下面,我将从以诗引诗,深入诗境;潜心涵泳,体悟诗情;品味诗歌,缘景明情;精当讲解,品味诗韵;学以致用,厚植诗心等角度出发,浅谈入诗境·品诗味·植诗心。
关键词:以诗引诗;潜心涵泳;品味诗歌;精当讲解;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3-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鉴于此,我积极地探求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在诗意的海洋里徜徉,品读古典诗词的韵味,学以致用。
一、以诗引诗,深入诗境
中国古代的诗人即使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见景不同,但在诗词中表现出的主观情感却是大致相似的,在诗歌教学导入中,我习惯于引导学生回忆相关诗句。如在赏析周邦彦的《苏幕遮》时,我常引导学生一起回忆写荷名句,“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让我们看到了采莲少女与花相辉映的素朴美艳;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我们看到了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绚烂生动;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让我们看到了秋雨枯荷黯淡诗人心的的残败凄凉。可虽说是“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但荷花又何尝不是“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呢。荷花虽美,但若生在他乡,却也是更容易激起乡愁的呢!”如此一来,学生即能很快的浸入诗境,联想到今天要学习的诗词既有荷花,又有乡情了。
二、潜心涵泳,体悟诗情
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篇幅又不长,讲究平仄和押韵,较其他文学样式更利于朗读和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我一直把诵读作为重点。让学生初读扫清字词障碍;再读体会语言魅力;三读品味诗歌情感;并通过学生自读、齐读,个别展读,教师范读,涵泳吟唱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更好的体悟诗情。如在赏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其主体情调是豪迈奔放,昂扬奋发。上阙“大江东去浪淘尽,······一时多少豪杰”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波浪滔天的气势,描写了赤壁古战场壮丽雄奇的景色,抒发了对英雄人物都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喟叹,朗读时宜语音浑厚,情感激昂;下阙“遥想公瑾当年······一樽还酹江月”开头六句,词人怀古,羡慕周郎的年轻有为,朗读时宜轻松愉悦;词末五句,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虽有无可奈何,却并不完全消极颓废、悲观失望,而是看透世情后的一种超脱,宜感情抑郁、低沉、凝重。
三、品味诗歌,缘景明情
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习惯于借物借景借事,言志抒情感怀。这里的咏物所言之“志”,借景所抒之“情”,即事所感之“怀”,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即是意象;各种意象组合交融又形成意境。而赏析诗歌离不开对意象意境的解读。为此,在教学中,我不断创造机会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使之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感其情。如在赏析柳永的《雨霖铃》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长亭”“杨柳”“残月”等典型意象,分析作者情感。“长亭”本就是送别之处,船家又阵阵“催发”,诗人不忍离别却又无奈离别,这种现实的痛苦和词人内心的苦痛只能在“帐饮”中消解,更显作者的离别之苦,令人叹息。“柳”“留”谐音,离情难留;残月破碎,此后难圆。自此后一对儿有情人,只能对着“千里烟波”,凭“晓风残月”传递消息,这是何等的凄楚惆怅、孤独忧伤?
四、精当讲解,品味诗韵
教师讲风过剩,学生被动接受,是当下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使是在提出高效课堂很多年后的今天,也不过是徒有形式而已,本质上还是重讲。但是如何讲得精,讲得妙,讲得恰到好处却是至关重要。好的诗歌常在炼字、炼意、字斟句酌上下功夫,而要教会学生“会一首,通百首”,就需要我们去认真的咬文嚼字教会他们品读方法,并能在考试时活学活用。为此,讲解答题都采用三步走法。如在讲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时,我和学生重点抓住“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出作者的何种情感,引导学生一步步体会诗人深秋枫红,身在他乡,心系故园的忧伤情感。
五、学以致用,厚植诗心
中华优秀传统诗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巧用、妙用古诗文不仅可以激活语言表达,更能彰显文化底蕴。尤其是在写文章时,标题、题记、段落开头巧妙地植入古诗文名句,更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让人耳目一新,顿觉文采斐然。如在一次以“回忆”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这样写道:“’彼岸荼蘼,你跋山涉水而来;梨花墨白,我寻寻觅觅’”,你却早已消失不见。曾记,我们一起河畔观柳。我挑灯,你解画中之谜。那日,桃花灼灼,春日尚好。我们执手漫步潭水边,看长河落日,望江南人家。临别时,依依不舍,’执手相看泪眼’,脉脉深情,无人能懂,无人能绘,无人能解。”恰当的诗文引用。配以细腻的笔触,大大的增添了作文文采。让学生活学活用古诗文,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诵诗、背诗的乐趣,点亮生命的绚烂,植入美好的诗心。
总之,语文教师要多措并举,在吟咏诵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在多元阅读中去体悟诗歌的妙处,感悟诗歌的韵味,收获心灵的愉悦。
参考文献
【1】夏春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学生心灵[J].成才,2019(1).
【2】魏雨芳.品读诗词,润泽心田——诗歌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