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脚底板下出新闻 记者应一生锤炼“走”

2020-09-10李星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走转改三贴近四力

摘要:好新闻永远在基层。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持之以恒地锤炼走的功夫,通过多种途径到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去,才能写出富有时代感、现场感的新闻佳作。走,不仅可以训练记者的脚力,还可以提升眼力、脑力、笔力。

关键词:“四力”;“走转改”;“三贴近”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159-02

走基层,接地气。这样采写出的新闻才会有底气,这样鲜活的稿件才会有人气。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1]。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中,脚力是基础,眼力、脑力、笔力在“走”的过程中得以提升。增强脚力,坚持深入基层群众,深入新闻现场,才能获取一手素材,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作品。因此,记者应一生锤炼“走”的能力。

一、好新闻永远是走出来的

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始重走大西北这一举世闻名的新闻采访实践。他采访的稿件在《大公报》上连续刊登,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后来,这些“旅行通讯”结集出版,成为一代新闻文体,尤其是行走新闻的代表。这不仅是新闻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一笔,也是历代新闻学子学习的范本。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互联网时代,当网络工具为新闻采访提供极大便利时,也诞生了一些“快餐新闻”。有些记者乐于在家“攒稿子”,拿点材料再打个电话,可能一篇稿子写完连采访对象都没有见过。事实上,好新闻永远是走出来的。越是活力迸发的时代,越呼唤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作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走向小康……伟大的时代为新闻记者提供了诸多题材,不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交交心,不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就很难打捞出独到的素材,更遑论创作出深刻的作品。

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30年来坚持“望闻问切写民生,脚底板下出新闻”,他先后进行了渝疆万里行、千里走乌江、峡江行、贵州高原行、灾区记行五个“万里行”,以腿作笔,践行着一个党报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自觉和坚守。“走遍千山万水,到边远艰苦地区抓‘活鱼’;历经千辛万苦,在深入调查中发现真相;想尽千方百计,转变作风为民疏困解难;排除千难万险,在摸爬滚打中磨炼意志。”他将五个“万里行”总结为发扬“四千”精神,以及深入“五区”(边区、山区、库区、灾区、穷区)调查。五个“万里行”作品不仅影响大,更具有新闻史料的价值[2]。可见,只有腳力足,深入一线,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疾苦,多经风雨、见世面、长见识,人生才能增加厚度,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也才能带给读者最真实的感动。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了解社情民意、认识民间疾苦、学习群众语言的极好途径。无数新闻前辈的经历证明,跳出狭小的办公桌,踏进广阔的生活原野,打开的将是一座座新闻富矿,赢得的是更出彩的职业生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指除了书本以外,社会生活是可以学习到更多知识、本领的领域。

二、记者炼走的三大作用

记者为什么要一生炼走? 早在2011年,中宣部等五部门就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走,才能取得第一手材料,确保新闻的真实准确性和材料的鲜活。中央一直以来倡导的“三贴近”“走转改”“四力”实践活动告诉我们,基层一线永远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责任就是通过踏踏实实的行走和采访来感知大地的变化,用手中的笔和写下的文字讴歌时代的进步。电话和网络虽然便捷,但不能代替记者的两条腿。当下,有些记者热衷于运用网络、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写稿,不愿意迈开双脚去走,这种方式采写的报道轻则不够深入、生动,重则造成个别新闻报道失实,这都与“闭门造车”有直接关系。

走,才能有鲜活的文风。优秀的新闻作品势必离不开朴实的语言与真情实感。范长江不到祖国的西北地区,就写不出《中国的西北角》。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如果不重走长征路,恐怕也写不出让读者如临其境的现场报道。

走,是记者的生命。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热火朝天的工厂车间、堆满草垛的田间地头……只有走出方寸之间的办公室,走进广袤的大地和群众之间,才能用双眼去见证众多人间冷暖,捕捉到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细节;才能用心去聆听采访对象的心声,用笔去记录来自群众的真实语言,感受他们的情感世界;才能写出有声有色、鲜活感人、直抵人心的报道。

走,可以锤炼思维。在“四力”中,脑力是核心。增强脑力,需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增强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等,让思维活跃起来,不断拓展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但这些积累不能只是从书本上获得,只有将“走转改”与优良学风、作风、文风相结合,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才能锤炼出有深度、有厚度;有思想、有文采的文字。

“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走的过程中,记者还可以增强眼力,不断开阔视野,学会观察、发现、辨别 ,捕捉各种细节;不盲目轻信,不人云亦云;始终关心大势、关注大局,达到既见人之所见、又见人之所未见的境界,从而多角度深入观察思考社会民生问题。

三、记者炼走需注意的问题

在炼走的过程中,不能为走而走。首先,记者要带着感情挖掘新闻,如果缺少激情和真情,就很难挖掘出让读者感动,让自己满意的报道。

魏巍曾说:“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他从众多的感人材料中选择了松骨峰战斗、勇救朝鲜儿童和战士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等三个最令他动情的典型事例,写成了著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新中国整整几代人。“为什么我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大地。”诗人艾青正是将时代的投影与真情相结合,使《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感情十分真诚,富有感染力。同理,好记者要写出好新闻,就一定要倾注充沛的感情,与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和联系,唯有用心同情,才能创作出动人的作品。

记者在炼走的过程中,要用专业的眼光寻找鲜活的新闻,还要做到“五字诀”:认准“苦”字,落脚“民”字,做到“实”字,突出“新”字,咬定“学”字。

苦:就是要有超人的勇气,强壮的身体,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心理素质。比如,向泽映在回忆他的五次“万里行”时表示,为体验长江渔民的生活,他不慎翻船墜江;在华蓥山区采访时,他曾被毒蛇咬伤;深山里,有时候整天都看不到一个人影;为预防野兽,他曾几度身带匕首、猎枪。这种磨炼,不仅要求记者具备强健的身体素质,还需要有强大、坚定的心理素质。

民:行业内有句话:“文章要带点‘土味’。”所谓的“土味”,就是紧接地气的原创,贴近老百姓生活,符合地方口味和地方特色。重庆日报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罗成友数十年来不知疲倦地奔波于田间地头。他每年在农村采访的时间都达300天以上,90%左右的稿件都是在农村现场采写的。在他看来,写作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将眼睛瞄准身边的生活,捕捉来源于一线的丰富原材料,这样的新闻才会接地气。也因有了真实的观察和体验,写作信手拈来。此外,农村还流传着大量口耳相传的俗语,这些俗语鲜活有趣、充满哲理,加以适当引用,不仅生动、俏皮,生活化地还原农村场景,也更利于读者接受。

实:实就是新闻要具有事实性、真实性、新鲜性。通过传播受众所关注的事实,表达思想观点,使受众乐于接受,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脚到新闻到,脚深文不浅”,很多新闻是需要靠脚力才能发现的。1992年,湖南日报编辑熊先志到株洲南方动力机械公司采访,听公司领导介绍了半天,也未琢磨出稿件的亮点。可在公司门口宣传橱窗上,看到总经理将上级奖给他的3000元奖金用于奖励提合理化建议的工人;看到党委书记父亲去世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办丧事用车还自己如数掏腰包……他的眼睛当时就亮了。回来后,他立即以这几个清廉故事为素材,写出了《领导清廉换来职工同心》,见报于头版头条。

新:实践证明,记者锤炼走,除了需要勤奋、激情、吃苦外,还需要求异,用地方话阐释大道理,用创新的形式去讲述百姓故事。重庆日报持续多年的“重走”大型系列报道,是一个品牌精品。从2015年开始,重庆日报陆续推出过《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路》《重走古盐道》《思君不见下渝州——重走古诗路》《重走信仰之路》《重走成渝铁路》等多个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其中,有两次“重走”系列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所谓重走,就是在行走中去重新寻访、挖掘这些古道、移民路、古诗路上所流传的故事、人物、精神、文化,甚至对社会经济影响等要素,重走去寻根,去寻找文化和民族自信。因此,在重走过程中,记者除了需要查找各种地方志、县志、档案等资料,汲取养分知识外,还需要不断创新表达形式,不断思考每次重走、每走一段不同的路程背后所蕴藏的不同的意义和故事。如《思君不见下渝州——重走古诗路》“重走”系列,重庆日报派出记者重走了重庆38个区县,勾勒出每个区县的地理、历史沿革、古诗发展脉络、著名诗人诗作等整体脉络,绘就出一张重庆古诗路地图。不仅如此,整个系列采访报道结束后,重庆日报还联手重庆文艺界、高校,推出了一台大型“重走古诗路”晚会,用音诗画的表演形式,再次展现重庆古诗文化地图。其内容不可谓不独到、深刻,其形式不可谓不创新。这样的新闻角度和文章深度,正是建立在新闻记者“脚底板下出新闻”的功夫。

学:学海无涯。即记者在“走”的过程中广泛学习、体察社会发展和国情民意,锤炼意志、思维和本领,进而采写出更多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新闻作品。

四、结语

深入基层、近距离、多视角反映基层百姓的喜怒哀乐以及时代的发展变化、国情民意,不仅有利于提升记者观察、判断、综合、分析能力,更有利于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新闻,记者应深入、踏实地践行“走转改”作风,用脚底板走出好新闻。

参考文献:

[1] 王慧.宣传思想干部要在增强“四力”上下功夫[DB/OL].光明日报,http://theory.people.com.cn/ GB/n1/2018/1114/c40531-30399371.html,2018-11-14.

[2] 李明刚.向泽映:记者天生是行者[J].青年记者,2015(1):35-37.

作者简介:李星婷(1979—),女,重庆人,硕士,记者,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走转改三贴近四力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习作指导须“三贴近”
浅谈群众戏剧创作与“三贴近”原则
故事细节语言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
提升“四力”夯实党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