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日报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研究

2020-09-10王璇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报道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贵州日报作为贵州最具代表性的综合性党报,于2017年6月7日推出《绿色贵州》专刊。本文选取《绿色贵州》创刊至今的约300篇报道为研究对象,发现《绿色贵州》的关注范围广,重在宣传引导,凸显了贵州“绿水青山”工程的建设成果。本文还为《绿色贵州》提供了一定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新闻媒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报道带来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报道;贵州日报;《绿色贵州》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4-015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人类是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方。生活垃圾、汽车尾气、工业废水、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困扰着我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贵州日报是贵州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党报,2017年6月7日其推出的《绿色贵州》,展现了贵州“绿水青山”工程的建设成效,致力于解析和传播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展绿色经济、建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的突出事迹和人物,有助于建构贵州“大生态”形象[1]。因此,《绿色贵州》专刊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选取《绿色贵州》创刊至2020年8月24日的约300篇报道为研究样本,分析了《绿色贵州》报道的特色及创刊的意义,并试图提供一定的优化策略,从而提升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的影响力。

一、《绿色贵州》的报道特点

(一)关注范围广,以“绿”深入人心

《绿色贵州》在报道领域上关注范围广,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着重介绍了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之一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中的绿色报道,介绍了贵州的数字林业、绿色经济、绿色文化。例如,《寻访森林康养的贵州味道》(《绿色贵州》2017年6月21日)就向受众介绍了贵州数字林业的发展概况。在这篇报道中,记者抛出了四个问题,分别是什么是森林康养?森林康养怎么干?森林康养如何助力绿色贵州建设?森林康养如何惠及贵州百姓?并以这四个问题为标题进行了系列组合式的报道,使公众对贵州数字林业的发展有了一个简单直观的了解。

(二)重在宣传引导,凸显建设成果

《绿色贵州》的报道基调以正面积极为主,报道的叙事表达以“新闻+宣传”的模式为主,通过贵州生态文明发展的各项报道,凸显了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果。例如《贵州:退耕还林的美丽换算》《涵养水源:相当于每年建两座黔中水利枢纽》《固土保肥:相当于每年保住1300万亩良田》《固氮释氧:相当于一年减少330万辆汽车碳排放》(《绿色贵州》2017年8月2日),这一系列报道展现了贵州省相关部门在退耕还林、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固氮释氧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在《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黎平:新目标引领新未来》(《绿色贵州》2017年6月7日)的报道中,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黎平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未来预期的目标和如何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表述,以期为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更大贡献[2]。

二、《绿色贵州》创刊的意义

(一)凸显贵州的绿色经济

《绿色贵州》在绿色经济建设方面,以正面积极的态度报道贵州各地在贵州生态林业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方面获得的成果[3]。例如,《厉害了!一片林子成就一个千万富翁》(《绿色贵州》2017年11月22日)的报道,介绍了来自册亨县秧坝镇秧坝村的一位千万富翁——覃世坤。在政府的鼓励下,覃世坤向世界银行贷款开始种速生经济林,他承包了785亩荒地种植杉树,而这一种,就坚持了30多年。据统计,覃世坤共造林2500亩,成了村里的千万富翁。与此同时,杉木产业还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带动当地形成了种林、护林、伐林、加工、销售、运输等一系列产业,杉木在册亨林农的心里就是最大的依靠。对覃世坤的事例进行报道,以小见大地凸显了贵州在绿色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

(二)凸显贵州的绿色文化

对《绿色贵州》的报道进行研究,发现关于贵州绿色文化的报道约占总报道篇数的1/3。例如,《树有所属,人有所居》(《綠色贵州》2018年12月6日)就以通讯的形式,介绍了贵州六盘水盘州市石桥镇妥乐村的绿色文化。通过对古老质朴的绿色文化的报道,突出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妥乐村因为山高林密、树木众多,村民生活得十分艰苦,然而就算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妥乐人也不会因此砍伐树木,在他们心里,天地万物都来自树。与此同时,在从江县丙妹镇岜沙苗寨,每一个孩子降生后,父母都要为他们种下一片杉树,孩子两岁左右,便将其中的一棵选作他的生命树。无论是妥乐还是岜沙,都受到了贵州独特的绿色文化的影响。绿色文化为妥乐人和岜沙人带来了经济收入,也促进了乡村振兴和林丰粮茂。

(三)凸显贵州的绿色制度

《绿色贵州》不仅报道了贵州的绿色文化、绿色经济,在贵州的绿色制度方面也用了较大的篇幅进行报道。例如《贵州湿地保护与管理任重道远》(《绿色贵州》2020年4月20日),介绍了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缪杰的访谈内容。缪杰表示,贵州湿地保护与管理任重道远,针对存在的瓶颈问题,省林业局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湿地保护意识,二是研究探索持续发展路径,三是建立完善湿地动态监测,四是加强调度推动工作落地。全球变暖作为当下棘手的环境问题困扰着我们,而贵州依旧凭借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国家三大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之一。贵州的绿色制度为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贵州也将继续以生态文明为名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会不断提升。

三、《绿色贵州》的优化策略

(一)平衡新闻报道内容,增加环境舆论监督报道

从选取的样本来看,《绿色贵州》的报道内容以正面宣传为主,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报道中,正面的生态保护、绿色产业经济与负面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样重要,它们在报道设置中应具备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报道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最好方式,舆论监督是生态文明建设报道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仅是对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环保工作进行监督,同时还可以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新闻媒体对环境污染事件的追踪报道和强烈谴责,能够促使环境问题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4]。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难题,例如个别政府部门不作为、监管不当,还有企业乱排乱放,这都需要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因此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要作用。

(二)完善新闻反馈机制,建立公众反馈平台

要想使《绿色贵州》具备连贯性和整体性,增强舆论监督效果,必须完善新闻反馈机制,建立公众反馈平台。完善新闻反馈机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追踪报道实现,具体可以开设一个新的栏目,与《绿色贵州》的某一期内容结合,以后续报道或者读者反馈的形式进行整改并追踪报道整改结果,迫使被报道的生态问题得到解决,并对整改效果不好或者没有及时整改的对象继续进行严厉的监督,对整改取得显著成效的对象进行表扬,使贵州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到有始有终。

与此同时,在当下的媒介融合时代,越来越多的受众获取新闻的方式是新媒体平台,因此《绿色贵州》可以结合“两微一端”,推出App、公众号、官方微博、短视频号等。《绿色贵州》创新传播方式,既可以得到更高的关注量和点击率,还能通过新媒体平台的评论区域建立公众反馈平台。新闻媒体与公众互动,不仅有助于调查社情民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丰富消息来源,展现各方声音

《绿色贵州》的消息来源相对单一,大都来自政府部门、企业、专家等。以后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平衡选取消息的来源,客观公正地展现各方的声音[5]。与此同时,新闻媒体还要及时报道社会上的热点生态事件,消除公众的疑惑,最大限度地平衡消息来源的选取。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强力推动“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以贵州日报为代表的贵州省主流媒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报道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贵州日报推出的《绿色贵州》,作为贵州极具代表的生态文明建设专版,担负起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中“鼓与呼”的重任,对贵州“绿水青山”工程中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绿色制度、绿色家园等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报道,凸显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但同时,笔者认为《绿色贵州》专版要勇于创新,可适当增加一些舆论监督报道,建立起完善的新闻反馈机制,丰富新闻的消息来源,担负起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和监督的使命,将生态文明观念根植于受众心中,更好地推进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力建构贵州的“大生态”形象。

参考文献:

[1] 解雯超.《人民日报·生态版》环境新闻报道研究[D].武汉大学,2017:56.

[2] 胡梦茹.人民日报生态文明建設报道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39.

[3] 王玙.环境新闻社会功能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9(13):121-122.

[4] 陈臻.新闻媒体应如何宣传“生态文明”[J].新闻窗,2017(06):65-66.

[5] 徐琦.媒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当有何为[J].环境保护,2013,41(01):47-48.

作者简介:王璇(1997—),女,贵州贵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生态传播与文化传播。

猜你喜欢

报道生态文明建设
从“儿童走失事件”报道看地方晚报突发事件中的报网互动
透过水情汛情看防汛抗洪采访报道
做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几个有效途径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三农”报道如何“精准”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