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2020-09-10杨璇
杨璇
国家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十几年,很多学校和老师都开展了新课程的学习、研讨和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说新课程的研究硕果累累,成绩喜人。但长期以来,很多地区,特别是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在日常教学中,高中历史教学仍以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要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教学手段机械僵化,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效率十分低下。这样的课堂现状,不符合国家立德树人教育宗旨,培养德智体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与国家的新课程改革格格不入,不能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很多教师不能真正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甚至有抵触情绪,在教学中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实行填鸭式的教学,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三是,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心理特点,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肯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四是,思想懒惰,安于现状,不愿花时间和精力专研教学业务,更新教学理论和手段,以至于缺乏系统具体的教学方式。针对这些状况,深入领会新课程的标准和理念,把握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和特点,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适应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将历史课堂交还给学生。那么,怎么才能在历史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要在历史教学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是离不开教师的教授。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对课堂放任不管。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始终贯穿着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课前要深入专研课标和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合理设计教学流程,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想好应对措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课堂,把握好教学的节奏、进度,密切关注学生听课的状态,对课堂中出现的突发情况作出及时合理的反应。教师在课后,还要对课堂进行及时的反思,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技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培養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发放导学案,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预习并梳理课程基础知识。这样,既能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也能加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兴趣入手,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让学生“动”起来,例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材料分析等。在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可以引入材料,将这个问题分成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及对世界的影响两个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促使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中自主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分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在课前挑选2名学生分别扮演罗斯福和希特勒,让他们准备一份简短的演讲稿,然后在课堂上发表他们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让学生融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加深体验,从而深刻理解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希特勒却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进行煽动,法西斯政党趁机上台,建立极权统治,将德国引向战争。
三、创设情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的能力。传统教学法主要采取讲授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接触现成的结论,缺少思考的环节,不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不利于理解学习内容;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距离感,难以发生情感共鸣,消减他们学习的热情。创设情景就是利用历史资料、图片、视频、访谈等方式预设教学情景,把学生置于具体历史场景中,使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减少学习障碍,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准确理解所学内容。比如,在讲解雅典民主制时,我就预设了一个情景:雅典公民克里斯的一天。片段一:把家中奴隶帕帕尼带到市场出卖;片段二:通过抽签成为陪审法庭的审判员;片段三:与妻子一起出席公民大会;片段四:在公民大会上就是否对马其顿发动战争参与投票。依据上述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学生很容易判断出片段三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雅典公民是指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妇女没有公民权。而其它三个片段则反映了,奴隶没有公民权,奴隶主可以任意处置自己的奴隶;陪审法庭是由本城邦的成年男子通过抽签方式产生;公民大会可以决定本城邦的一切大事。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准确记住了有关雅典民主制的基础知识,还学会灵活地迁移和应用所学知识,既习得了本课程必备的知识点,还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课前布置一个具有探究性的任务,让学生紧扣任务或问题自主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根源时,教师可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含义是什么?”“新兴地主为什么要进行封建化改革?”“私田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铁犁牛耕的出现具有什么标志性意义?”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地理清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设置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和适应性。即设置的问题要依据教学目标而设,要体现教学目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以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中都处于思维活跃的水平。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积极顺应教育改革的形势,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多角度地对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和反思,准确把握其中的线索及规律,促进学生认知技能、历史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并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