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人与医学

2020-09-10张士娟

数理报(学习实践) 2020年28期
关键词:医学知识济慈学医

张士娟

1924年1月17日,鲁迅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说:“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重要些,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士兵不可一样。”

鲁迅主要用这句话来阐释天才和环境的关系,可他却勾起了我对有关文人问题的思考。我常想,文人是否也有自己的一方土壤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人们常说愤怒出诗人,正如官场只会磨出政客,商场只会产生商人一样,文人也应该有孕育它的一方土地。

我想浅谈的是文学与医学的关系,当然这一点也还是从鲁迅先生那儿得到启发的。

鲁迅为了医治受难的国民,曾经“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生。”专程去日本学习医术。后来他觉悟到国民最需救治的是心灵,从而弃医从文。他明知“惟黑暗和虚无乃是时有,却偏要向这些做绝望的抗战。"在中国鲁迅的文学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他学医的初衷是为了治病,从文的目的也是为了救人。学医的人看到人生老病死的机会较多,更容易体会到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进而把这一思考付诸笔端,专业不对口在这里毫无影响,正如朱元璋开始是做和尚,后来却黄袍加身一样。同样,郭沫若在长期的留学生涯中,也是选择了学医的,尽管我并不喜欢他。与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相比,中国当代的写手们不必再向前辈们那样,为了国家民族的危亡而吶喊彷徨,可这时的医学仍然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如果不是对医学知识烂熟于心,谌容不会写出《人到中年》;毕淑敏不会写出《预约死亡》;同样池莉的《太阳出世》也是在她亲自为产妇接生后,在看见旭日东升的那种震撼下酝酿出来的。医学对文学有着良好的启发作用,尽管有很多二者兼备的人,并没有像鲁迅那样主动探寻二者的关系,他们几乎都是在写作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其影响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契诃夫,他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医生工作对契诃夫的文学活动有着良好的影响,他说“学医对于我的文学事业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大大扩大了我的观察范围,充实了我的知识。"

上中学时,我看到过一则小故事,福楼拜对自己的徒弟莫泊桑说:“你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总有一天你会成功。"认真观察是福楼拜成功的一大秘诀,在外国文学史专题讲到他时,我发现福楼拜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兼院长,它对事物缜密细致的观察,是接受了父亲实验主义的倾向,而他后来在创作中表现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以及对宗教格格不入的思想,与他青少年时代所生活的忧郁而严肃的医院环境不无关系。可以说,尽管他并不见得精通医术,医学还是促成了福楼拜的写作风格的形成。再让我们看一下济慈,这个英国浪漫主义撒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曾在23岁时一天早饭后,用了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就把一首闻名于世的八段八十行的《夜莺颂》一挥而就,他说:“我觉得学医一点也不会影响我写诗,我深信这一点,因而为了没有把我的医书丢掉而高兴。"虽然他没有用医学知识来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25岁时就死于呕血;虽然他作为医者,明知其危害却还要吸食毒品来激发自己的创作激情,我始终都坚定的认为并不是医学没有能够拯救诗人济慈,而是在他,死亡的确是一种解脱。“人间真不值得留恋,去吧去吧。"正如苏格拉底临行前所说:“我死去,而你们活着,我不知道哪个更幸福。"

对于他们来说,写作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宿命。他们是如此的对这个世界有所感悟,而世界却以文学拥抱了他们,我想他们唯有感恩。他们的成功无疑是幸运的,可是与他们的奋斗肯定也有很大的关系。

想要乔木和好花,准备好了再好的土壤也还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有好苗子,不知道您是否也心有戚戚焉呢?

猜你喜欢

医学知识济慈学医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儿子学医和父母成校友
许愿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华佗学医
望子学医
西班牙台阶:罗马的济慈
思维导图在医学中的应用
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环境下《解剖学》教学资源开发探讨分析